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军: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关键要有战略定力

500

上海张江的清晨,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魏少军教授的办公室。

如约在这里见到了魏少军教授。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亲历者,魏少军的身份有些特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项技术总师,同时又是一家新兴半导体企业创始人。在他身上,学术的严谨与产业的敏锐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魏少军教授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历程。半导体产业纵横与魏少军教授展开深度对话,了解他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看法。

01

“那时候,连5000片都不敢接”

1996年的一场论证会开得有些沉闷。

37岁的魏少军作为“909 工程” 论证专家组成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焦虑:“909 工程也就是华虹NEC(华虹集团)诞生初期,当时8英寸生产线规划的是月产2万片。代工厂的出现,国内有了芯片制造能力。但出现了一件头疼的事:没有足够的设计公司生产产品把产线填满。”

对于现在的中国半导体设计企业来说,2万片只是小小一部分需求,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却是个难题。

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张今强、总工程师俞忠钰,在听取项目汇报时,敏锐察觉到芯片设计能力严重不足,可能会导致花费近100亿建造的909工厂无法生产。魏少军回忆道:“我们当时遴选4家设计公司,每家给1亿资金支持,要求分摊这个2万片的产能。结果没有一家敢接。”

为什么无人敢承诺这件事?因为当时全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的年销售收入总和不足1 亿元。这种状况,让魏少军深刻意识到当时国内芯片设计产业的薄弱程度和紧迫度。

三十年后再回首,这位亲历者不禁莞尔。

去年,中国设计产业规模已经达到6400亿元左右,与初创期不足 1 亿元的规模相比,30年中实现了超 6000 倍的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近 20%。企业数量也从寥寥十几家,发展到如今在册的三四千家。曾经企业连每月 5000 片产能都不敢承接,如今部分头部企业单月产能已突破几十万片,早已能轻松消化当年不敢想象的数字。

魏少军说到:“这都是中国半导体的变化。现在,在芯片设计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尽管当前国产芯片仅能满足国内约50%的需求,但中低端产品已实现自给自足,能够充分满足市场主流需求,并且正全力向高端领域发起冲刺。”

他感叹道,过去30 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尤其是芯片设计行业,所取得的飞速发展与显著进步,有目共睹。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向奥巴马提交的《确保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导地位》报告中,虽提到了对中国的遏制,也不乏有对中国赞赏的描述,认为中国的半导体芯片设计是一个“亮点”。魏少军说到:“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中国半导体产业是立足本土发展起来的,凭借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努力,在短短30 年间走完了国外很多年的发展道路,这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中国芯片产业确立了设计、制造、封测三业分立又相互协作的产业模式。魏少军指出,这与以IDM为代表的国外企业设计、制造、销售一体化的模式截然不同。从亚当・斯密 “分工促进效率” 的经济学原理来看,这种精细分工有助于提升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而中国正是充分利用了全球化优势,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快速成长。

虽然,半导体行业的特殊性,使其难以摆脱政治因素对经济和技术的干扰。面对部分国家推行的逆全球化政策,魏少军认为这反而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他说到:“过去,许多企业因缺乏迭代机会发展缓慢,如今反而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攻克技术难关只是时间问题,甚至有可能借此重构世界科技体系。”

魏少军的语气平和而坚定:“回顾过去30 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汇聚了诸多有利因素,我们有幸身处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但越是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不可骄傲自满。”

他顿了顿,继续道:“总有人问我,中国芯片到底行还是不行?我经常回答一句话: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现状,既不像部分自媒体贬低的那样不堪,也没有某些媒体过度吹捧得那般完美。只要我们持续努力,就会越来越好。”

02

真正的比赛不在赛场

500

谈及人才培养,谈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魏少军道出背后的深意:“研电赛表面看是一种竞赛,深层次是设计思路的改变。”

尤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尚且处于起步阶段。那时,国内芯片设计普遍依赖手工绘制或逆向工程,不仅耗时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处理较为复杂的系统。而国际主流已转向EDA工具的正向设计。

研究生三年学制中真正用于课题实践的时间有限,过去,靠着手工设计,要是能够完成包含几百到几千个逻辑门的芯片设计,已堪称卓越成就。即使勉强完成初步设计,也无法确保完成设计的全流程,更难以对芯片的参数性能进行有效把控。

研电赛的发起背景是改变国内芯片设计落后的状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提升技术层次。综合考虑,学生是最具创造力和学习力的群体,通过竞赛激发他们掌握新技术,再将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工作,能推动技术普及。

魏少军回忆道:“我当年带的三位参赛研究生后来都成为国际大厂骨干或国内企业高管。他们当时或许没意识到,这场竞赛是改变中国芯片设计发展方向重要的一步。不但改变了设计思路,提升了设计技术,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历经30年,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中国设计技术跻身全球前列。就像种树,当年埋下的种子,现在长成了森林。

03

最大的挑战

谈到当下产业链仍需攻克的薄弱点,魏少军思考了片刻:“如果说三十年前的产业链,到处都是弱点。如今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是比较平衡的。从设计、制造到封测、装备、材料,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有的两个具备全产业链布局的国家之一,产业结构的完整性甚至超越美国。”但随即话锋一转,“不过我们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起步较晚的现实不容忽视。”

魏少军重点分析了装备和材料领域:“2017年以前,我们比较相信全球化,导致装备与材料领域投入不足。之后国产企业的发力,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空白填补,系统性体系的搭建。当完整的产业体系建成后,企业便能依托体系优势获得持续迭代升级的动力。”

“当前最大的挑战,不在技术而在 ‘战略定力’。”他说到:“既然我国的市场占比可以达到30%,那装备和材料也应该占比30%,这是一个合理的比例。我们最大的问题不出在技术上,也不是别的问题,而是出在思想上。有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信心,当面对外部政策突然放开时,有真正的定力坚持推进国产化。”

目前都在大力的提倡发展,要立足自身,科技自立自强,根本点不在于某个具象具体的技术。魏少军表示:“技术交给企业去做,总能解决的。我是乐观派,企业天然具备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使其能够在技术攻关中实现,无需扬鞭自奋蹄。关键在于政策保障连贯性、产业界的信心足够高。这才是推动产业自立自强的关键,才是真正意义上让产业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点。”

04

下一个春天在哪里?

阳光透过张江科学城的玻璃幕墙,在魏少军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谈到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进程,他说到:“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态势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国际上针对我国的打压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国内经过三十年的拼搏奋斗,我们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半导体产业也进入攻坚阶段,我们不能再设想半导体产业像之前一样快速发展,而是需要沉心静气,方能应对这些复杂难题。

他提到:一项技术从概念提出到实现产业化,短则需耗费十余年,长则可能长达二十年。研究工作走向产业化的过程,需要持续且巨大的资源投入与艰辛付出,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要沉下心来长时间地去完成工作,容不得半点急功近利。

现在部分领域已进入无人区。既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又因外部的压力被迫开辟新赛道,这使得传统的跟随模式难以继续。在此情形下,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思维也迫在眉睫。

魏少军特别强调:“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大多都遵循全球先进技术国家的路径,某种程度上是借助了先发国家的技术积累与发展经验。但在现阶段,自主发力成为必然选择。在自主发展的征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有敢想的勇气。

“尽管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但最困难的时期已然过去。未来两到三年,我国可能将有一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诞生。展望五到十年,中国不仅能够摆脱外部技术制约,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更有可能在全球构建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不仅限于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更包含技术体系的形成。他举例说到,就像中国在5G 领域引领全球发展一样,在半导体领域实现技术引领同样可期。魏少军坚定道:“只要我们整合好各方要素,中国芯片产业必将指日可待。”

魏少军教授在谈到半导体细分领域突破时,对存储芯片的发展给出了客观评价。“存储不是最早推出的,但它是追赶速度最快的。不得不承认,国内存储产业从起步到现在只有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间,我国存储产业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追赶上国外数十年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3D NAND 闪存技术领域已构建起自主技术体系。但随即话锋一转:“技术与产品层面,存储领域并非是最亮眼的。我觉得人工智能很可能会给我们更多惊喜。

【镂芯者】

第三期:魏少军,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半导体领域产学研融合的实践者,兼具学术研究与产业经验。曾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项技术总师,现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推动国产芯片产业化应用,在清华任教近三十年,开设集成电路设计相关课程,薪火相传培养行业将帅之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