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失灵的是经济人的行为而不是市场

        昨天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说常识:“市场失灵”是一个伪命题》,说明了市场本身就存在导致经济崩溃的内在痼疾。不过因为是即兴的帖子,没有把这个痼疾表述清楚。

        市场是人们从财富目的出发,按照价格指向而进行资源交易的场所,

        而【从财富目的出发,按照价格指向而进行资源交易】,就是经济活动。

        因此,市场规律与经济规律是一致的:能够让人们获得财富的行为与场所,才会有经济与市场现象发生。

        而经济,也就是市场交易结果,就是一个资源控制权不断集中的过程。

        资源控制权集中,导致了大多数人缺乏资源消费权力,少部分人却不会将资源控制权用于必要消费以外的资源消费。

        于是市场上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而市场交易当然是以具有有效需求的经济·人为对象的。

        市场行为的结果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市场交易萎缩;

        市场交易萎缩会进一步加剧有效需求不足。恶性循环直至市场崩溃。

        这就是市场的内在痼疾。

       也就是说,经济走向崩溃,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所以,不能将经济走坏当做是“市场失灵”现象来表述。

        有人会说了,社会经济活动少说也存在几千年了,即使是市场经济也至少有几百年了,怎么说市场规律会导致经济崩溃呢?

        经济不过是人类社会再生产在一定环境下的特殊形态。

        由于人类的社会再生产必需延续,在资源稀缺性依然严重的环境下,经济活动就还会继续。

        经济活动的产生,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

        当经济崩溃或者面临崩溃的时候,生产力进步又会产生新的经济形态,使经济活动得以重新开始或延续下来。

      最明显的证明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经济陷于严重的“滞胀”状态,靠的就是美国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产生,使世界经济得以摆脱了困境。

        今天的世界经济困境,有可能会在以中国为主要领导者的5G经济形态带动下得到缓解。

        也就是说,没有生产力的进步,不会有经济活动的发生;

        人类进入经济社会以后,如果没有生产力的继续进步,市场内在痼疾会使得经济崩溃;

        之所以经济至今还在延续,是因为生产力进步的结果。不是因为市场本身可以拯救经济。

        市场作为人们行为的结果,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失灵不失灵的问题。

        存在失灵现象的,是经济活动者的经济行为:

        看到一些人买卖股票赚了钱,于是也跟着去买卖股票。结果因为环境不对,亏损了,这就是经济行为失灵。

        西方国家政府曾经用扩大财政支出的方式,刺激经济发展,出现过黄金经济增长时期。但后来这个政策不起作用了,这就是财政政策失灵。

       不用说,人们看得更明白的,是近几年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失灵。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世界最快,但是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仅为2.9年。

        市场是同一个市场。为什么大多数民营企业都生存不长呢?

       逻辑很明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都会失灵:别人这么做成功了,我这么做不成功;过去这么做成功了,现在依然这么做,却失败了。

        中国的一些经济学者们,看到一些民营经济困难现象,就指责中国市场不好。如果市场不好,怎么可能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从这些事实与逻辑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今天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不是因为中国市场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些企业本身在生产力进步方面做得不够,对市场的规律适应不好。

       那么哪些经济主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规律呢?

        事实与逻辑都告诉我们,大多数民众和企业都不能做到适应市场规律的要求。

        大多数私人企业都生存不长,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取得辉煌成功,这是事实的证明;

        如果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都取得同样的成功,那个成功就不会被当做是“成功”。尤其经济是资源控制权集中的过程,大家都成功,意味着资源控制权分散,财富属性不彰。这是逻辑推理结果。   

        能够较好适应市场规律要求的,必定是对市场规律掌握能够较多的。

        除了个别人因为特殊的机遇或特殊的知识结构,会偶然比别人更好地适应市场规律以外,大体上,大企业是比较能够适应市场规律要求的。因为他们会有专门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

        由于市场各主体当中,政府是集中了最大精英群体的一方,搜集与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最强,因此政府才是市场有关各方最能适应市场规律的一方。

        而且·,由于政府只能在既定市场获取利益,不像私人资本那样可以在不同市场之间游走,哪里利润空间大就去哪里,为了利润甚至于不惜破坏特定市场以牟取暴利。所以它必须维护特定的市场关系。

        由于政府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必要形势下,不惜以损失自身财富为代价,去努力拯救自身所在市场。这就是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原因。

        不看到政府与私人资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同,决定了政府必然要维护本国市场关系,而私人资本不但不在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于就是要破坏国内市场以牟取暴利的事实与逻辑,是一些经济学者肆意指责政府的理论依据。

        当然,由于市场规律是不可扭转的,也就是说市场的内在痼疾是不可能被治好的,所以凯恩斯主义最终也失灵了。

        不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失灵了,后来代之而起的货币政策也失灵了。

        有别的事要做,就先写这些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