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盟也要讲“以斗争求团结”
1)1975年5月,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达成建交协议。屈指算来,2025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
2)长期以来,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欧盟和中国理应成为天然的合作伙伴。首先,中欧分处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双方没有不可化解的地缘政治矛盾。其次,中欧经济高度互补,双方产业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欧互为对方重要出口市场和投资目的地。第三,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等方面,具有相近或相似的立场。
3)但是,从中欧交往的实际情况来看,中欧关系发展远非想象中的那般“一帆风顺”,反倒是总给人一种磕磕绊绊的感觉。欧盟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心态矛盾,立场摇摆,举棋不定。甚至一些中国网友认为,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对欧盟国家进行道德绑架,在破坏它们与俄罗斯原有能源和经贸合作的同时,趁机将高价石油和天然气卖给欧盟,欧盟领导人依然“叫不醒”。即便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第二个任期、对欧盟大打贸易战之后,欧盟领导人脑海里依然有“欧美和解,共同对付中国”的馊主意。
4)中欧关系磕磕绊绊,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首先,欧盟一些人虽然口中不说,但内心深处依然有很浓的“白人至上、基督教至上、西方资本主义至上”的傲慢自大心理。他们在人种、宗教,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并未将中国视为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在很多时候,他们依然抱着一副居高临下、“我对你错”的姿态,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横加指责,对中国的内部事务指手画脚。这是让中国网民非常“气愤”的一点——“你们欧盟都已经成了那个样子了,还在中国面前装什么装?”欧盟领导人最喜欢的就是拜登领导下的美国,那个时候的美国,口口声声把欧盟称为盟友,在面对中国时还编造出了“民主对抗威权”的虚假叙事。这实际上是欧盟认定的欧美关系“舒适区”。在冷战时期,欧盟就是这样跟美国“抱团取暖”,共同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的。要想中欧关系发展快起来、好起来,欧盟一些人必须放下傲慢自大的心态,平等对待中国,并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彻底抛弃“以意识形态为纲”的错误思想。
5)其次,欧盟在发展中欧关系方面,受到美国的不利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今天的欧美关系,是双方在二战中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双方在冷战中长期对抗苏联时建立起来的,确实有着非常很牢固的基础。除了明面上的这些,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面向欧洲大量发放各种政府奖学金,与欧洲在经贸、金融、投资、教育、文化,以及外交、军事、情报等领域,建立起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尽管特朗普的出现给欧美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欧美特殊关系的社会基础仍存在,欧美双方在技术官僚层面的交往依然很多、很深。包括冯德莱恩本人在内,欧盟一些人在内心深处仍然认为“欧美是一家”,仍然幻想“欧美联手对付中国”。在特朗普时期,欧美因为贸易战和资本主义内部传统建制派与极右翼民粹主义之间的矛盾,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但是,在各种技术层面,尤其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欧美官僚体系之间的惯性互动依然频繁和深入。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都在通过这种互动,炮制“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俄罗斯”的叙事,来影响和破坏中欧关系。
6)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表示,希望看到一个繁荣、团结的欧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美国明面上把欧盟当做盟友,实际上对欧盟是各种防备,甚至不惜给欧盟“挖坑”。特朗普更是直接撕下了所谓欧美特殊关系的遮羞布,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对欧盟打贸易战,并迫使北约中的欧洲成员大幅增加军费开支,积极扩军备战。按照特朗普的这个套路,欧盟接下来根本没有未来。欧盟不仅在经济上遭到美国的打击,在战略、安全问题上,如果欧盟选择长期与俄罗斯对抗,不要说欧洲大陆不会迎来长治久安的局面,说不定什么时候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都有可能像前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再次在欧洲爆发。
7)中国在与欧盟打交道的时候,既要“苦口婆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要用欧盟听得懂的语言跟他们打交道。在我看来,欧盟最能听得懂的语言依然是“实力的语言”,欧盟最有感的依然是“胡萝卜+大棒并用”的正反向激励政策。如果我们单纯跟欧盟谈中欧友好合作,欧盟不仅不以为然,还以为中国在故意回避敏感议题,不想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的传统思维更着眼于宏观,强调“纲举而目张”;而欧洲的人思维还是习惯于就事论事,看具体的议题,看具体的利益。这种思维上的差异,是中国在与欧盟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8)欧盟目前受美国影响,在对华关系中最关注的两个具体问题是——俄乌冲突和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不妨明确告诉欧盟,“你们想打败俄罗斯完全是痴心妄想。”欧盟如果不能学会与俄罗斯和平共处,而是被美国绑架,妄图通过扩军备战来对付俄罗斯,这不仅无效,而且非常危险。俄罗斯根本没有计划将战线从乌克兰推到波兰或者是波罗的海沿岸,这种说法完全是得了“受迫害妄想症”的结果。但是,如果欧盟自己不小心,不尊重俄罗斯应有的战略缓冲空间和合理的安全关切,处处与俄罗斯为敌,甚至出现北约官员叫嚣要夺取俄罗斯加里宁格勒这样的疯狂言论,未来欧盟确实有可能与俄罗斯爆发更大规模的冲突。中国从来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冲突,因为,中国更希望看到欧盟与俄罗斯和平相处。一个更稳定、更和平的欧俄关系,不仅符合欧俄双方的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反倒是美国一直在煽动“俄罗斯威胁论”,企图因俄控欧。欧盟对此必须保持清醒。
9)至于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风力发电等行业取得领先优势,这对欧盟并不是坏事。中国在这些产业的领先优势,是中国政府坚持前瞻性战略规划引导,并持之以恒加以落实的结果,也是中国企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结果。欧盟不能用一句老掉牙的“政府补贴”来贬低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所做的努力,也不能用一句老掉牙的“政府补贴”来掩盖欧盟相关行业丧失竞争力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欧盟只要放下傲慢自大的心态,完全可以反过来学习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做法——引进中国投资,带动欧盟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年,中国意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于是拼命向欧美学习。今天,如果欧盟也看到了自己在某些行业的落后,为什么就不能反过来向中国学习呢?欧盟依然有着很好的创新基础,内部市场也足够大。由于中美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就中国对美扩大投资达成一致,欧盟接下来有一个难得时间窗口引进中国投资。如果在10-15年后,新的美国政府在对华关系上回归理性,中国在上述优势产业的投资可能会优先流向美国。到了那个时候,欧盟将在中美欧的经济、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10)中国在中美博弈中已经坚定了“以斗争求团结”的思维。实际上,在发展对欧盟的关系上,中国同样需要坚持“以斗争求团”。对于欧盟在发展对华关系上的各种消极举措,中国应该坚持斗争,并且要让欧盟“感到痛”。否则,欧盟是不屑于重视中国在发展中欧关系问题上传递的善意的。当然,中欧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敌人”,而是为了通过斗争,让欧盟看到中欧关系同样也存在“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前景,让欧盟在中国的“胡萝卜+大棒”双重政策中,优先选择中国递过来的“胡萝卜”。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像中美博弈一样,中国在发展对欧关系时也要下大力气准备更多的博弈筹码。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希望争取欧盟,中国不想得罪欧盟,这是“明牌”。但是,中国的这手“明牌”也可能被欧盟一些人误以为是可以拿捏中国的地方。正因如此,中国争取欧盟的最好办法,不是对欧盟一味“苦口婆心”地相劝,也不是对欧盟的消极姿态和不合理要求一味迁就,而是“既斗争又合作,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合作”。在发展中欧关系上,中国有诚意,更有信心。当前,欧盟正遭到俄罗斯和美国的双重“暴击”,欧盟如果抓不住跟中国好好合作的机会,它不仅在全世界找不到更好的选择,欧盟未来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还有不断下降的危险。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