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第一季,喜单2的创新点在哪?
我们相信,如何更贴近精准地寻找好内容,仍然是国内综艺需要矢志不渝继续探索的问题。我们也相信,当第二季以爱奇艺站内热度破8000、市占率达9.4%、占云合数据综艺榜第二名,成为暑期档现象级热门综艺时,其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娱乐产品——
它既是单口喜剧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见证,也是中国社会情绪表达的晴雨表。从第一季的“Passion”呐喊到第二季的“女性觉醒”,《喜剧之王单口季》始终在娱乐性与社会性的边缘探索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正是中国喜剧综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作者|冒号鱼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继去年付航夺冠、“人生就是要充满Passion”等金句爆梗火遍全网之后,《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再度开场。
这一季,脱口秀出身的庞博担纲主持人,郭麒麟、杨天真和大鹏组成气氛组组长,还请到了付航和小鹿作为喜单老友震场,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全力挖掘脱口秀喜剧新人。
主打一个“全员上桌”。
那么,相比于第一季,喜单2的创新和看点究竟在哪?
01
女性主义叙事的深化
看完目前已播出的两期,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女性主义表达的范式革新。
第一季虽有小鹿以婚礼经历解构婚姻焦虑、唐香玉聚焦催婚困境,但整体表达仍局限于个体经验的自嘲。第二季则呈现出群体性的女性主义叙事表达面,在自嘲之外,以脱口秀的笑料为刃,主动划开现实中的困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50岁的脱口秀新人、自诩为山东临沂某村“信息中心主任”的房主任,她将自己的家暴经历转化为笑着流泪的段子,父母为防家暴为她选择身高155cm的瘦弱丈夫,却依然仍遭遇家暴。前夫与公公联手施暴,最终双拳不敌四手,她跑回娘家却被父亲嫌丢人。提出离婚时,父母更以“男人家暴不丢人,女人离婚丢人”“家族名声”等传统观念阻拦。
2024年4月8日,她终于带两个女儿净身出户离婚,一句“2025年4月8日,我过了平静幸福的一天”引发观众泪崩,经历暗无天日的抗争,一个普通平凡的女性终于把人生主权夺回手中。
《光明日报》对此评论称,“这样一段脱口秀之所以直击人心,是因为一位农村女性讲出了重新觉醒、与家暴者决裂并发现自我的故事,是面对生活所迸发的韧劲与不屈。这也堪称完成了一次爆炸性的反击:她用最好笑的段子,对家暴发出了最沉重的批判。”
嘻哈以空姐职业装的不合理束缚为切口,展开了一场关于身体自主权的讨论:那些被奉为行业规范的束缚早已越过职业礼仪的边界:细跟高跟鞋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成了隐形的杀手,乘务员推着餐车穿梭时必须绷紧脚踝才能维持平衡;紧身包臀裙把身体曲线切割成标准化的视觉符号,下蹲捡拾掉落物品时总要顾忌裙摆的拉扯;甚至连腮红的色号、头发的盘发高度都被写进手册,仿佛制服的意义不在于服务便利,而在于满足某种预设的“观赏性”。
嘻哈的讲述没有把她们塑造成悲情的受害者,而是用戏谑的腔调让她们成为自己故事的讲述者,那些被压抑的吐槽、被忽视的不适,突然有了被听见的力量。
几天后,在媒体的报道里,根据2024年12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客舱运行管理》中的5.7.3细则,“在飞机滑行开始至飞机到达目的地旅客下机结束,客舱乘务员不应穿高跟鞋”,多家航空公司开始推行乘务员在执飞期间穿着平底鞋的举措。
从根源上说,无论这场对规则齿轮的撬动是否真的始于嘻哈的力量,但显而易见的是,只有这样有关平权、有关人性化的讨论声量越来越大,那些曾被无数人吐槽和调侃过的荒诞规定才能在笑声与争议的推动下,变成了一个个白纸黑字的人性化条款。
02
新人迭出带来新气象
第二季当中有几个新面孔,甚至有00后的学生亮相,带来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真勇,这位来自云南边疆的少年,一开口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他以极具辨识度的口音,配以一句“我这个口音,打电话很容易赚到钱”,轻松诙谐地开场,让人忍俊不禁。由于他是少数民族,所带来的故事和视角较为新鲜,丰富了本季脱口秀的话题范畴。
在真勇的描述中,边疆地区有着别样的生活场景。“有人说要派几个物业来保护我们,我们说好的,我们会保护好物业”,这一表述既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治安状况,又以幽默的方式调侃了这种差异,令人捧腹。“我小学的时候连文化都没有,所以没有文化,只有冲突”,这句话看似简单,却生动地反映出他成长环境中的文化碰撞,带着一种质朴又真实的幽默。还有“我出生的地方有多边疆?我老家有块地种着香蕉,这边是香蕉,这边是进口香蕉”,形象地描绘出家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巧妙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最有喜感的一句是:“手机大数据对我有偏见,你们刷到的是境外电信就是诈骗,缅北园区有多危险,而给我推送的新闻标题是:还在诈骗吗?这就是下场。”
这种极具反差感的生活状态,通过他独特的讲述方式,成为了舞台上的爆笑金句。尽管他在表演初期因紧张出现了磕巴,但口音和内容的独特魅力,让这些小瑕疵完全不影响整体效果,反而增添了几分真实和可爱。
而刚从同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于渤,凭借对在黑龙江上高中的独特讲述,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于渤一开场,就以极具冲击力的话语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每一个混混都有文凭,每一个打你的人都会三角函数”,寥寥数语,便解构了公众对东北的刻板印象。
谈及班级,于渤的描述妙趣横生:“我们当时高中班级直接到班级名字就叫清北班,考不考的上别说,我们先叫,先叫的人先享受清北”。他巧妙地通过与衡水中学的对比,展现出学校对学生考入清北的强烈渴望。在他的讲述中,整个班级仿佛被打造成了一个“清华北大主题乐园”,这种新奇又略带夸张的说法,让人忍俊不禁。“给饮水机取名叫未名湖”,“试卷要轻划”等细节更是神来之笔,一方面调侃高中近乎扭曲的班级氛围,另一方面又生动地呈现出学生们对清华北大的向往,让人在欢笑中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梦想与憧憬。
新人带来的不仅是新面孔,还有新视角和新思路,他们以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为脱口秀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也推动着脱口秀与年轻观众的思想共振。
03
行业生态结构的重塑
在选手生态上,第二季完成了从主打明星制到全产业链的转型。第一季虽有庞博、王建国等老将压阵,但本质仍是明星+素人的结合模式。第二季则构建了老中青三代共生的模式:既有付航、小鹿等冠军选手的经验传承,又有嘻哈、林简七等线下炸场王的新锐力量,更有敦儿等跨界选手带来的视角碰撞。
从评委体系上来说,第一季的“郭麒麟+吴镇宇+徐峥+杨天真”的组合,更侧重娱乐性与专业性的平衡;第二季保留郭麒麟的幽默控场与杨天真的犀利洞察,引入大鹏作为导演视角的补充,表面上弱化了专业点评,实则将评判权还给观众——当嘻哈以201票战胜付航的198票,这种“观众投票即正义”的机制,恰好呼应了单口喜剧“内容为王”的行业本质。
反观当下的影视行业,这一点显得尤为珍贵。
当然,任何创新都伴随着争议。第二季在内容密度上的妥协也引发部分观众不满,五小时节目仅呈现11段表演,平均每27分钟一段的节奏,且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事实上,这种吐槽折射出行业的深层矛盾,即优质内容产能不足与观众期待攀升的冲突。以及,部分观众吐槽第二季的女性主义表达过多,反倒像是为制造男女对立、博流量的精明算计,讨论早已失去了理智的范畴。
我们相信,如何更贴近精准地寻找好内容,仍然是国内综艺需要矢志不渝继续探索的问题。我们也相信,当第二季以爱奇艺站内热度破8000、市占率达9.4%、占云合数据综艺榜第二名,成为暑期档现象级热门综艺时,其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娱乐产品——
它既是单口喜剧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见证,也是中国社会情绪表达的晴雨表。从第一季的“Passion”呐喊到第二季的“女性觉醒”,《喜剧之王单口季》始终在娱乐性与社会性的边缘探索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正是中国喜剧综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当房主任在舞台上说出“我现在靠讲笑话来维持生活”时,她不仅完成了个人命运的逆袭,更让单口喜剧成为无数普通人的精神救赎。
这种从“娱乐至死”到“以笑致知”的转变,或许才是这档节目给予中国喜剧综艺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