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C玩具,怎么就成了男人的"赛博核桃"
小陈还记得2022年,他第一次接触EDC玩具的时候。那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聚会,他百无聊赖地坐在茶几旁,顺手拿起朋友的的金属推牌,在指尖轻轻拨动。
“咔哒、咔哒——”金属与轴承摩擦的声音传来,小陈说不上来哪里吸引人,只觉得那种顺滑的手感、有节奏的声音,能让人平静下来。从那之后,他越玩越上头,甚至加入了EDC玩具工作室,把爱好变成了工作。
像小陈这样的男性消费者,如今越来越多。他们混迹于各种交易群中,为了一个种草的金属玩具,愿意在群里反复比价、接龙、拍卖,哪怕价格动辄上千,也照样心甘情愿。而EDC玩具,如今已经悄悄成为了男性消费赛道的新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盘核桃”。这一次,情绪消费的风,终于吹到了男性这边。
男人的“解压神器”
根据Verifield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市场调研报告,全球解压玩具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达73亿美元,预计未来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4%。而在中国,解压玩具市场规模也已突破200亿元,“情绪经济”相关产品整体增速高达40%。EDC金属玩具,正在其中崭露头角。
提起解压玩具,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还是泡泡玛特、盲盒、Labubu这类"可爱型"的潮玩。但近两年,情况开始变化。
在过去曾被戏称“消费力不如狗”的男性消费者,如今已经开始消费升级,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砸下真金白银。
EDC玩具,正是在这一趋势中迅速蹿红,成为了男性兴趣消费赛道风口上的主角。
EDC玩具,全称“Every Day Carry”(随身携带),它最早起源于美苏冷战时期的战术装备,原本指末日或极端情况下能够随身携带的实用工具,比如军工刀、战术笔等。
如今,它早已脱离“生存工具”的语境,演变成能在手上把玩的各种小玩具。推牌、指虎、指尖陀螺、美工刀……这些看起来冷冰冰的金属玩具,却成了男性消费者的解压神器。
淘宝和天猫平台上,EDC玩具的热潮尤为明显。今年618期间,淘宝EDC玩具成交额同比暴涨2.5倍,80%以上的消费者是男性。其中18-24岁年轻男性,增速最猛,年消费破万的重度玩家已经超过10000人。
EDC玩具不仅增长势头正猛,价格也水涨船高。头部品牌“傲娇的老铁匠”,在今年5月上架“嘉年华Mega”新品,售价高达1999至2799元,却在30分钟内销售一空,单日交易额达250万元。淘宝官方数据显示,今年618,淘宝平台上定价在1500元以上的高端EDC玩具同比增长112%。
这些金属小玩具,究竟为什么让人如此上头?
“就像小时候喜欢按泡泡纸一样,玩玩推牌也会变得平静下来。”小陈对我解释道。EDC玩具提供了一种低强度、重复性的身体刺激,能够缓解焦虑,让人放松。科学研究也早有印证,轻度的手部活动,有助于帮助人集中注意力,缓解焦虑和无聊。
而比起单纯的解压,更让玩家上头的,是DIY动手改装的乐趣。
小陈介绍道,许多中高端EDC玩具都支持玩家DIY,比如更换轴承、改装结构、打磨材质、上色抛光等,圈内许多大佬也乐于分享改装教程。
“自己‘盘’过的玩具,手感和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单纯买来的更让人有成就感。入门玩家经常是玩着玩着,就开始研究零件,再后来就开始收限量款、隐藏款,再自己DIY改装,一不小心就越玩越贵。”小陈说。
小陈认为,EDC玩具定价偏贵,是因为销量较少、工艺精密。EDC玩具轴承的品质、材质的选择、煅烧的细节、制作工艺等,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最终都会影响把玩的手感。
他熟练地列出各种金属玩具的材质:最常见的是不锈钢、黄铜、如今流行钛合金、锆合金,甚至超导材料、玉石等。其中最耗工时的,是CNC精密加工,加工完还需喷砂、石洗、抛光、氧化、涂层等流程。
天猫报告也指出,EDC玩具正经历多重升级浪潮。材质方面,以锆合金、钛合金为代表的轻量高强材料,凭借炫彩氧化、亲肤性成为新宠;机构方面,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进步,EDC玩具解锁了更复杂的机械结构,提升了便携性和触感体验;设计方面更是突飞猛进,从最开始的极简工业风,到嵌玉、镶檀木、中国风、赛博朋克等艺术性表达,EDC正逐步从“玩具”升级为“收藏品”。
当然话说回来,作为兴趣消费产品,EDC的身价水涨船高,和材质、工艺有关,也和品牌、认知和圈层文化密不可分。
小陈收藏的一套金属推牌,价格低的300元,价格高的2000元,甚至有一些在二手市场卖出了几倍的溢价。他笑着调侃道:“真正便宜又好玩的EDC,可能只有美工刀了。”
泡泡玛特创始人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如果泡泡玛特的玩具能当成U盘,那它一定卖不了这么多。"在兴趣消费领域,产品的实用性从来不是刚需,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情绪价值才是关键。
EDC也是如此。它看似“无用”,却精准击中了成年男性的情绪缺口。
过去,提起兴趣消费,总默认是女性、学生的主场。而成年男性的爱好,则常常被归为“工具型”“实用型”消费。但如今,EDC正在打破这种偏见。
它是成年男性的情绪盲盒,也是属于他们的Labubu。
男性消费的新蓝海
EDC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更像是一场酝酿已久的男性兴趣消费升级浪潮。
从平台策略到品牌布局,再到玩家行为的集体上头,EDC热潮背后,是整个男性消费观的变化。
从《黑神话·悟空》上线三天卖出1000万份,到男性美妆市场预计2030年突破1100亿美元,男性消费市场正加速崛起。从游戏、EDC玩具到鱼竿、公路车,男人越来越敢为自己花钱。
最早感知到这种变化的,是平台方。
今年4月的淘天玩具潮玩行业峰会上,负责人蕴皆就指出,未来五年的超级赛道,将会是情绪价值、IP实体化、AI玩具和男性经济。因此,淘宝天猫对EDC玩具的支持不遗余力,不仅专门为EDC玩具开辟了一个独立类目,还破天荒地把预售期从传统的15天延长到了60天以上,配合EDC玩具“以销定产”的生产机制。
看上去只是微不足道的规则调整,但平台的动作足以说明:EDC不再是小众玩家的圈地自萌,而是一种被平台认真对待、视为能够长期稳定增长的消费品类。
品牌端也已经冒出了一批头部玩家。“傲娇的老铁匠(LAUTIE)”、“DZ”、“赤马潮玩”……这些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圈内人却如数家珍。它们靠圈内的口口相传,一次次在小众领域打爆单品。
以天猫品牌店铺“傲娇的老铁匠”为例,它在今年618的推牌产品“巧克力”刚一上线,单日成交额就突破了200万元。有投资机构甚至因此将其品牌估值推高至亿元级别,把它称作“下一个泡泡玛特”。
但真正让EDC玩具从小众品类逐渐破圈走红的,依然是无数个普通玩家。
28岁的多姆是一名插画师,一直有收藏的习惯。高中收藏游戏卡、漫威手办,大学迷上高达拼装,工作后开始接触EDC,一发不可收拾。
“最开始就是图个便宜,买了个99块的指尖推牌。”多姆笑着说,“但买过1000元价位的推牌之后,才真正明白什么叫‘高级感’。”
不过他也直言:“新手第一年基本是交学费阶段,被割韭菜也很正常。其实一开始就买贵的,反倒更保值,玩腻了还能回血。”
这种“回血”机制,也是支撑EDC生态的一环。如今,闲鱼等二手平台早已成为EDC玩家们的核心交易阵地。新品一旦售罄,二级市场就成了角逐场。不仅有二手转卖,更形成了炒高价、竞拍等交易方式。
多姆曾以500元挂出一款钛合金美工刀,刚挂上就被立刻拍走。结果没过几天,买家又以888元转手出货,依然被迅速拍下。
“一些头部品牌的限量款产品,转卖二手不仅不会降价,反而还会翻上几倍。只要有人愿意接盘,这个价格就永远没有上限。”多姆的语气有些无奈,"很多人以为倒卖EDC能赚钱,其实收藏、转手都有巨大的信息差,大部分情况都是圈内大佬吃肉,普通玩家连汤都喝不上。"
在EDC的交易中,价格不再是原材料和加工成本的直接反映,而更像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情绪价值的竞赛。而这正说明了,男性兴趣消费正在进入价值多元、圈层细分、情绪导向的新阶段。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盘核桃
热潮之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一直沉迷其中,也总有人逐渐退烧,也总有人持续上头。
李先生属于逐渐退烧的理性玩家。他从美院毕业,在设计行业拥有多年经验,家里又经营着自行车零件装配的工厂,对金属零件的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格外敏感。
刚入坑EDC的时候,他热情高涨,推牌、陀螺、美工刀买了一大堆。直到有一次,他亲手制作了一款自设计的金属推牌,突然开始反思:“我做的东西在结构和工艺上并不输一些品牌,但市面上的成品却能卖到上千元,甚至被炒出更高的价格。这么高的溢价合理吗?”
从那以后,他的态度开始降温。“现在只买几十块的玩具,手感舒服就行,说到底还是DIY更有成就感。”
像李先生这样的玩家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EDC的意义从“收藏”和“社交”,逐渐转变为自我满足。
但与此同时,EDC圈子里仍然活跃着一批“重度玩家”,他们不仅为玩具付出金钱,也为这个圈子倾注了时间与情感。
老K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资深EDC收藏者,老K累计投入已超过数十万元,还是多个EDC社群的管理者,曾带过无数新人入圈。他对这个圈子的理解,远超过普通爱好者的层面。
在他看来,EDC不是简单的兴趣玩具,更逐渐衍生出了属于自己的圈层文化。
他直言,这个圈子相当封闭,大多数交易并不在公开平台进行,而是集中在微信群、贴吧和小众二手交易网站等“私域”中。圈内自带一套潜规则:比如群拍接龙,如果多次跑单,很快就会被圈内拉黑;在闲鱼交易中,交易前必须查看卖家主页的信誉分,收货后需要录制开箱视频,不能一上来就盲目砍价,更不能恶意诋毁对方。
“这就是个有门槛的江湖。”他说。
当然,EDC圈并非冷漠无趣、死板僵化,它同样有着浓浓的人情味。老K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的一场“天降正义”。
当时,A品牌在群内发布了一款震蛋产品设计图,不料几天后,B品牌竟迅速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相似产品并公开售卖,引发圈内大范围抵制。最终,B品牌主理人不得不公开致歉并下架商品。
“这个圈子虽然小,品牌主理人之间的纷争也很多,但对‘FK’(仿品)容忍度极低,割韭菜割得太明目张胆,是会被群起而攻之的。”老K说。
他自己也曾是新人,“最初就是在国外的二手网站刷到一块推牌,觉得合眼缘,就下单了。”如今他已从玩家变身为社群运营者、拍卖主持人,看着EDC圈一步步走向成熟。
“2022年前,EDC还是个地下圈子。”那时候产品种类不多,主理人寥寥几无,拍卖师更是屈指可数。流通渠道主要靠朋友圈和微信群,玩家为了抢限量款常常需要“蹲群”数日。正因供需高度不对等,很多产品价格溢价严重,“买到就是赚到”一度成为圈内信条。
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2022年后,EDC品牌主理人激增,产品种类层出不穷,EDC的交易频次迅速提高,从每周一两场增加到如今一天十场不止。热度带来了流量,流量也带来了泡沫。很多价格虚高、设计平庸的产品迅速破发,连原价都难保。
“现在光靠品牌名气已经不够了。哪怕是头部品牌,如果做得不好,也会‘首发即破发’。”老K说,EDC圈正在逐渐成熟,而玩家的判断力也在迅速提升。而产品的实力,成了EDC玩具唯一的硬通货。
颜值、结构、手感、定价,每一个维度都决定着产品在拍卖市场的生命周期。一款产品,如果设计不够惊艳、工艺不够扎实,很可能一发布就价格跳水,不仅品牌声誉受损,还会连带影响后续出货与二手交易,形成恶性循环。
但尽管圈子内还存在许多问题,EDC依然在成年男性消费中占据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B站、贴吧、小红书等社区里,有不少专门的EDC讨论小组。玩家们会聚在一起,研究推牌的结构、陀螺的转速、美工刀的材质工艺等,形成了圈内特有的交流文化。
EDC或许并没有盲盒一样,形成全民抢购的热潮,但它却戳中了成年男性内心柔软的部分。他们通过这种玩具,悄悄地表达着自己的审美与情绪。
结语
EDC玩具的走红,并不只是潮流小众圈的意外现象,而是成年男性兴趣消费觉醒的信号。
有人为它的手感买单,有人沉迷于DIY的乐趣,有人则热衷于收藏和社交。
这不是昙花一现的热潮,而是一个沉默已久的消费群体,在市场投下的真实一票。
男性消费者往往不声张,不盲目,但愿为自己热爱的东西持续投入。如果不了解男性的兴趣、习惯与情绪结构,就自然也赚不到他们的钱。
男性兴趣消费,正在悄悄崛起。而EDC,只是其中的一个开始。
参考资料:
1,“男玩EDC,女玩Tangle”,昔日边缘品类正变成现代文玩掌中宝,品玩
2,“品牌即品类”时代,谁将会是下一个泡泡玛特?封面新闻
3.这届打工人正在为“情绪价值”付费,虎嗅网
4.搜索增长超500%,男人的“赛博文玩”爆红,1个链接成交800万,36kr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