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获5亿元融资加持,云深处何时走向“C位”?
“杭州六小龙”资本动作再发力!
作者 | 郝文
编辑 | 趣解商业·AI力场
近日,“杭州六小龙”之一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深处科技”)宣布完成近5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对此表示,将重点投向四足机器人产线扩建、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及高端人才引进。
图源:微博截图
据“趣解商业”了解,这是继2024年8月融资近2亿元之后,云深处科技在一年时间内完成的又一笔巨额融资。
这家由浙大教授朱秋国创立的公司,凭借其四足机器人"绝影X30"等产品,已实现600多个行业项目落地,在国内电力巡检领域市占率超11%。
01.云深处再获融资
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科技或许是其中较为低调的一位,但其融资节奏却越来越快。
从2018年获得天使轮投资开始,至2022年的B轮、2024年8月的B+轮,再到今年7月最新完成的近5亿元C轮融资,云深处的融资进度不断加快。
图源:天眼查截图
云深处科技的身后不乏明星资本。近日完成的新一轮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等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富浙基金、华映资本、物产中大投资等机构跟投,钧山资本、方广资本及爱施德智城基金等老股东继续加持。
但与同为“杭州六小龙”、正拟冲刺IPO的群核科技以及宇树科技相比,云深处目前尚未传出有上市计划的消息。这或许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商业模式的特殊性,作为To B的机器人企业,云深处科技不是讲故事驱动的“高速模式”,而是一种更偏“重资产、慢打穿”的工程系统路线。
从业务构成看,云深处科技覆盖了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交付服务,并已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消防侦查等B端高风险场景中实现了初步规模落地。
根据智研咨询和IDC的数据,我国四足机器人市场主要由内资厂商主导,其中宇树科技独占鳌头,稳居第一梯队,产品广泛适用于消费级与行业级市场;云深处科技、蔚蓝智能、哈崎机器人、德鲁等企业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2023年,我国四足机器人行业中,宇树科技、波士顿动力和云深处科技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40.65%、12.67%和11.11%。云深处科技在电力巡检等B端应用领域已成为行业第一,显示出其在特定细分市场的竞争力。
据“趣解商业”了解,云深处科技目前累计落地项目超600个,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宝钢股份、新加坡国家电网等建立了稳定合作,产品线包括四足机器人X30、X12等,其中X30具备强动态控制系统与多模态感知能力,能够胜任复杂地形下的自主作业;而X12则更偏室内巡检与小空间作业。
图源:微博截图
这类产品天然面向任务刚性、技术要求高但用户体量有限的行业用户,交付模式以深度定制、项目验收与持续维保为主。相比To C路径中快速放量的出货逻辑,To B更像是“一个客户就是一个战役”的系统作战,周期长、回款慢、利润模型收敛慢。
这也直接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在多轮融资之后,如何证明自己的收入规模性与商业可持续性?
从资本视角看,To B企业很容易落入“增长慢、讲故事难、盈利周期长”的典型估值陷阱:融资能力强,但收入天花板模糊;技术壁垒高,但客户集中度偏高;场景落地多,但商业模型尚在爬坡。
对于云深处科技来说,选择上市的时间窗口,或许不只是技术准备的问题,更是战略节奏的选择题:是主动冲刺IPO,以阶段性融资兑现当前估值?还是继续深耕落地,等到营收模型更加成熟后“稳中求进”?在一个技术热、资本热与监管趋严并存的周期里,“慢上市”或许是一种更稳妥的路径。
可以预见,随着本轮融资完成,云深处科技在市场层面将面临更多关注。
02.云深处何时走向“C位”?
在某种程度上,2025年是具身智能“彻底出圈”的一年。“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具身智能与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已突破23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融资总和。
另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机器人赛道累计已发生融资事件213起,逼近2024年全年286起的总量。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内今年亿元级别的融资事件显著增多,其中具身智能赛道占据多数,不乏单轮融资数亿元甚至十亿元级项目,且大多由国资平台、产业基金与头部VC联合出手。
图源:罐头图库
这一系列数据说明:资本不再只是在围观“技术热”,而是真正开始下注“商业兑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器人赛道正在重构“可被看见”的逻辑;或许谁能登上热搜,谁能刷屏社交平台,谁就更容易进入投资机构的选项池。
To C机器人厂商显然更懂得这种叙事节奏,尤其是宠物机器人、伴侣机器人、教育陪伴机器人不断出现在春晚、综艺节目与短视频平台,制造着一轮轮的话题热度。
相比之下,云深处科技显得格外安静。即便在2024年底开始被列为“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朱秋国也鲜少露面。
图源:微博截图
这份“低调”,也意味着云深处科技天然选择了一条To B厂商的“慢热路线”——研发投入重、落地周期长、运维服务重,难以制造短期爆发;但一旦走稳,将构筑极高的行业门槛。
当然,这也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在To C产品频频制造热点、估值水涨船高的当下,云深处科技是否会重点发力C端市场,以拓宽品牌影响力,或增强营收结构?
2024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8亿美元,产品覆盖消费级、商用级等四足机器人,预计未来市场将持续增长。人形机器人市场则被视为具身智能的下一个万亿级赛道。
2025年下半年,云深处科技也计划推出人形机器人。对于全身协调、手部操作等层面的开发层面,人形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研究性。在朱秋国看来,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承担家务这一终极目标,至少还需要10年;不过,朱秋国也谈到,即便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家庭功能场景,四足机器人依然不会被替代。
在火热的机器人赛道中,云深处科技当前不是舞台正中央最吸睛的那位,却可能是最早完成从“具身智能”走向“具身产业”的那一批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