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点被重罚249万,合规已成生死线

500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小贷行业再现百万级高额罚单。

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重庆小雨点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雨点小贷”)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管理规定,被处以249.1万元罚款。与此同时,时任首席风控官曹某、时任运营总监陈某帆分别被处以14.2万元罚款,处罚公示期均达五年。

小贷行业的百万级高额罚单不算罕见,比如2024年2月,河南中原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未对借款人身份信息进行有效审核、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等原因被罚款160万元;2024年6月,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存在不足、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等被罚款120万元;2024年7月,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个人消费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等被罚款145万元。

不过,小雨点小贷此次被罚金额,已创下央行对小贷行业开出罚单的新高,这不仅暴露出金融监管环境仍处于高压态势,更反映出小贷企业合规经营已迫在眉睫。

一、已完成全部整改

小雨点小贷被重罚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在于其特殊的股东背景,根据官网信息,小雨点小贷母公司为小雨点集团,隶属于恒基兆业地产集团,背靠以李家诚为代表的香港李兆基家族,李家诚现为小雨点集团的控股股东。

小雨点小贷拥有雨商贷、雨花贷两大产品,前者面向全国“三农”群体及小微企业,提供互联网小微信贷服务,年化利率12%起;后者定位消费信贷领域,尤其在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分期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尽管背靠香港地产大亨,但小雨点小贷的体量并不算大。

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小雨点小贷服务用户超过560万,合作企业超过2000家,合作金融机构超过120家。相比之下,度小满累计服务小微企业主和工商个体户超过1200万;小赢卡贷合作金融机构为112家,累计服务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及新市民超过800万,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面对百万级高额罚单,小雨点小贷通过官网公告回应称,我司诚恳接受处罚决定,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已第一时间完成自查和整改。后续,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切实做到依法合规、审慎经营。同时,公司日常运营和各项业务均保持正常稳定运行。

小雨点小贷遭受重罚,释放出监管部门强化小贷行业征信管理的明确信号,这使得小雨点小贷在合规经营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为了符合监管要求,小雨点小贷需要对内部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其不仅要确保信用信息采集、提供和查询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要建立更为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

还值得一提的是,小雨点小贷的市场声誉也已受损,如何修复品牌形象,以及如何重新赢得客户的信任,是摆在小雨点小贷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小贷行业持续洗牌

小雨点小贷遭受监管部门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贷行业的发展状况。

2025年以来,小贷行业经历了剧烈的萎缩,北京、云南、湖南、内蒙古、深圳等纷纷加大监管力度,取消了一批不合规小贷企业的经营资格。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5年3月,全国共有小额贷款企业5081家,一季度减少176家;从业人数43129人,一季度减少1642人;贷款余额7366亿元,一季度减少183亿元。而在2024年,全国小额贷款企业减少243家,从业人员减少3290人,贷款余额减少148亿元。可见2025年一季度小贷行业清退速度较2024年明显加快。

相比之下,2015年全国共有小贷企业8910家,从业人数117344人,贷款余额9412亿元。十年之间,全国小贷企业减少超3800家,从业人数减少超7.4万,贷款余额缩水超2000亿元,反映出小贷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正在持续下降。

小贷行业持续洗牌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是网络小贷牌照稀缺化限制了行业发展,自2017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暂停批设新的网络小额贷款企业,存量网络小贷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224家减少到2023年的179家。这种“只减不增”的政策导向使得网络小贷牌照成为稀缺资源,由此引发了行业格局的重塑。

其次盈利空间持续压缩,一方面,监管政策对小贷企业的业务进行了严格控制,比如规定同一借款人贷款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关联方贷款不超过15%,网络小贷单户消费贷封顶20万元等,这些措施大大压缩了小贷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企业的贷款需求不断降低,随着大中型企业的借款需求减少,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量比较充裕,尤其是国有大行已将消费贷利率压至3%以下,对小贷行业进行降维打击,让小贷企业获客更加困难,失去了生存空间。

业内观点普遍认为,小贷企业资本金规模小,获客和应用场景匮乏,不太具备竞争力,随着银行业务不断下沉,小贷企业还会继续承压。此外,监管政策趋严也会持续淘汰一批不合规、经营不善的小贷企业,未来小贷企业数量仍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三、监管重塑行业规则

随着监管监管的不断加强,小贷行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合规要求。近年来,针对小贷企业的监管政策持续加码,从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融资杠杆到消费者保护等多个维度构建起日益严密的监管框架。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小贷行业的监管进行全面升级,同时也对小贷企业的经营行为、风险管理等做了规范和强化。

该《办法》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对小贷企业的业务范围与贷款集中度进行管控,防止风险过度集中,引导小贷企业回归服务小微实体经济的本源;二是对小贷企业的跨区域经营进行限制,从根源上消灭了行业内“牌照套壳”和“借牌上架”等违规行为;三是对融资杠杆严格限制,控制小贷企业的风险敞口;四是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杜绝小贷行业长期存在的诱导借贷、不当催收等问题。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新规在多个方面重构了小贷行业生存法则。在准入门槛上,提高了设立标准,规范股东资质,保证了行业源头质量;业务规范方面,对资金来源、贷款用途、利率设定等严格约束,促使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监管力度加大,违规处罚更严厉,行业很可能面临新一轮洗牌。”

愈加严格的监管政策正不断压缩小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小贷企业的价值也不可忽视,比如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实现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改善区域金融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等。

因此,小贷企业的生存规则将由以往的无序发展转向在合规经营的框架内,寻求差异化发展。小雨点小贷遭受监管部门重罚事件,实际上正是反映出了中国金融市场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深刻变革。

目前,小贷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隐忧,但同时也孕育着新机遇。严格遵守监管规定,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管理是小贷企业的立足之本,在此基础上,寻求数字化转型、业务模式创新、合作共赢和产品创新等差异化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种种信号表明,只有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小贷企业才能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赢得新的生存空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