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全球70国的Uber,为啥独宠一根萝卜?
全球无人驾驶的 “ 三国杀 ” 局面刚竖起没多久,就迎来一次大冲击,要再洗一次牌了?
去年 10 月,随着马斯克 Cybercab 亮相,全球 Robotaxi 领域就一直保持着三足鼎立的微妙平衡。
在这个微妙平衡中,谷歌的 Waymo 入局最早,属于行业元老;中国的萝卜快跑出海势头很猛,安全测试里程以及累计服务单量都领先 Waymo;而特斯拉虽然起步晚,也正在加快奥斯汀和美国更多城市的测试运营,虎视眈眈。
而现在,这个稳定的局面或许会迎来第一次真正的破局。
7 月 15 号,萝卜快跑宣布和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服务平台 Uber 达成合作,数千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将接入 Uber 的全球出行网络,将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拓展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市场。
这次的合作分量有多重?
尽管此前 Waymo 等各家都有尝试和 Uber 接触,但都停留在美国本土小范围的铺量上。而 Uber 和萝卜快跑此次的合作,是迄今为止最大车辆规模的无人驾驶合作。
就连 Uber 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都对这次合作给出了高度评价:“ 这一合作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两家科技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定义未来出行。”
随着此次合作的逐步落地,数千辆萝卜快跑将进入Uber在全球的出行网络,率先实现规模化的部署。
如今,Robotaxi 目前竞争的核心就是两点——出海和规模化。
谁的动作更快,能进入更多的城市,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就可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像 Waymo 不仅想冲出美国大本营,更想突破北美,进入亚洲。为此,它和日本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之一 Nihon Kotsu 达成了技术合作,试图敲开日本的大门。
但知危编辑觉得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冒险的选择,此前 Cruise 和本田的无人驾驶合作刚刚搁浅。从 Waymo 急切尝试中,不难感觉到如今战局的胶着,尽快占住更多市场成为了重中之重。
所以萝卜快跑这一步,对现在的局面来说是很关键的一棋。
那么在各路豪强都盯着全球市场这块肥肉上时,为什么是萝卜快跑成了 Uber 的首选?
或许很多人对萝卜快跑的认知,还停留在各种广为流传的“ 武汉司机对峙萝卜 ”视频。
但国内出圈的同时,萝卜快跑出海步伐更是早已全面提速。
在这次联手 Uber 之前,萝卜快跑就已经获批进入香港,之后陆续和迪拜、阿布扎比等达成规模化的合作,进入中东市场。
甚至瑞士和土耳其可能也在下一步的规划之中。有消息称,百度已经在瑞士设立了实业公司,作为其 Robotaxi 业务的前哨。
海外市场快速布局的背后,是萝卜快跑特殊的技术优势。
尽管入局稍晚于 Waymo,但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萝卜快跑找到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与死磕纯视觉的特斯拉和堆硬件,萝卜快跑目前坚持“大模型+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业界对于三家选择的技术方向,都有不小的争论。尤其是特斯拉所选的 “ 纯视觉 ” 成本优势突出,所以近日一直有传言说 “ 百度要转向纯视觉了 ”。
这次 Uber 的选择,算是让谣言不攻自破,认可了当前阶段激光雷达路线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尤其是大模型+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复杂场景应对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以萝卜快跑六代车为例,其搭载了百度 Apollo 第六代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全面应用了 “ 百度Apollo ADFM 大模型 + 硬件产品 + 安全架构 ”。
基于这套方案,首先保证了 Robotaxi 安全性足够过硬。基于 Apllo AFDM 大模型技术,自动驾驶可以做到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 10 倍以上。
同时靠多重冗余来保证无人驾驶车辆不会宕机,设置了 10 重安全冗余方案和 6 重 MRC 安全策略。截至今年 5 月,1.7 亿公里的行驶里程里从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
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冗余的训练场景下,学习能力强大的大模型能迅速成长为一个老司机。
一般来说,出于技术难度考虑,Waymo 等公司在上线初期,都会选择在路况比较简单、交规规范的城市运行。
但萝卜快跑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始就从千万级人口城市入手,在全球公认地狱级难度的复杂城市路况里磨炼。
网友有一句评论很精准概括了这种策略:只要武汉能开,那全国都能开。
像武汉这种 “ 全员鄂人 ”,车不让人、人不看灯的地狱级副本磨练下,萝卜快跑进步飞速,丝滑变道、加速防加塞,信手拈来。
所以,中国城市复杂道路积累的海量高质的 Corner case ( 极端情况 )数据,让萝卜快跑完成了弯道超车。
冗余训练下的大模型不仅安全系数高,而且泛化能力极强,能快速适应新场景。
像一把打磨无数次的万能钥匙,为萝卜快跑打开新市场大开绿灯。
原本 Robotaxi 进入一个城市,通常会要求在封闭测试场测试,再过渡到开放路段和特定区域,最后才能进入城市级应用。
但萝卜快跑在迪拜的百台规模车队,直接跳过了 “ 场-路-区 ”,获得了进入迪拜标志性城区测试的资格。
萝卜快跑也是首批在右舵左行的香港,获取牌照并开始道路测试的平台。这为之后适配英联邦这样的右舵市场,大开方便之门。
现在拿到 Uber 合作机会后,可以借助其庞大的全球用户和叫车网络,进一步快速渗透新市场,为扩张按下加速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萝卜快跑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萝卜快跑在快速撕开全球市场的时候,机会也正在浮现。
曾经无人驾驶似乎还只是一个科幻桥段,现在已没人去思考这个问题。
在大家面前的是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高盛的报告,Robotaxi 2030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00 亿至 457 亿美元。
在市场诱惑下,除了萝卜快跑外,各家对手也动作不断。特斯拉上个月已经在美国奥斯汀试点运营。甚至准备进入 Waymo 的大本营凤凰城。
而现在,这场战火早就从企业,蔓延到政策法规之上。
各国都在出台各种政策和立法,以求在这场战争开始的初期抢得高地。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多个传统汽车制造国,都在针对自动驾驶立法。去年 5 月,英国《 自动驾驶汽车法案 》批准,为自动驾驶建立了全套的法律框架。
这个举动为自动驾驶铺平道路的同时,预计释放高达 420 亿英镑的行业潜力。
此外,英国还专门推出了 Meridian 工程项目,计划投资 1 亿英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因此,不少学者建议,中国想要抓住现在这个窗口期,政府和企业需要齐心协力。尽管从目前来看,中美两个玩家还是这场比赛的主导者。在新市场中,萝卜快跑已经稳稳占住一席,是有话语权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去的。
但无人驾驶更像是一场长距离接力赛,而这场耐力赛还在开场阶段。
接下来,谁能在不同市场里,都做到模式的快速复制和规模化运营,谁才能接过下一棒,率先冲向终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