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反内卷,股价大涨
7月8日,光伏设备指数增长5.68%;7月10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上涨2.91%。重点个股涨幅可观,通威股份累计涨幅超34%,隆基绿能月内涨幅接近10%,协鑫集成月内多次涨停,累计涨幅超30%。
本次光伏板块的回弹,与相关政策出台,行业自律减产相关。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7月3日,工信部召集多家光伏龙头企业,强调依法依规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推出。
以牺牲利润和现金流的低价竞争终不是长久之计,多轮价格战之下,多数企业以至“残血”状态,行业紧急召开会议,要团结,求共生。
01 疯狂的“内卷战争”
2024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大幅下跌,多晶硅价格下跌39%,硅片价格下跌50%,电池片价格下跌40%,组件价格下跌29%。2025年以来,组件最低报价降至0.6元/w,较2023年下降40%,这一价格比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的最低成本0.68元/w还要低。
2023年8月,在粤水电公示的2023-2024年度光伏组件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中,包括晶澳科技,通威太阳能,隆基绿能等老牌组件厂商在内,其报价多集中在1.21元/w~1.24元/w的区间内。
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企业盈利空间极度压缩,甚至出现负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隆基绿能年净利润-86.18亿元,同比下滑180%;晶澳科技年净利润-46.56亿元,同比下滑166.14%;同年,天合光能年净利润-34.43亿元,同比下滑162.30%。反映在股票方面,持续下跌是A股2024年光伏板块的明显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27日,光伏指数下跌17%,晶澳科技、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年内股价下跌29%、30%、9%。
然而,价格战并不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究极形态,从价格战升级到专利战,让这场“内卷战争“的火药味更加浓厚。
据行业媒体报道,2025年开年,BC组件领军人物隆基绿能在山东起诉晶科能源专利侵权,要求晶科能源立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被诉侵权产品等。
事实上,这已不是两家企业第一次交锋,早在2024年,晶科能源及其子公司就在江苏起诉隆基绿能侵犯专利发明;2025年1月,又在江西南昌起诉隆基专利侵权。
两家企业在原告和被告之间来回调换身份,争议的焦点是光伏行业的TOPCon技术。该技术在提升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企业成本上扮演重要角色,而战火烧至该技术的原因在于企业是否要支付专利使用费用。
除了晶科和隆基之外,天合光能,阿特斯也加入专利纠纷的战场,互不相让。
2025年2月,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阿特斯未经允许,在生产的光伏产品中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并要求其赔偿一定金额。无独有偶,天合光能和阿特斯的纠纷也在2024年就已初露端倪。2024年5月,天合光能以涉嫌专利为理由,扣下了阿特斯几百万的货物,之后阿特斯递交相关证据证明自己并未侵权,货物才得以放行。
虽然专利战四处开打,但总难逃双方达成和解的结局。从价格战到专利战,反映的是光伏行业竞争白热化,内卷严重,过渡为恶性竞争的趋势加重。所谓共赢共生,企业陷入内卷严重的囚徒困境或许只是供需失衡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02 失衡的天秤
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泽阳光在采访中提到,一方面,光伏行业供给量的增加史无前例。同时,光伏已实现平价上网,对比上一次得周期表现,需求端也有非常大得不同。
根据CPIA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390GW,同比增长约69.6%,其中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17GW,同比增长148%,以新增装机全球占比约50%引领全球光伏市场增长。
“上一次大的周期,是通过迅速开放国内市场,并将其变成全球第一大市场来化解,也就是‘增加需求’。此次周期,大家看不到有像当年的中国这样体量的新兴市场出现。所以,供求关系恶化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可能比较大,大家相对来说会悲观一些。”刘泽阳在采访中表示。
受土地资源限制、区域市场饱和并网消纳以及上网电价变动等因素影响,全球光伏装机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530GW,同比增长约35.9%,其中中国光伏新增装机277.57GW,同比增长28.3%。
需求端市场趋于乏力,而供给端的扩张却进行得如火如荼。
光伏行业高利润吸引大量新进入者,包括一些原本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其次,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光伏项目投资;还有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的信贷支持也较为宽松,为企业扩张产能提供了资金支持。
刘泽阳在采访中提到,一些地方的无序或违规招商引资,将大量热钱投了进来,花别人的钱干自己的投资,导致大家变成了“囚徒困境”,逼得企业“投是找死,不投等死”。
2023年,供给端也进入爆发期。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等组件产量持续攀升,其中,硅片产量全年同比增长67.5%。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2022年,光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使用IPO、定增,可转债等方式的募资,规模逐年扩张,四年增长近4倍。
需求洼地,供给高峰,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价格,陷入价格战的囚徒困境。过度低价竞争极度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较弱,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另外,利润下降,企业可能压缩成本,难以严格把控产品技术创新。
在此基础上,光伏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变成了亟需回答的问题。
03 反内卷之路并不简单
2024年12月5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度大会上,33家光伏企业的代表齐聚,共同签署了一份自律公约。公约明确提出通过“限产“”限价“的自律行动减缓光伏行业的恶行竞争。
同年12月24日,行业头部企业大全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将逐步启动对新疆及内蒙古生产基地高纯多晶硅产线的阶段性检修工作,对部分产线进行有序减产控产。
通威股份在官方公众号也发布减产公告,公告中称,逐步安排公司旗下永祥股份下属四家高纯晶硅生产公司,根据公司总体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技改及检修工作,阶段性有序减产控产。
该自律公约遵循自愿加入、自愿退出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企业并没有受到强制约束。行业内的看法为,在市场化的机制下,自律协议就是谁遵守谁吃亏,如果没有强制性管控,仅靠行业自律无法达成有效产能出清。
2025年7月1日,第六次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到,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紧接着,7月3日,工信部主持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座谈会,核心参与企业主要是光伏产业链四大主链条环节的“一把手”,包括通威股份、协鑫集团、阳光电源、隆基绿能等龙头。
为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发展,政策方面强制干预,落实到实际操作上却相当复杂。
有行业垂类媒体赶碳号报道,反内卷要先从多晶硅切入。主要议题为化债。具体操作有两种,一方面控价格,另一方面控产能,控价效果立竿见影,是治标;而控产能是治本之道。但各方利益缠绕,效果不明显,落地尚需时间。
据赶碳号报道,目前共有7家企业作为收储方,其他企业作为被收储方,这7家企业包括大全、协鑫、通威等头部企业。基本思路为,有知名金融机构牵头,成立专门为硅料企业化债为目的的资产管理公司,引入国家大基金作为优先股,由各家硅料企业出资,作为劣后。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以5973.1385 万元收购隆基绿能光伏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权。
2021年,森特股份作为金属围护系统的龙头企业就与隆基股份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业务。此次隆基绿能光伏工程有限公司并入森特股份后,将强化森特股份在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的业务布局,而BIPV也是光伏行业用技术破除内卷局面的趋势之一。
以政策为引领,光伏行业在这一轮周期中已做出动作应对动荡,而行业何时回归正轨,出现增长,仍需光伏行业每位玩家调动手中的筹码,出清落后产能,让行业健康有序远行。
撰文:曲林
编辑:大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