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箭升空时,我们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水火箭升空时,我们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余诗琴(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05班)

今天,我们青青萌芽实践队在明德小学成功带领孩子们完成了水火箭发射活动。回顾这一天的经历,内心满是感动与收获。作为实践队的一员,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实践教育的意义,也让我在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和引导孩子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收获了新的成长与感悟。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团队在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从确定活动方案、拟定材料清单到设计教学环节,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讨论。考虑到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我们特意将制作步骤分解为简单易懂的模块,还制作了示范视频和图文教程。安全始终是首要任务,我们对发射场地选址、设备检查、人员分工等环节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只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参与实践。这个过程让我真切意识到,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背后,离不开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活动当天,孩子们对水火箭的好奇与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们。理论讲解环节,我们用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如气压、反作用力、流体力学)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当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恍然大悟的光芒,甚至主动提问“如果水量更多会飞得更高吗”时,我深刻感受到:用贴近生活的场景引导思考,远比单纯灌输知识更有效。制作环节,我们坚持“引导而非代劳”,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比如有小组的尾翼固定不牢,我们引导他们观察结构是否对称、胶带缠绕是否紧密,最终他们在团队协作下找到了解决方案。这种“放手但不放任”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作为实践队的一员,我对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体会。从活动前的分工,到活动中的分组指导、安全监督,每个人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发射环节中,有的队员负责设备调试,有的维持秩序,有的记录孩子们的表现,正是这种默契分工让活动流畅进行。活动后,我们及时复盘,总结“如何更好地调动内向孩子的积极性”“如何优化制作流程”等问题,这种反思与改进的机制,也让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水火箭发射看似是简单的科学实验,背后却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明白:科学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公式,而是可以动手实践、探索创新的真实体验;团队合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相互信任、分工协作的具体行动;面对困难时,耐心与坚持比抱怨更能解决问题。当看到孩子们在发射成功后欢呼雀跃,我真切感受到,这次活动在他们心中播下的科学种子,未来或许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实践队员,这次活动让我收获满满。与孩子们的互动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点燃兴趣、激发潜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