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仲裁裁决临门退场:一场程序争议背后公信力拷问

500

一起耗时近两年的债权确认仲裁案,在裁决书已签署完毕的关键节点突遭变故——首席仲裁员“离奇退出”,案件被迫重启。这场被当事人称为“程序黑幕”的争议,不仅暴露了仲裁程序的脆弱性,更将广东省清远市仲裁委员会推向舆论风暴中心。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案折射出仲裁机构在独立性、程序规范与权力制衡中的深层矛盾,其结局或将影响公众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信任。

500

事件回溯:从“尘埃落定”到“程序重启”

1. 案件时间线:两年拉锯与关键节点

   2023年8月:清远仲裁委受理(2023)清仲字第379号案,涉及国晨控股(海南)有限公司与佛冈县青松永久陵园有限公司的债权债务纠纷。

    2024年1月:首次开庭,被申请人青松陵园提出仲裁员回避申请,但被仲裁委驳回。

2025年3月:三次开庭结束,裁决书已撰写完成并经三名仲裁员签署,但未正式出具。

2025年4月:2025年4月29日仲裁委电话通知首席仲裁员王X珍拟突然退出,案件将重启组庭程序。

    2025年7月:2025年7月3日案件强行重新开庭审理。如今,该案已历时近两年,在三次开庭审理完毕、仲裁庭已起草并签署裁决书的关键节点,首席仲裁员王X珍却突然退出。在未向当事人作出任何书面说明,亦未开展任何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清远仲裁委面对当事人的强烈反对,于 2025 年 4 月 30 日便火速完成首席仲裁员的选定,并随即下发重新组庭通知,整个过程仅间隔一天。

500

据可靠消息证实,已签署的原裁决书明确确认当事人的债权金额约3800 万元。回顾案件历程,破产管理人及关联方通过各种手段干扰仲裁进程,如今首席仲裁员在裁决书已成、结果即将定论的关键时刻突然提出退出,且退出事由竟与 2023 年 12 月青松陵园曾被依法驳回的回避申请如出一辙。“相关利益方极有可能为规避大额债务履行,动用不正当手段对仲裁程序进行恶意干预,试图颠覆公正裁决结果。这种严重违反仲裁程序规范的异常操作,不仅导致案件陷入僵局,使当事人的合法债权难以实现,更动摇了社会公众对仲裁公正性的根本信任,对司法权威与营商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国晨控股董事长郑飞龙如是说。

500

2. 争议焦点:裁决书签署后的“程序倒退”

此间一资深法律人士认为,根据《仲裁法》第54条,裁决书需由仲裁员签名,且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然而,此案中裁决书已签署却未出具,反而因首席仲裁员退出,案件将被迫重启程序。

“签署即生效是仲裁程序的核心原则,若允许中途撤回,相当于否定此前所有流程。”本报高级评论员郑科授博士指出,此举可能违反程序正义,甚至构成对当事人权利的侵害。

500

多方博弈:回避申请、超期审理与沉默的仲裁委

1. 被申请人的“程序战术”

青松陵园曾在2023年12月申请首席仲裁员回避,理由包括“与国晨控股存在利益关联”,但被依法驳回,因为“符合法律规定”。

“回避制度本为保障公正,但滥用可能导致程序拖延。”此间一知名学者分析,若被申请人通过反复申请中止或回避拖延审理,仲裁庭应严格审查其正当性,而非被动放任。

2. 仲裁委的“超期困局”

本案审理周期已远超普通仲裁案件4-6个月的平均审限。尽管仲裁规则允许因“案情复杂”延长审限,但需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超期与重启叠加,暴露出仲裁机构内部监督机制的失灵。”广东一资深律师指出,仲裁委可能陷入“既不敢得罪申请人,又无法抵御被申请人施压”的两难境地。

3. 仲裁员的“沉默之谜”

记者多番联系采访首席仲裁员王X珍未果;另1名仲裁员以“不方面透露案情”为由婉拒采访。郑科授担忧,若仲裁员因外部压力退出,可能构成对《仲裁法》第13条“独立公正”义务的违反。

清远仲裁委在未向当事人出具任何书面延期决定书的情况下,便擅自延长案件审理周期,将本应依法依规推进的仲裁程序确要被迫重启。记者为此多次致电清远市仲裁委,欲了解事件真相遭拒。

“仲裁员的沉默等于放弃了对程序正义的守护。”此间一资深法律人士表示,仲裁员需在程序异常时主动发声。

500

法律与程序:谁在动摇仲裁的根基?

1. 重启程序的合法性争议

根据《仲裁法》第37条,仲裁员更换需符合“因回避或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履行职责”的情形。然而,本案中首席仲裁员退出前,其回避申请已被驳回,且无新证据表明存在利益冲突。法律界普遍认为,此次重启缺乏法律依据。

“若允许仲裁员在裁决前夕随意退出,将使仲裁程序沦为儿戏。”郑科授指出,若被允许,将涉嫌程序违法。

从受理至今,该案已耗时近两年,远超正常仲裁时限。尽管仲裁员解释称被申请人多次申请中止、回避导致延误,但面对裁决书已签字却仍不结案的诡异局面,外界不禁质问:清远仲裁委为何对异常情况放任不管?在裁决书签署后仍拖延出具,是否存在内部违规操作?重新组庭的决定,究竟是维护正义,还是沦为某些势力的 “遮羞布”?

2. 仲裁独立性的体制困境

中国仲裁机构虽名义上独立于司法机关,但在实践中仍受地方行政干预。以清远仲裁委为例,其组成人员与地方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影响案件审理的中立性。

“一些地方仲裁委为维护本地企业利益,可能在程序上‘放水’。”某仲裁员透露,此类“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裁决公信力受损,甚至引发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

500

社会回响:司法公信力的“信任危机”

1. 当事人的“绝地反击”

“这是对法律赤裸裸的挑衅!” 国晨控股严正声明,坚决抵制违法重新组庭,并强烈要求立即恢复本案原有仲裁程序,依法依规尽快作出公正裁决。若未能及时制止违法行为、维护仲裁公正,将向司法监督部门实名举报、提起诉讼,并公开事件全程接受舆论监督。

而青松陵园始终未公开发声,但其多次申请回避的行为被解读为“策略性拖延”。

2. 公众信任的崩塌风险

中国仲裁协会2023年统计显示,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的比例不足1%,但类似程序争议事件却屡次引发舆情。公众对“仲裁等同于高效司法”的期待,正被程序瑕疵与权力干预瓦解。

郑科授认为,当程序正义成为可交易筹码,仲裁就会失去存在价值。 

500

深层追问:如何守护仲裁的“最后防线”?

1. 制度改良:程序透明与监督机制

   强制披露义务:要求仲裁机构公开回避审查理由及延期决定书。

   第三方监督:引入司法行政部门或律师协会对异常程序进行调查。

   仲裁员责任:建立仲裁员退出追责机制,防止滥用程序权利。

2. 行业自律:打破“地方化”桎梏

专家建议,推动仲裁机构去行政化改革,例如由行业协会直接管理,减少地方政府干预。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仲裁员数据库,避免“熟人仲裁”。

3. 司法救济:畅通撤销与执行审查

法院应严格审查仲裁程序合法性,对“马拉松式”超期案件主动启动监督程序。对于恶意拖延或干预仲裁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00

清远仲裁委的这场争议,早已超越个案范畴,成为观察中国仲裁制度的一扇窗口。当程序正义遭遇“暗箱操作”,当独立性屈从于地方利益,仲裁的公信力便如沙上筑塔。此案的结局或将决定未来仲裁改革的方向——是继续放任“程序黑幕”,还是以刮骨疗毒之姿重塑法治信仰?答案,终将由法治的刚性给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