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票房登顶了,很意外吧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两天破亿,十天四亿。

这是《侏罗纪世界·重生》上映以来在大陆市场的成绩。

全球的票房,也同样凶猛,至今超过四亿美元。

伴随《重生》迅猛爬升的,还有这样一条热搜——

500

没错,没有其他前缀或后缀,斯嘉丽·约翰逊一举成为了全球参演票房最高的演员。

而总榜前五名,则全由漫威IP的老面孔们包揽。

我们熟悉的“妈惹法克侠”塞缪尔·杰克逊,“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都榜上有名。

500

于是,评论区的风向很快分成了两派。

一派,支持斯嘉丽,赞赏她从世女一,变成无需解释的世界第一。

500

另一派,重点放在了漫威IP对演员的托举作用上。

500

于是,两边开吵。

反方说,没了漫威的加持,斯嘉丽的扛票房能力要远逊于数据表现。

正方说,能上这个榜单的人,谁没演过大IP。

500

500

Sir无意参与这场论战,而是想来聊聊。

对于斯嘉丽·约翰逊,该被关注的,本应不止满屏的“寡姐值得”。

在Sir看来,比起千篇一律的美貌、性感、“飒”、“大女主”,甚至是“想喝洗澡水”这些标签。

斯嘉丽身上最珍贵的,是她从不掩饰的自我与主体性。

尽管生涯漫长,但她的底色从未改变过。

她的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是斯嘉丽·约翰逊的某种人生角度。

01

“迷失青春”

斯嘉丽的第一面,是《迷失东京》里的夏洛特。

孤独,敏感,迷茫又纤细。

斯嘉丽没有刻意地去装扮自己,或是做什么外露的情绪表现。    

仅仅是一个眼神,一次眨眼,暗室里的一抹微笑。    

那并不妩媚,却带着一种青涩的纯真。

500

500

电影末尾,鲍勃和夏洛特在街上拥吻后告别。    

汹涌的人潮遮盖了二人的私语,观众终究无法听清到底说了些什么。

但二人分离后,看夏洛特的神态,像是整个朦胧又暧昧的东京傍晚都映射在她含泪的微笑里。

500

那种青涩又早熟的矛盾感,不仅是夏洛特的,也是斯嘉丽本人的。

这归根于她的出身。

按今天的话来说。

斯嘉丽·约翰逊也算是个演艺世家出身。

出生在纽约的中产家庭,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电影制作人,爷爷是个编剧。

演戏对她来说,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500

这个“资本家的漂亮孩子”,九岁时就在《浪子保镖》里获得了出演机会,1996年的《曼尼姐妹》,97年的《小鬼当家3》,98年的《马语者》三连击更是让她成为了当时好莱坞炙手可热的童星之一。

500

500

等到《迷失东京》时,她已经经历过诸多电影的磨练,却还只有十九岁,父母在她十三岁时离婚,之后是母亲一直守在她的身边,为她挑选剧本,处理事务。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说:她十三岁的身体里,藏着个三十岁的灵魂。

孤独的青春岁月里,夏洛特代表了早期文艺片里斯嘉丽的一种角色倾向。

那是青涩的美而不自知,潜藏着某种若有若无的暧昧。

02

“玛丽莲·梦露式的性感”

斯嘉丽的第二面,是伍迪·艾伦镜头下的诺拉。

500

小演员,为了自己的事业从纽约来伦敦发展。    

此时,她最大的倚仗就是自己的长相和身材。    

这才让她同时吸引住了富二代汤姆和男主威尔顿。

性感,柔媚,几乎是一种显性的欲望化身。

与夏洛特式的角色定位相反,诺拉代表的,是斯嘉丽演绎的角色中的另一种倾向。

美而太自知,依靠物化的肉体魅力,沉迷在自毁式的关系当中。

而夏洛特与诺拉,也恰好吻合了新世纪头十年里,斯嘉丽的角色的一种共性。

她们都是一种极端化的角色。

要么,极端的清纯与无辜,像夏洛特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葛利叶。

500

要么,极端的性感与挑衅,如同《赛末点》的诺拉和《午夜巴塞罗那》的克里斯蒂娜。

500

而且,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性感,自此成了斯嘉丽的关键词。

它既是斯嘉丽生涯的助力,却也是她的桎梏。

就像事到如今,许多人提起斯嘉丽,第一反应仍然是“性感女神”。

就连伍迪·艾伦对她的评价,也跳脱不出“如同梦露一样的性感和丰腴”,还有“比梦露更会演戏”。

那时,她的角色无论多么富有内涵,具备怎样的情感张力,也都总是处在一种被凝视的状态里。

这些角色反复地在银幕上贩卖着斯嘉丽作为性感情人的幻想,而且,还是那种欲拒还迎,朦胧挑逗的类型。

性感符号化,这是每一位被贴上性感标签的明星都难以逃脱的过程。

对于斯嘉丽·约翰逊也不例外。

03

“一分钟之后见”

然后,就可以谈谈漫威了。

毕竟,提起斯嘉丽时,“黑寡妇”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角色,她在中国最常见的称呼也是“寡姐”。

某种意义上,黑寡妇娜塔莎也是复联里最重要的角色。    

她是最早加入神盾局的超级英雄。   

从打探铁人底细,到救出鹰眼,招揽狂暴的绿巨人。    

她始终是那个什么任务都可以做,什么事情都冲在前头的那一个人。   

哪怕她没有超能力,甚至连一个确定的归处都没有。   

500

因为只有她,从头到尾都将复联当作家来对待。

所以,你总是可以看到她在收拾烂摊子。

500

500

她是缓冲区,是黏合剂,是大家都丧失斗志后,仍然坚韧的主心骨。

500

你当然可以说,漫威对待娜塔莎的态度很草率。    

你也可以说,黑寡妇的漫威历程就是在漫长的工具人生涯之后迎来了一次早就该有的转正。

但对于斯嘉丽而言,娜塔莎这个角色对她的重要性,不止在于实现了她的商业价值。

更多地,是她从娜塔莎身上,构建了一种真实的勇气,印证了她转向商业片,洗脱花瓶名头的努力没有白费。

就像当初她去争取娜塔莎的角色,是因为“这个女性超级英雄足够强大又能干”。

而在Sir看来,娜塔莎对斯嘉丽的意义,在于她解放了斯嘉丽的自我。

《复仇者联盟》的商业成功,让她无需再去刻意寻求什么。

于是,我们看到了她只有声音出演的《Her》,独自领衔的《超体》和《攻壳机动队》,还有让她双提奥斯卡的《婚姻故事》与《乔乔的异想世界》。

此刻,美艳是她的武器,但也是她武器库中最不重要的一点。

04

“自己的公寓”

斯嘉丽的第四面,也是Sir觉得她最本真的一面。

想要成功的野心。

来自于《幽灵世界》的丽贝卡。

500

当时的斯嘉丽只有十五岁,饰演的丽贝卡却宿命似的印证了她今后的道路。

相比始终在对抗成人世界,却又不可自拔地陷入恋情导致踌躇不前的伊尼德(索拉·伯奇 饰),丽贝卡则世俗意义上的成熟得多。

她渴望成功,渴望独立,渴望一切有关自我成长与变得成熟的事物。

在电影里,丽贝卡被伊尼德指控,说她只想有个“自己的公寓”。

丽贝卡没有否认。

500

斯嘉丽也没有否认。

如同她在访谈中承认的那样。

那个十五岁的她,和如今年届四十的她,并没有什么区别。

500

05

“理应如此”

所以,回到开头的那份榜单。

斯嘉丽·约翰逊登顶,重要吗?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它确实代表着某种光荣的头衔,也意味着斯嘉丽在演员路上的努力得到了某种回报。

但同时,这种把主演、参演和配音作品一股脑儿全计算入总数的计算方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演员的票房号召力。

而且,在娜塔莎已经退场的情况下,她被其他人反超只是时间问题。

更别提还有通货膨胀的因素需要考虑。

但,正如斯嘉丽无数次重申的那样,她自己并不在意,如同并不在意她的身材与美丽一样。

她可以在还没有和MCU完全脱钩的时候,就跑去主演《婚姻故事》。

也会在落选奥斯卡后不多掩饰自己的失望。

还可以明牌反对金球奖的不公与黑幕,甚至公开为奥巴马站台。

斯嘉丽热衷于在镜头前展现自己,无论是作为一个演员,还是一个活动家。

但那已经和取悦谁无关。

那仅仅只是因为她想要去做,而且她能做到而已。

这丰盈的主体性在斯嘉丽·约翰逊身上从未消退。

而且,她的每一次转型,都不是那种为了急于证明自己,而硬去进行的项目。

相反,当你重新审视斯嘉丽不同阶段的角色类型时,会发现都与她所处的人生阶段相吻合。

更像是一种顺应着自身的特质,主动谋求相应的改变。

于是,时至今日,她的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自己、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意思是,无论是谁,都能从她展示给大家的身姿中,找到自己认同和共鸣的那一部分。

导演可能欣赏的是她戏路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斯嘉丽作为“大女主”的典范,在观众群体中的号召力。

观众看到的,是性感女郎,也可以是她漫长演员生涯中某一阶段的独粉,又或者只欣赏她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

至于斯嘉丽本人。

她拥有磅礴的野心,而那只朝向有关演绎的作品。

她也有清晰的规划,为她指引着将来想做的事情。

她坦诚地向所有观众展示着她的一切情绪,快乐、悲伤、孤独、迷茫、愤怒、抗争和爱。

而这一晃眼已是整整三十年。

十四岁的斯嘉丽说,她想做个演员,而不想成为所谓的“新热门”。

今天你是新的热门,明天你就可能变成过气的老东西。

而这并不好。

我希望我能一辈子当个演员。

500

500

二十六年后,当我们回望这悠长的时间,或许是时候承认。

她为之努力了,而且她做到了。

如同她在《乔乔的异想世界》里,对艾尔莎说的那样。

500

500

从九岁出演第一部电影开始,斯嘉丽小小的身体里就已经住着一个早熟的灵魂。

她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

而且,她毫无保留地信任自己,也逐渐地在生涯里开始信任他人。

所以同样地,Sir也愿意信任她。

信任斯嘉丽·约翰逊,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那份远去预言中的“the old hot thing”。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