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冠名赣超,盈新发展到底是何路神仙?

500

这家中国文旅地产行业耕耘多年的上市公司更名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500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景区、文旅地产

01

“苏超”火遍全网之际,又一项区域足球赛事正在悄悄崛起。

昨日,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球迷口中的“赣超”,在南昌八一体育场正式揭幕,来自江西各个城市的球迷们齐聚“英雄城”,开启了一场全民足球运动的狂欢之旅。

50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赣超”的总冠名商是一家在中国文旅地产行业耕耘多年的综合类产业上市公司——盈新发展。

提起盈新发展,或知者甚少,但若提起其前身新华联文旅,文旅业内并不陌生。

此前,该公司公告显示,新华联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变更后的证券简称为“盈新发展”,全称则是“北京铜官盈新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有知情人士和旅界披露,这一变更反映了公司战略方向的调整,旨在突出铜官窑国风乐园景区作为公司旗下文旅业态核心内容的重要性,并强化公司“地产+文旅+科技”的未来战略。

同时,从景区变“支点”,从老地名变公司名,铜官窑也不是临时救命稻草,是盈新发展交出的下一阶段答卷。

说白了,盈,是要赚钱,新,是想翻篇。

但以前文旅项目往往分两类:一类好看不好赚,一类人多但留不住,铜官窑则在过去数年打出了一套介于两者之间的组合拳。

从历史上看,这座小镇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它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

如今,这段历史不仅被挖掘出来,更被包装成了游客能看、能玩、还能拍短视频的体验场景。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的铜官窑国际旅游度假区由五大组团组成,包括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窑国风乐园、铜官老街、现代农业公园和五号山谷。

其中,最核心的“国风乐园”则是新华联涅槃为盈新发展的重要舞台之一。

这里不是简单的唐代古镇翻版,而是一座融合了考古遗址、演艺剧场、科技娱乐与文旅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项目。

500

遗址公园则能看到残存的龙窑,还能在老街上吃一顿仿唐点心,既有文物的骨架,也有流量的皮肤。

对盈新发展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既能讲文化故事,又能夯实文旅主业的地方。

事实上,回到2024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名列其中。

这是国家文旅体系中的“高段位认证”,目前全国总数也不过六十来个,能够入选意味着这个景区已经不是地方自嗨,而是真正具备了文化厚度、产业深度与持续运营能力的国家级资源。

尤其是在春节、五一、端午等假期,铜官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美团、抖音等平台上早已频频霸榜。

从“必玩乐园”到“情侣打卡”,再到“学生研学”和“亲子遛娃”,这几个标签背后反映的是铜官窑度假区景区运营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市场节奏的掌控。

不难看出,这次更名背后,盈新发展显然是想告诉市场,公司已经找到了能稳稳立足文旅的支点。

02

从铜官窑到“赣超”,客观说,公司更名盈新发展并不只是换个壳,而是一次破茧新生的延续动作。

如果你还记得2023年之前这家公司身上曾贴着的标签,那就知道企业这一年多是怎么从悬崖边上一步步走回来的。

彼时,新华联文旅正处在退市边缘,连续两年巨额亏损、有息负债压顶,项目停摆,股价摇摇欲坠。

但2023年12月,这家公司突然完成了一项很有代表性的司法重整。

5家投资人注资19.28亿元,负债大幅下降89%,重整完成后,新华联保住了市场主体资格,股东净资产回正,盈利能力恢复,股票也摘掉了“*ST”的帽子。

对很多投资人来说,这份财务数据意味着“死而复生”。

对公司自身来说,这场重整给了它一个名正言顺的新起点,也直接催生了后续的战略转型。

而转型的重点,就落在了文旅和科技板块。

铜官窑的“出圈”只是第一步。

背后,盈新发展其实还悄悄布了一张更完整的网,让文旅项目不再孤立于景区本身,而是串联起内容、传播、渠道、运营、消费的全链条。

比如短视频内容,今年4月上线的《铜官不止窑》系列成了小爆款。

主角不是流量网红,而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望球,他穿着宽袍大袖、顶着一口塑料普通话,在铜官街头穿梭滑杆、吟诗演戏,还带着女儿逛博物馆、尝坛子菜。

500

这一系列视频上线后,全网播放量超千万,真实带动了今年铜官窑“五一”和端午假期游客的大量增长。

这不是流量随手砸的钱,而是一次“人设+文化+场景”的整合传播实验。

再比如,湖南海外旅游的角色,也值得一说。

这是一家盈新发展控股的旅行社,主打湖南本地市场,成立已有36年,业务覆盖入境游、研学游、会议团等多个场景。

在公司答投资者问时,曾明确指出:湖南海外旅游未来将成为铜官窑文旅的重要“导流器”。

这其实打通了一个常被忽视的“传统渠道资产”。

在短视频和社媒做表层种草的同时,老派旅行社依然握有线下团队、团队游分销、老年团、政务团等“黏性客源”。

而铜官窑刚好有内容、有演艺、有接待能力,是能接住这些“客流货”的目的地。

500

内容在云端起飞,渠道在地面落地。一个高效运转的文旅系统,其实不就是这么跑出来的吗?

当然,仅靠一个景区并不足以支撑一个上市公司未来的想象空间。

于是,盈新发展在铜官窑上,开始“加料”:2024年签约短剧产业园项目,计划将园区打造为“中部横店”。

室内300个场景、室外200个场景,目标是年产300部短剧。

不只是拍剧,还要拍剧+卖文创+带文旅消费+直播带货,外加“产教融合”,引入在地高校资源培训新媒体人才。

听起来很像是某种文旅、MCN和数字园区的混合体,但核心逻辑其实很朴素:借助微短剧的新风口,把一座景区变成内容生产和消费场。

盈新发展需要的不是再造一个“铜官窑”,而是把铜官窑复制成方法论,未来带动更多不知道如何盈利的文旅小镇一起走向“变现”的康庄大道。

它要证明,这家公司不仅能经营景区,还能制造内容、输出系统、带活上下游。

换句话说,从“保壳”变“起跳”,它正在把自己从重资产地产公司,转型成一个更轻盈、更聚焦运营能力的综合文旅平台。

只不过,这一次企业不再强调地段和建筑面积,而是在谈内容供给、短剧产能和客流复购率。

03

手握铜官窑,盈新发展其实还在面对一个老问题:活下来之后,怎么真正盈起来?

如果你关注它们最近的战略规划,会发现这家公司已不再只是一个项目运营方,而是有意将自己打造成一套“地产+文旅+科技”的城市更新与产业运营平台。

500

说得更直白些,这家企业已经从被动转型进入主动布局阶段了。

首先,是固地产之基。

盈新发展没有放弃自己最熟悉的板块,简单说,就是把旧项目盘活,把现金流稳住,再慢慢积累新机会。

一方面,公司准备通过引入合作伙伴,把以前积压的存量房产尽快消化掉,补回血液。

另一方面,会利用过去在“救困资产”上的经验,把那些别人不敢接手的复杂项目接过来,用债务重组或功能改造的方式翻新再卖。

同时,它也想抓住城市更新的政策红利,专注核心城市的优质地段,既要赚当下的钱,也要为未来留好空间。

地产板块不是退路,而是底盘,只有这个底盘够稳,文旅和科技才能有机会向上生长。

其次,是文旅融合与轻资产输出。

从本次总冠名赣超来看,盈新发展显然想把“文旅+体育”做成一条新的增长曲线,不只是给球迷提供一场看球的热闹,也是一次向地方文化、体育精神和社区活力的注脚。

可以预见,这家公司未来在“地产+文旅+科技”三核驱动下,仍会尝试更多把竞技和休闲打通的玩法,让“文旅+体育”不止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和参与体验。

坦白说,文旅轻资产输出在行业里提了很多年,但真正落地的公司不多,盈新发展提出要以铜官窑为样本,走“策划规划+运营托管”的路径,输出内容、模式与服务,成为地方政府或存量项目的“文旅医生”和“产业顾问”。

如果这套体系能够产品化,盈新将有可能撬开更广泛的“老景区焕新”市场,为自己打通一条可复制、可落地的增长路径。

最后,是与科技融合的能力。

从盈新发展近期战略来看,企业也在规划一条更长的跑道:如何把文旅做成一门跨行业整合的产业生意。

“仲景堂”已经开始作为医养样板区运营;智慧景区体系、沉浸式展览、AI导览、VR演艺等技术也正在规划中;甚至低空飞行场景和无人化服务,也被纳入了中长期筹备蓝图。

这家公司与上海在云顶文旅集团成功达成拍报机项目合作,已在铜官窑景区、正阳门考古遗址方舱项目实现落地,成为“文化+科技+商业”融合的先行实践。

这些探索的价值在于,盈新发展已经从单点突破,转向了产业链的布局,而这个体系的基底,依然是让游客玩得有内容,消费得有动力,品牌能持续积累。

500

在这轮文旅复苏的过程中,很多裹足不前的文旅企业选择守着一个景区等客来,但涅槃重生的盈新发展显然已经不满足于此,它在尝试把一个项目打造成方法论,把一个产业变成自己的主阵地。

当然,盈新发展能否成为下一个被行业复刻的范本仍待验证,但至少,这家企业在破茧新生的同时,选择了重新发力。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盈新发展总冠名赣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