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中国水电建的是国际标准大展台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终于官宣开工,有没有感觉这才是真正的“水电界天花板”的现实版上线?
新闻一出来,很多人第一时间想的是三峡,觉得这又是一次中国基建又要刷新世界纪录。其实最大的看点之一是水电技术的标准。
细看参数,发现这项目真不是简单升级,而是中国水电直接解锁新成就:工程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建设 5 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 1.2 万亿元。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一工程将在很多领域设定全球最高级别的绿能标准。
在全球碳中和倒计时、能耗双控紧张气氛下,我们不是简单多发点电,而是真正贡献了一个万吨级的“碳减排神器”。
全球每年新增水电总量看,中国贡献率已经甩出其他国家好几条街。能源版图重绘过程中,中国正努力把更多的“绿电标准”的标签拿在手里。
实力说话。
“极限高海拔+超级复杂地质+超大流量”三大物理难题,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团队能搞定。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抄作业”范畴,而是把所有核心零部件、自动化运维、智能调度系统全流程集成,用最硬核的技术链条,保障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和高效。
这些“水电黑科技”背后,很多“编码”都成为中国自己设立的标准。
中国在2015年就启动了"中国水电技术标准国际化研究",按照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编制标准体系。
中国2020年后执行的环保技术规范在多项指标上已超越欧美如IFC标准。
以往,国际水电标准长期沿用发达国家和欧美那一套老规则,就是中国在海外建大坝,也不得不沿用。实际上,发达国家这些年很少建水电大坝了,他们当年立的标准早就过期了。
中国企业在水电工程中不断取得突破创新,创立了很多中国标准。但是,一到国外,仍必须用人家的标准。工程标准、设备标准、水文标准等,甚至连配套产品也得按这些标准走。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中企发现很多标准都没办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尤其是绿能问题。
我在南美采访过一个中国企业承建的水电项目。施工过程中,中国工程师运用了中国标准解决了难题,但对方不接受,要让改回去。对方的标准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最后经过反复折腾,对方才勉强接受了,但最后的运行结果非常好。
今天的中国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已经掌握了最先进的水电环保技术,早就超越了西方标准,尤其是在绿色领域。
换句话说,中国不是在建一个类似于发达国家现在运行的水电项目,而是一个更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最重要的是,中国将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这种标准。
中国输出自己的基建“编程语言”不是一件易事。但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好处,就开始逐步接受。
中国承包工程现在已经开始采用中外混合模式。中国标准使用率2020-2024年显著提升。海外新建水电中国标准比例2024年达70%。
这不是强行“标准输出”,而是靠工程实力和市场选择让大家跟着中国玩“标准配置”。
最后再看看全球水电资源的大地图,就更能理解标准的重要性了。
发达国家的水电已经开发殆尽。欧美水电开发度普遍80%以上,像瑞士、法国都是95%以上,已经进入了靠“修修补补”升级老电站、提升效率、做智慧化运维的阶段。
世界范围来看,75%以上的尚未开发水能资源,全部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非洲水电开发率不到10%,整个区域堪称“能源新大地”,东南亚、拉美同样有很大潜力。
这些地区和国家要开发水电,必须按现在的要求提升环保标准,相关标准也须升级。欧美的电站需要更新换代,同样也需要绿色环保技术,也得升级标准。
水电技术的代际标准,已经被中国提前写下主旋律。除了水电之外,与之相关的建筑、设备和输变电等等,中国也在标准领域布局多年了。
所以说,雅鲁藏布江这个新世纪水电项目,不单是中国再造能源奇迹,更是全世界“水电新规则”的大写版本,等于是给中国水电标准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实验室"和"展示台"。
标准为王。
我们只有真正把握复杂工程、塑造一个坚实的环保产业链,推进全球水电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才会逐步让全世界都接受中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