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没有错,有错的是,体制内存在的利用家长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尖而被收割韭菜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谁的孩子注定上清北?中国教育“拉美化”的残酷真相》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夫能同意作者1/3的内容,因为都是来源于客观事实,反对的部分也占1/3,因为教育事业兹事体大,不能单从教育经济学一个专业角度做全面总结,某五个专业的角度只能总结某一类特征。

中美或中西教育体系不能直接在现象层面、以及所谓的商业链条层面进行简单粗暴地对比分析。中国人的教育土壤是根植于厚的中华文明,包括东亚的日韩在内,唯有读书高、寒窗苦读等概念是深入到种族基因中的 ------  不管家境如何。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或多或少地高估自己的孩子,只要钱还能接济上,就无限地卷下去,这个逻辑是难以改变的。

还有余下的1/3内容老夫认为与教育无关就不说了。

是老夫的信息落后?私立校不是在撤并吗?双减不是在逐渐落实吗?体制外的收费辅导市场应该已经不是主流了吧,至于家长们请得“个体辅导”应该不在分析之列。贫富之差造成的教育投入之差也是没有办法的,这个不是不平等,而是机会平等后的结果之一。

掐尖没有错,有错的是体制内存在的利用家长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尖而被收割韭菜!!!

20%怎么能算尖呢?1%只能算“尖”的海选比例好不好?尖端领域带着人、高端行业领军人物、关键岗位大拿等等角色都是需要最顶级人才的,他们是极少数,1%的掐尖率只会多出来名额而不会不够的,99%的学生还是要走毕业-打工/创业/继承家产/失业/考研的路子。

讨论与1%掐尖相关的话题是多余的,真正应该讨论和研究的是99%的学生如何能不太卷的毕业。这个不但要从教育体制内的多个角度切入,还要利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从大量的央企国企和研究事业单位切入,我们的教育-就业逻辑绝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国家的商业逻辑和资本驱动模式,除了项目变现、各类排名、人脉圈子这些从西方教育圈拿来的东西外,教育研究机构能不能拿出点儿前人没有的东西 ------- 完全自己的东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