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投毒”策略的险恶用心与中国的理性应对

日前,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关于英伟达H20恢复对华出口的最新表态,可谓是将对华科技遏制的意图暴露无遗。

这位美国政府高官毫不掩饰地承认,美国愿意向中国出售"第四档"的芯片,目的是让中国开发者"沉迷于美国的技术栈",从而维持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卢特尼克的言论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表面上,美国似乎在对华芯片禁令上有所松动,允许英伟达恢复H20芯片的对华销售。但实质上,这是一种更加精明的遏制策略——通过提供性能受限的"阉割版"产品,既能获得经济利益,又能防止中国在最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培养中国企业对美国技术路线的路径依赖。

实际上,美国工业软件、商业软件放纵盗版普及,然后在形成生态依赖之后靠知识产权诉讼等手段远洋捕捞早已是业界常态。从早期的Windows系统到后来的各种设计软件,美国企业往往在市场培育期对盗版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待用户习惯养成、生态依赖形成后,再通过正版化、授权费等方式收割利润。但同样的"谋略"在官方层面被公然宣示则性质全然不同——这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策略,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技术控制手段,其政治意图和战略敌意昭然若揭。

这种策略的险恶之处在于,它试图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上设置"难以抗拒"的陷阱。一方面,通过提供可选范围内最尖端的技术产品,满足中国企业的部分需求,缓解其寻求替代方案的紧迫感;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生态的绑定,让中国企业在美国主导的技术架构中越陷越深,最终形成难以摆脱的依赖关系。

在这“蜜糖包裹的砒霜”递上来之前,华为昇腾910系列芯片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无疑给美国此前极限施压的出口管制策略泼了一盆冷水。中国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AI芯片,在算力性能上已经达到了H100相当水平,不仅支撑起了华为自身的AI业务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AI产业提供了可靠的算力底座。华为昇腾910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芯片设计和系统优化方面的强大实力,也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压力下实现技术突破的坚韧意志。

H20先禁售又解禁的戏码,正是发生在昇腾系列芯片大规模出货的当口上。

面对美国方面试图调动中国产业生态走向的新手段,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

首先,必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技术依赖都可能成为被"卡脖子"的风险点。即使是"第四档"的芯片,也可能在关键时刻被作为施压工具。其次,我们不能被一时的技术供应缓解所麻痹,而应该将其视为争取更多自主研发时间的宝贵窗口。

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快国产替代的步伐。华为昇腾910的成功启示我们,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点的竞争,更是算法、架构和工程优化的综合较量。在面临技术封锁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技术突破,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令人喜忧参半的是,H20解禁,固然能让此前国内已经积压的巨额订单不至于作废,但与此同时,压抑的算力需求集中释放,抢进口的阶段性热潮反而可能损害自主可控的长期空间。一旦大量企业抓紧机会囤积H20,不仅会在技术路线上形成新的依赖,更可能挤压国产芯片的市场空间,延缓自主创新的产业化进程。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正是美国战略设计中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应对策略应该是"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有的国际技术资源,为自主创新争取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特别是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材料科学等"卡脖子"领域加大投入力度。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在应对美国科技遏制方面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和适应能力。从华为鸿蒙系统的成功推出,到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再到华为昇腾910等自主芯片的突破,这些成就都证明了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突破。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同时,也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美国的"芯片投毒"策略,或许能够得逞于一时,但绝不可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