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盐碱地,如何变成致富田!

来源:微博@中国科普博览

500

“盐碱地里种庄稼,十年九不收。”这是老一辈农人的经验。新疆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作物低产,严重的甚至寸草不生。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田长彦研究员及其团队为此提供了科学方案。他们历经三年实地考察,足迹遍布新疆主要盐碱区域,系统收集了320种盐生植物,并据此建立了盐生植物园。研究发现,盐生植物中的“聚盐植物”(或称“吃盐植物”)具有特殊价值——它们能主动吸收并富集土壤盐分于体内。

团队重点筛选出耐盐性强、生物量高的盐地碱蓬进行推广种植。在寸草不生的重盐碱地上,每亩盐地碱蓬可收获1.8吨干草,同时带走土壤中400多公斤盐分。种植首年即可降低土壤盐分40%,三年累计脱盐率高达85%-90%,使土地恢复种植普通作物的能力。盐地碱蓬本身亦具经济潜力,可作蔬菜、饲料或用于盐碱地绿化。

成功实践后,该技术在新疆和田县、青河县等地示范推广。改良模式清晰高效:运用滴灌技术节水控盐,先种植三年盐地碱蓬实现深度脱盐,再种植一年豆科植物培肥地力,随后即可轮作棉花等作物并达到正常产量。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等示范田,盐地碱蓬长势良好,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正稳步迈向棉花丰收的未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