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实的斗争滋养艺术,艺术的升华激励现实

【本文由“英年早肥的大尾巴狼”推荐,来自《浩浩荡荡的“大女主时代”,准备好接纳一个“恶女”了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大女主”话题的突出,不应该直接被理解为女性的“觉醒”,而是应该被理解为女性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意识觉醒。女性观众在自己的生活发现,家庭和婚姻的成功不值得期待,她们真正渴望的是不依附于家庭,独立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所有者。这种心理投射到电视剧中,成为“大女主”的意识主题。

这里蕴含着三个主要诉求:

1.持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是为【大】

2.作为【女性】的资本所有者。是为【女】

3.作为持有资本的【独立】个体。是为【主】

一个赤裸裸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大女主们所谓的“搞事业”,无非就是搞钱搞权当高管当老板当贵族。因为这就是绝大多数观看大女主剧的观众心里的原始欲望。这也很正常,没有什么好批判的,给我我也想要。但问题是,只有“我想要”,缺乏“怎么办”,更缺乏“为什么”。

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民众意识,是难以接受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崛起故事”的。“为了搞钱而搞钱”“为了当资本家而搞钱”,这种东西写出来就显得道德有愧。任何一个描写典型资本家原始积累过程的剧情,都会被人指责为【三观不正】。

这一点存在很明显的男女差异,大部分观众已经可以接受心狠手辣、旁门左道或者偷奸耍滑的男性主角,而对女性主角,观众并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即使是女性观众,对女性主角也是有点既要又要的。

而这种心态的矛盾和内容的悬空,在剧中就会演变为种种问题。没有“为什么”,那就喊口号堆砌假大空的大词汇。没有“怎么办”,那就搞暧昧“旺夫”甚至回到宫斗。

所以我不太能同意视频中新之对于“奋斗动力”的一些看法。我认为《甄嬛传》那种“被迫奋斗”至少能说出“为什么”的问题,已经是大女主剧里比较合适的做法了。因为“被迫奋斗”是主人公从依附状态转为独立状态的过程,恰恰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大女主中【独立】的诉求。

像是新之这样文化素养较高的新时代女性,也许会觉得多此一举。但对于很多没那么多独立也没那么深思的男女观众而言,他们就是爱看这个转变过程。(要不然为什么龙王赘婿永远有人爱看呢?)等到所有观众都看腻了这种套路,再出“恶女主”的题材也不迟。

当然,我也非常同意二位对于“大女主”的其他分析。尤其是《山花烂漫时》一剧中真正演出了“大女主味”的张桂梅校长角色。我觉得这个剧真正超越一般“大女主”剧本的要点在于,它不是描写一个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所有者】,而是真的写了一个社会主义环境下的【奋斗者/革命者】。张桂梅天然地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不需要任何假大空的口号来粉饰。她“怎么办”的过程就是她奋斗求索,建立和发展学校的过程。过程可以诙谐、可以热血、甚至可以土味十足,都不影响她成为一个“大女主”。因为主角的独立人格在启程时已经确立了。

我想,想要让《山花》这样的大女主越来越多,并不仅仅需要编剧们的文学水平提高(尽管确实有待提高)。而是要让电视剧的制作者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不要在小资情调里兜圈子,要比观众原始欲望更加升华,塑造出以改革社会、服务人民、推动进步等为核心立意适合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大女主。

以上这段说辞,肯定有很多人说我写的“假大空”“喊口号”。我接受这种批评,因为我们的社会中就是缺乏张桂梅这样的女性,而多的是流量明星、网红名媛式的“成功女性”。以至于我只能浮在空中,提出一点个人的愿望。

希望新中国能够有更多的有益于社会主义的奋斗者、成功者,不论男女。希望我们有新时代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让现实的斗争滋养艺术,艺术的升华激励现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