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脱口秀王朝崩塌和YouTube的电视革命

  来源:兔主席/tuzhuxi 20250719

500

  美国有一种传统电视形式叫晚间脱口秀,一般内容是调侃当下的热点事件,并邀请嘉宾到现场接受主持人访谈。节目的制作团队一般很庞大,内容精心制作,各种妙语连珠和针砭时弊,不仅是娱乐,也是公共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些脱口秀的主持人仿若明星,节目可以吸引大量观众,因此也是电视台的重要广告来源。可以说,各种脱口秀就是各大电视台的标杆台柱。

  中国观众偶尔也能在手机上刷到美国脱口秀的视频片,对于Stephen Colbert、Jimmy Fallon、Jimmy Kimmel、Seth Meyers应该都有印象。早年的David Letterman在国内应该还有不小的知名度。

  但这些年,随着流媒体和数字平台的崛起,传统电视观众不断流失,观众年龄群也不断老化,这些晚间脱口秀也日益难以为继。日前,CBS宣布将于2026年5月永久停播《深夜秀》节目The Late Show withStephen Colbert,并终结自1993年延续至今的整个深夜秀系列。由于这档节目曾是晚间脱口秀里的标杆,CBS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深夜脱口秀行业迄今为止最重大挫折,也是传统晚间电视节目一个时代的终结,引发不少感叹。

500

  又由于CBS之前因为《60分钟》事件和特朗普对簿公堂,最后赔了1,600万美元私了,而Stephen Colbert这档节目上一个最主要的话题就是批评讽刺特朗普,让人们觉得CBS下线节目是不是出于政治目的。

  但据报道,Stephen Colbert这档节目运营成本奇高无比:在纽约Ed Sullivan Theater录制,每期有线下观众,制作团队200人,有一支现场乐队,Colbert本人年薪2,000万美元。这么大一个预算,这个节目在前些年还是盈利的,但现在不行了:年轻观众已经远离深夜秀节目,广告收入大幅下降。节目每年亏损4,000万美元,简言之,就是自己都养不活自己,那凭什么雇这么大一个团队?凭什么给Colbert这么高的年薪?而他每天调侃讽刺特朗普,确实是政见的表达,但如果能够在财务上帮助这个节目,倒也无妨。问题在于,很多观众已经看腻了这种政治调侃。年轻观众对此更无兴趣。Colbert的政治输出帮不到节目。最后,CBS说,裁剪节目“完全是出于财务考虑”。

  其实,脱口秀节目的落幕,只是传统电视落幕的一个缩影。在数字化时代,这些传统的电视形式面临着严峻挑战,观众都在转向更加灵活、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免费的数字平台。

  今天早上我就看到《华尔街时报》一篇文报道,指出在美国,YouTube已经赢得了电视观众争夺战。

500

  文章指出,在传统电视衰退的同时,YouTube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美国电视端(大屏电视)收视率最高的视频平台。最早,YouTube只是一个在电脑上看视频的网站(对应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使用习惯发生转变,YouTube成为人们在手机和移动设备等小屏上观看视频的选择。最近几年,在小屏领域,受到TikTok等平台短视频形式的冲击——但YouTube专注于长视频,有自己的细分市场,很难被短视频所取代。最新的趋势则是,YouTube向电视端发展,用户开始从个人移动设备,转到用客厅里的电视机观看YouTube。截至目前,YouTube的日均观看时长已经超过10亿小时,超过了迪士尼旗下广播网络、十余个有线电视频道和三个流媒体服务的总收视时长。当前的YouTube是“可进可退”,提供长视频,冲击电视电影;提供短视频,分食TikTok的短视频市场。

500

  但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大屏化、长视频化)也使得YouTube开始更多地向长视频、纪录片、脱口秀等高质量的娱乐和内容转型。这种变化进一步丰富了观看者的选择,也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机遇——YouTube上的各种网红、制片人、表演者、创作者开始制作更长、质量更高的视频,以吸引在客厅里共同观看的家庭和朋友群体。YouTube也在快速改进自己的电视应用,增加新的功能,试图让人们花更长的时间观看其提供的免费视频。最终,这些平台争夺的是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YouTube涉足电视端,不仅侵蚀传统电视的份额,也给Netflix带来了挑战。最终,双方争夺的是顶尖的内容创作者。YouTube的平台属性更强,倾向于将内容决定权留给独立创作者;而对于Netflix而言,可能要考虑是否用重金将顶尖的YouTube内容创作者挖到自己的平台上。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内容形式,例如在中国方兴未艾的短剧,在美国也开始流行。很显然,短剧可以用电视端收看。YouTube显然是一个天然的端口。

  但在整个过程里,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好莱坞的大银幕电影,都成了“看客”,只能看到自己的份额和市场不断被蚕食,在观众争夺战中节节败退。毕竟,他们已经是上一个时代的媒体了。

  可以参考《华尔街时报》的文章《YouTube赢得了电视观众争夺战》(https://t.zsxq.com/KQZ34);以及笔者之前写的文章《电影的衰落,与未来艺术娱乐整合者——游戏》https://mp.weixin.qq.com/s/Xk14Q2Vlz_1Gnipe3WT6CQ

  从晚间脱口秀和传统电视的衰落,到YouTube在美国电视端的崛起(特别是《华尔街日报》这篇关于YouTube的报道),其实可以看到文化娱乐、知识内容领域的一些趋势。当然,美国、欧洲和东亚(中国、日本、韩国等)有很多文化上和消费习惯上的差异,但也很多东西是共通的,可能跨越国家、社会和文化而存在。

  个人的几点看法。

  1. 用户想看大屏,通过大屏看长内容:习惯于看手机的用户,并不会只想用手机看视频。他们也想看大屏,而且如果是通过大屏,就不是刷短视频了,而是看时长更长,需要更多关注、更有深度、信息广度和密度更大的内容。这里,YouTube是当然之选,因为YouTube是以长视频见长的。关键是要有好的内容。现在有人说一切都短视频化,而且横屏都不做了,只做竖屏,这肯定是片面的。

  2. 电视端的优势:所谓的大屏就是电视。用电视端,一是出于声效考虑,大屏毕竟看得清楚;二是出于社交要求,即在客厅里和家人朋友一起收看节目(伴随使用手机/移动设备的移动互联网一代长大成家,这种需求一定会增加);三是物理基础设施的“升级”——例如现在在电动车里,车载电视越来越多是个标配。车载电视属于电视端,而非手机端。

  3. 全场景同步的需求:对于用户来说,最方便的办法当然是使用同一个平台,在不同场景里切换使用,在手机上可以看,在电脑上可以看,在家里客厅可以看,出去住酒店时可以看,在车上也可以看,同一个平台的端口是互通的,收藏内容、浏览记录、观看偏好都可以同步(而不是手机端和电视端割裂)。YouTube显然抓住了这一波,让那些已经习惯在手机上、电脑上看YouTube的用户,在移到电视端的时候,自然选择YouTube。(现在我在国内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式,像B站和云视听小电视似乎不是互通的。爱奇艺都是长内容。如果有好的、类似的YouTube这样的解决方案和平台,还请网友们推荐。)

  4. 场景可以触发习惯:电视端出现的“场景”非常重要。《华尔街时报》文章写道,很多人是在租房时打开电视,看到电视上有YouTube的logo,才第一次发现YouTube可以在电视上看。之后就形成了使用习惯。我原来也不知道YouTube电视版,是这几年在境外住民宿或小酒店,在房间里的电视上看到的,觉得很方便)。这种场景为形成使用习惯建立了基础:用户将来再看自己的电视的时候,就会用YouTube。有的人甚至会因此购买电视机。

  5. 长内容需求被低估: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时代是碎片化的,一切都越来越短。这是不对的。从YouTube蚕食传统电视电影的趋势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内容消费者绝对不是只想看碎片化的短视频,不是想在那里刷刷刷,看一些毫无关联、毫无记忆点、零散分散的短内容。他们也想看质量更高、时间更长、要求关注度更高的内容。《华尔街时报》文章引用业内人士的说法:“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并没有那么短。问题的关键是——得有人提供这些内容。对于平台来说,长内容显然是个好事,因为可以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这些平台竞争的就是用户时间。

  6. 长短内容可以共生: 我们看美国,TikTok在美国的用户数1.75亿,日活用户超过1.1亿,日均使用时长近100分钟(超过YouTube),但这丝毫不妨碍做长内容的内容创作者可以存在。我们看美国做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内容创作者,包括Joe Rogan、Tucker Carlson、Lex Fridman,都是做长内容,而且是超长内容(几个小时的长访谈/长音频),读者群巨大。市场需要这样的内容。而没有任何短视频作者的社会影响力可能超过这些人——因为你不能通过短视频输出复杂的观点。短视频只能是点缀,留不下东西。最终,市场足够大,不同形式的内容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不存在哪一种形式独大之说。

  7. “Follow the money”——商业驱动内容:关键还是在于,有谁能够提供这些内容。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有个说法,“跟着钱走”(follow the money)。只要能够在商业上解决问题,帮助制作长内容的人赚到钱,自然就会有人生产这些内容。这里,长内容(长视频、长音频)的变现能力远远强过短内容,因为长内容可以植入广告(无论是加插的片中广告,还是直接在内容里带货),短视频一秒钟就结束了,很难植入广告,用户对于内容创作者也没有忠诚度,因此流量变现的难度很大。所以,长内容理论上是利于变现的。

  8. 慷慨(合理)的分成机制:而YouTube的方式很简单,提供广告分成,而且分成比例很高,大约是55%。广告的形式是插播,和内容是独立的(不需要内容创作者在内容里直接带货)。只要视频足够长,就可以加插更多的广告,广告越多,内容创作者收益越大。这个机制就使得内容创作者有动力去创作质量更高、时间更长的内容,且你只需要专注一件事,就是把内容做好。只要有了流量,自然就有了收入。创作者不需要担心流量变现问题,因为平台已经通过广告分成机制自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配合算法,推送那些受到观众欢迎的视频,形成更多的流量,形成正向循环。

  9. 正向机制的形成:因此,在刚刚起家的时候,相比于传统电视电影,YouTube提供就是时长更短、质量更差的廉价内容,因为好的制作者都在电视电影行业,网络上的内容创作者都是“素人”;但逐渐的,在“正向循环”机制的作用下,好的内容受到关注,获得商业回报,进而吸引更多的内容创作者和用户群体,质量更进一步提高,优质内容生态体系就像滚雪球一样逐渐迁移到了YouTube。

  10. 良币驱逐劣币与监管引导必要:平台只有把更多的收益分享给内容创作者,才能建立正向机制。这个机制最终可以提供更好的内容(良币取代劣币),对社会而言也是件好事。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以上的这一切,也必须是在有监管、有引导的情况下,而不能以流量作为单一指标、单纯指标,那就变成市场逻辑无序发展了,会制造新的问题(例如负面的内容获得极大的流量)。这个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监管、算法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1. 内容需求多元化 :人们对内容的需求是灵活多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需要短内容(短视频),有的时候需要长内容(长视频、长音频),形式也是丰富的——像传统电视里的剧情片、纪录片、聊天节目、娱乐节目等,都是人们需要的,并不是不再需要——人们可能仍然愿意偶尔看一档脱口秀节目;仍然愿意看10集的电视,只不过这个需求是多变的、灵活的,人们的注意力随时可能被其他节目给切走,而传统媒体形式过于单一、机械、节目高度定制,观众选择太少,无法满足年轻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这时,只提供有限内容的传统平台就难以存在;一个主播年薪2,000万美元、雇佣200人的制作团队加现场乐队的节目是不可能生存的,注定被淘汰。

  12. 传统电视电影终将落幕:可以说,传统电视(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实际上都已经输掉了对未来观众市场的竞争,观众日益老去,直到大部消失。这个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个人认为,传统大银幕电影也是这个结局。

  13. 未来的创作者经济:未来,所有传统机构都会被“解构”,相关的专业团队和能力会“化成”内容创作者;你没有垄断资源,内容靠各种平台去分发,需要与大的、小的、职业的、素人的——各种内容创作者一起争夺观众资源、争夺流量、争夺商业回报。这时,必须回到内容本身:在内容导向(公序良俗和核心价值)要求之外,要看,第一,它的内容质量到底能否满足用户需求;第二,有没有合理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