中国电影要做更高级的煽情

作者 / 吕世明

当大家打开正在上映的《雄狮少年》一些预告片和视频时,不难发现“今年最燃国漫”“这片巨燃”等评论和弹幕的出现,其实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时,“燃”也成为该片的招牌,不仅如此很多的国产片和进口片也会有观众把燃挂到嘴边。

不能想象,如果《蜘蛛侠:英雄无归》能够顺利同步,三蛛同框的画面也会一如《复联4》在内地超前上映零点时复联全员集合一样引爆全场观众,这种燃点似乎是自然而然且水到渠成的。

其实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内敛且含蓄,虽然不至于像日本那般的收敛,但大部分内地上映的电影是很难打动观众,好在哭可能是最为强烈的一种情感表达,能够捕捉且放大后,无疑会成为一部影片最大的卖点。

但观众之间的交流会非常简单,“好看不好看”是大部分影迷之间最直接的沟通用语,吸引并能够引发全体影迷讨论更会是那种较直白且夸张的措辞,那么燃可能是现阶段很多影片(不局限动画片)更吸引观众的宣传用语。

500

技术&技巧&能力层面制约在减少,

题材&倾向成为关键

《雄狮少年》并为大爆还是会让很多影迷和业内有点惋惜,抛开影片存在的一些争议和题材的限制和制约来看,影片本身的勇气和探索还是非常值得大家肯定的, 998的评分(暨猫眼淘票票9、豆瓣8)也表示影片在其有限的受众层面还是有相当的被认可,但每一年998的影片很多,同时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还是要有很多的因素来加持。

500

▲《魁拔之十万火急》2011年中国上映

其实相比于这部《雄狮少年》,十年前的《魁拔》同样令其拥趸和粉丝惋惜,要知道“魁拔剧场版”三部曲在豆瓣的评分均在8分以上,而且其出现时间远早于《大圣归来》等新国漫,和其情景相似的还有同期的《秦时明月》。

当然像《雄狮少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也包括《魁拔》,对于看过的观众都会对影片的高潮情节记忆犹新,这些影片的燃点也都做到内地动画片的标杆,如果从技术层面出发,近些年中国电影和国漫只要资金充足,是不愁做出很燃的情节和画面。

因此上,在题材和故事方面,更被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才更容易打动观众,这一点在今年变得尤其显著,特别是春节档的影片。两部爆款《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都有强烈“同情”的剧情设置,像《你好,李焕英》双重穿越便使用了一个相当高级的编剧技巧,不过如果对比起《唐人街探案3》来说,更符合中国人情感取向的家庭因素显然要比日本遗孤容易被观众接受。

同样的道理,大部分国产爆款影片也都做到了极致的情感升华,只不过有一些会让观众潸然泪下、有一些会让影迷热血澎湃。但观众的接受程度和表达情感方式会不同,这就会促使大家在观赏不同类型、风格和取向的影片,所呈现出对影片的反馈方式不尽一致,哭可能略外向一些,在各种渠道评价燃则是影片在某个层面极大满足观众的心理。

500

燃的核心是更高级的共情,

找到它并激活它

其实现在我们的观众普遍会存在一个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那便是一部影片好看不好看或取决于这部影片是否会让大家哭、或者让大家笑,如果达不成这样较极端的效果,那么这部影片就会被大家定义为失败,也会把这些问题和遗憾归罪于编导演和制片方。

但除了一小部分作家电影和竞赛目的较强的影片之外,大部分国产片都要尊重观众,同时也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既然大部分影迷都清楚的知道要把“同情”进行到底,那么作为一部电影的创作团队自然也是责无旁贷的。

其实大部分影片在创作最初和向出品方、投资人阐述理念时,都会强调自己剧本的核心价值观和创作倾向,也都要表达自己影片的共情点到底在哪里,究竟依靠什么来打动并感染观众。

绝大多数观众都会对《战狼2》结尾高潮出吴京臂擎国旗印象深刻、同时像《流浪地球》吴京驾驶航天器去轰击木星、《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的热血大战都会令观众记忆深刻,这些燃点几乎不需要宣发方的刻意夸大,都会在观众相互之间快速传递,这也都是编导演通过一系列的巧妙安排自然形成的。

遗憾的是,虽然在制作层面所有人都不遗余力的去安排共情,但真正能够扩散并形成话题性的少之又少。或者说大部分时间内,编导演所能理解的共情往往和观众所希望看到的感动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不过既然在创作周期内编导演能够找到自己的共情点,那在最终的成片必然有具体的表现,能否挖掘并并将其准确传递给观众便是宣发方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

500

▲《雄狮少年》2021年中国上映

其实针对《雄狮少年》有一些评论很精准,有业内人士指出《雄狮少年》和今年稍早上映的《五个扑水少年》《燃野少年的天空》内核都是一致的,都是小人物的逆袭和咸鱼的翻身,大体上这些影片都有相同的核心价值观,甚至他们所体现的“燃点”节奏和无比相似。

既然这些影片都能够获得一部分观众的认可,但并未得到更多票房的回报,或许问题恰好出现在影片并没有完全将其“燃点”真正意义的传递给更多的观众。换句话说有好的口碑、好的故事和好的同情点,能不能真正找到重点并激活它,会是一部影片既赢得口碑又获取票房的关键。

如果说几年前观众会满足于一部电影能够让大家哭起来,那么现如今让观众感受到更高级的同情,并能够真正的打动大家,才是一部成功国产片真正的意义,而且这未必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能否展现人和人相互之间真挚的情感也同样重要,这里像《少年的你》便做得不错,想必到现在还是会有观众对于男女主角隔着玻璃向往的镜头记忆深刻,虽然观众未必会哭,但这绝对是影片被发掘出来的燃点。

500

用最小公倍的资源去做最大公约的真情电影

所有制片方都知道如果有不错的项目,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和运作将影片的效益实现最大化,但大部分时间内自己手里和能够参与的项目都乏善可陈,甚至当被一些项目绑定后更值得投入的项目突然出现也是常态。

除了一些特定的关系和目的之外,能找到更好并实现社会和效益双重效益的影片项目肯定是首选,且如果能够付出较小的资源自然是最佳选择。依据此标准,大部分符合主流价值观和审美、并紧贴政策要求的影片便更容易切入到市场。

所有人上中小学应该都学过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数学理论,能够在一系列的因素中找到用较小代价实现的利益可能就是做一部电影的最小公倍数,在项目实现后所有的情节相互叠加并扩散后,通过有效的宣发途径继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未尝不是一部项目的最大公约数达成。

在简单和通俗一点,花尽可能少的钱(和资源),去做更值得做的项目。这可能是在后疫情时代大部分制片公司资金紧缩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电影一直以来都在争取的事情。

其实在资金相对充裕的时期,大家所考虑的问题往往会很简单,毕竟所有人都会认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只要堆钱就好了,事实上除了极小一部分头部项目和需要重工业加持的影片之外,大部分影片过渡依赖资金反而做不出会令观众满意的影片。

500

▲《我不是药神》(2018年中国上映)

相比来看,同样都是讲述平凡人故事的《我不是药神》显然要比大多数现实主义影片更容易感染观众、也显得更情真意切。当然从制作层面来看,《我不是药神》绝对不是一部“很便宜,很经济”的电影,但该片相对于大部分商业影片仍然是廉价的,也取得相当不错的反响,医患关系&医保问题只是影片的一个侧面,打动观众的永远是影片的真情,这也是影片另外一种形式的燃点体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影片都适合着重宣传“燃点”和共情,毕竟大部分主流观众现在对于影片的要求甚高,如果影片的题材不能完全吸引到他,过渡渲染“太燃”和“炸裂”容易形成口碑的反噬。

两年前《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时,拍sir参与的一场观影活动,身边的观众在观影后热烈的鼓掌,可能同样也是这位影迷在不久前看《沙丘》影片出cast字幕时也有鼓掌的行动,或许现阶段的确会有相当一部分影迷会对自己喜欢的影片表现出相当热烈的情绪,只不过这种情绪表达只是极小一部分观众。

做到让一部分观众high起来可能并不难,但能否打动更多的观众,就一定需要更高级的共情了,这不仅是主旋律影片能够突破、也是一部分现实题材影片能够做到的,当然表现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的科幻片、军事战争片也可以达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