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农民工与被告同名 银行卡被冻结600万!

2024年8月13日那个闷热的夏夜,王喜民在K957次列车上攥着发烫的手机,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位53岁的农民工反复点击微信支付界面,屏幕上刺眼的"支付失败"提示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裂着他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此刻他尚未意识到,这场始于20元盒饭的支付故障,将让他陷入长达11个月的生存困境。

德惠市米沙子镇太平村的王喜民在建筑工地做了半辈子钢筋工,银行卡里常年保持着万元左右的应急存款。但自2024年8月起,他的全部金融账户显示着一个魔幻的数字:-5988085.63元。这个相当于他300年收入的负数,源自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法院的一纸冻结裁定。

"连抢到0.08元的红包都会被立即冻结。"王喜民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密密麻麻的司法冻结通知时,粗糙的手指微微发抖。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开始学习查阅裁判文书网,在儿子帮助下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错误地关联到一起标的额600万元的合同纠纷案。更荒诞的是,实际被告是300公里外辉南县同名同姓的王喜民——后者虽被列为被告却从未收到开庭通知,直到判决书突然出现在手机里。

500

记者调查发现,这起乌龙事件暴露出基层司法实践的多个漏洞。原告陈先生在起诉时仅提供被告姓名,未核实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伊州区法院在被告身份核验环节存在明显疏漏,仅凭户籍信息就启动财产保全程序。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1条,起诉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而本案中原告显然未尽到基本核实义务。

"两个王喜民年龄相差7岁,户籍地分属不同地级市。"代理律师张理智在二审法庭上强调,法官只需进行最低限度的事实核查就能避免错误。但现实是,基层法院面对同名同姓情况时,往往依赖当事人提供的信息,这种"被动司法"模式在此案中酿成严重后果。

账户冻结带来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王喜民2024年9月在某工地干完泥瓦匠活后,5800元工资刚入账就被瞬间冻结。此后他不得不放弃所有需要通过银行结算的工作,辗转于那些支付现金的零散短工。记者在他家中看到,灶台上放着半袋开封的挂面,冰箱里仅存几颗鸡蛋——这是他们夫妇连续三天的伙食。

"现在出门要带一沓现金,像回到二十年前。"王喜民苦笑着从裤腰内衬掏出用塑料袋包裹的纸币。更棘手的是,他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银行卡自动扣费,冻结导致全家医疗保障中断。村委会出具的证明显示,这个五口之家的年收入已从冻结前的4.2万元骤降至1.8万元。

500

令人深思的是,在11个月的司法纠错过程中,王喜民始终面临救济无门的困境。他先后联系哈密市12345热线17次,法院立案庭9次,甚至计划变卖粮食凑路费去新疆,最终因无法购买电子客票而作罢。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李曙光指出:"现行法律对错误保全的救济存在时间差,被冻结人往往要等到案件审结才能申请赔偿,这个制度空白需要填补。"

2025年7月15日的二审庭审出现了戏剧性转折。当原告陈先生通过视频确认"这不是我要起诉的王喜民"时,这场持续近一年的身份错位终于得到司法确认。但截至发稿,王喜民的账户仍未解冻,而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在发现保全错误后应立即解除冻结。

500

在公安部公民身份信息库中,全国有超过2300个"王喜民"。随着电子支付和司法信息化推进,这种因同名引发的"制度性误伤"正逐渐显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建议,司法机关应当建立"姓名+身份证号"的双重核验机制,同时完善错误保全的快速纠错通道。

夜幕降临,王喜民蹲在自家玉米地头,用现金支付了化肥欠款。这个被数字司法系统"误标"的农民,此刻正以最原始的方式维持着生活的运转。他身后墙上贴着的春联已经褪色,但横批"国泰民安"四个字依然醒目——这或许是对这个时代最朴素的期许。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