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元仪《武备志》犯了啥忌讳?日本视若珍宝,清朝却损毁封杀

500

明军

清朝入关以后,处处以正统标榜自己,但他的许多行为还是暴露了统治者的不自信,比如他们不给明朝的许多重要人物立传,损毁经典,妄图让他们消失在历史长河和人们的记忆中。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茅元仪和他的《武备志》。《武备志》和《国榷》《皇明经世文编》同等重量,被尊为“历史巨编”,自成书之日起就流传海外,日本人将其视若珍宝,大量翻刻。有赖于此,虽然清朝封杀茅元仪并毁灭其经典,但仍不能阻挡人们对茅元仪的认识和探究。

一、茅元仪的生平

茅元仪著作丰富,有诗文近千卷,并有巨著《武备志》240卷,可因清朝毁禁,导致其传世文章并不多,乾隆时期,原版(天启版)《武备志》被清廷焚毁。清修《明史》不给茅元仪立传,清廷甚至还在诸多史料中删除了关于茅元仪的记载,加之清廷闭关锁国,所以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茅元仪的印象是很陌生的。

500

明朝官僚

所幸,茅元仪的巨著《武备志》在明末就流传海外,日本人视若珍宝,大量翻刻。所谓“礼失求诸野”,改革开放以后,台湾省丁原基教授、北京臧嵘教授率先对茅元仪进行研究,我们才能搞清楚茅元仪的部分经历。但即便如此,碍于史料缺乏,华中师大的赵娜博士仍认为“目前学界对茅元仪的研究成果不多”!

目前所知最早记载茅元仪事迹的人,是以“水太冷”著称的文坛盟主钱谦益。他的《列朝诗集小传·茅待诏元仪小传》,文章虽然不过五百余字,但我们能从中窥探茅元仪生平一二。

500

钱谦益剧照

根据钱谦益所说,茅元仪出生于1594年,去世于1640年,是浙江湖州人。他的祖父茅坤活跃于嘉靖时期,进士出身,嗜书成痴,和唐顺之齐名,二人在文学上追求复古,一同被尊为“唐宋派首领”。茅坤曾进入胡宗宪幕府谋划军机,参与抗倭,可谓儒将。茅元仪之父亦为官僚,活跃于万历朝。受家庭文化背景的影响,茅元仪幼年时即以重义而闻名乡里,当时湖州大旱,湖州知府召集本地乡绅商讨办法,众人皆默然,只有10岁的少年茅元仪慷慨解囊,倾其财货赈灾,知府对他大加称赞,说“鲁子敬不过是也”。

青年时期,茅元仪继承家学,积极入仕,可惜运气不佳,屡试不中。经不住一次次失败的打击,茅元仪终于对科举丧失了信心,自此放浪形骸,追求秦淮风月。

转眼进入了中年时期,面对国势倾颓,辽地战乱,茅元仪突然觉醒,他积极应征辽东,抗击后金,然而屡遭陷害,郁郁不得志。

晚年的茅元仪被贬到闽地,眼见大厦将倾,无力阻挠,遂终日饮酒,呼愤而终,颇有宗泽三呼“过河”而死的壮烈。

500

茅元仪

钱谦益将茅元仪的坎坷一生总结成一组诗《茅止生挽词十首》,其九说“田宅凋残皮骨尽,廿年来只为辽东”,这是茅元仪一生的贴切写照。

二、清朝惧怕什么

茅元仪不像袁可立,袁可立曾主政辽东,让清朝感到有灭顶之灾,所以袁可立被清朝列为头号敌人,其生平事迹被一概封杀。而茅元仪在辽东的时间并不长,清朝为什么也如此痛恨他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崇祯二年(1629)的乙巳之变,茅元仪力挽狂澜。今天多认为乙巳之变是皇太极登基后树立威信的第一战,明朝惨败,京畿惨遭蹂躏,大将袁崇焕也被反间计所杀,皇太极大获成功。但据记载,10月18日夜,茅元仪率24骑随孙承宗出东便门,入通州,成功防守了通州18天,让清军没有直逼京师城下。此后,茅元仪又率军追击清军,收复五城,斩首6000余,可谓乙巳黑暗中唯一的亮光。所以乙巳之变并没有达到皇太极预想的结果。赵娜博士就称皇太极在乙巳之变中是“逃遁”。

500

清朝

第二,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武备志》。

《武备志》中涉及了太多明清战争秘事和敏感话题,尤其是《武备志·四夷》包含的“女真考”部分,将清朝的发家史、建州从属明朝的历史,“研究了个底掉”,这无疑触犯了清廷的自尊。

另外,《武备志》以超前的眼光断言火器才是今后战争的主流,推崇明军火器,不认同弓马骑射,这又违背了清廷的核心价值观,因为清廷的国俗之一就是骑射。而且茅元仪还认识到海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大力提倡发展海洋、海防,这又与清朝的锁国国策不符。

于是,在综合因素之下,1775年,乾隆下令封杀茅元仪。

500

明军

三、《武备志》的流传

《武备志》属于兵书。据《中国军事史》统计,有明一代,大规模战役就有600余场,可谓战争频发,因此明代文人热衷于谈兵,也热衷于写兵书,入幕府参与军机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加上明末实学思想兴起,面对颓废的国势,有志之士都在思索救国良方。他们认为国势颓废在于军事不振,想要恢复汉唐明初军队的荣光,就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其实这个套路和晚清文人的思想如出一辙。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地主士大夫们也热衷于写书,魏源的《圣武记》就是追忆祖先荣光的一部军书。

500

魏源的另一大作《圣武记》

目前所知的《武备志》共有六版。天启三年版(1621)是茅元仪的初刻,但因遭到清朝统治者损毁,几乎绝迹。

第二版是清初翻刻版,这个时间清朝刚入关,事务繁杂,还顾不上毁书,这一版虽然和原本相比有一定改动,但大体不差,所以经常有人认为清初翻刻版就是原本。

第三版是清朝莲溪草堂版,在对《武备志》大肆删改后发行,已经失去原貌,但学界仍不敢断言清初翻刻版和莲溪草堂版谁先谁后。

第四版是日本宽文四年(1664)须原尾兵卫据明版的复刻,和原版一字不差,只不过多了日本假名注释,价值极高。

第五版是道光版本,此时清廷的统治已经彻底稳定下来,统治者汉化程度颇深,也就开了书禁。《武备志》重见天日,但此版本是根据清初版翻刻的,和原本仍有差别。

第六版是清末湖南版,这是今天广为流传的版本,是据日本宽文版复刻的。

500

茅元仪的《武备志》初刻于天启元年(1621),共240卷,约200多万字,这些学界已经取得一致认同。然而,其序言中写道“奴酋觊觎辽非一日……贼已陷没沈阳、辽阳……盖且三年而其操心危虑患深,所撰《武备志》始成”,从1621年往前推三年,便是万历末年(1619),所以有人认为茅元仪是在此时间动笔写书的。可惜因为史料的缺乏,《武备志》的确切写作时间,史学界仍有很大争议。短短3年就能写完一部巨著,而且书中还有许多插图,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强行说他写了三年,那他也一定有更漫长的准备时间。

四、日本人为什么将《武备志》视若珍宝

《武备志》属于兵书,编纂体例上仿照北宋《武经总要》,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是“兵诀评”,收录历代兵书,并作出点评。第二是“战略考”,以时间顺序收录春秋至元代600余战例。第三是“阵练制”,“阵制”记载西周以来阵法,并有配图;“练制”则是总结历代练兵之法。第四是“军资乘”,主要收录军用物资,从攻城到守城器具,从火药弓箭到粮秣马匹都有记载,这一部分被后人尊为“古代军用物资大全”。第五是“占度载”,包括气候、地理、边防、四夷、航海等内容,并配有图文,该部分详细记载了明朝地理、关隘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将领兵额、兵马驻防等情况。

500

明军

通过目录我们大体可知,该书可谓古代军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武备志》收录了许多古代武器习法。比如《阵练制·教艺》部分收录了少林棍法、朝鲜剑法、倭国刀法等各种武器招式,配有口诀和图画,图文并茂。而这些武器习法在《武备志》出版之前多已鲜为人知,少林棍法就是借由《武备志》才重新焕发生机。茅元仪说,朝鲜剑法、倭国刀法传承于唐,明代已经失传,“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得之朝鲜,其势法具备”。

500

《武备志》中的朝鲜剑法 

对我们来说,《武备志》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收录了“郑和海图”!许多明史爱好者认为正德时期的刘大夏焚毁了郑和海图,但在《武备志》第240卷尾却刊载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其中的海路、航线就有20页,过洋牵星图4幅,收录海外地理名称等500余条,是今天研究明代海疆史的重要资料。也正是通过《武备志》的郑和海图,我们才得以证明郑和航海的确是靠牵星术定位的!而且通过这个记载似乎也能侧证刘大夏没有焚毁郑和海图,这也给正德朝历史又添加了一个谜题。

500

武备志上的牵星图

可以说《武备志》这部巨著是中华文明繁荣的体现,极具价值,日本人可谓精明,早就看出了《武备志》的价值,所以才不遗余力地翻刻、复刻!

500

明朝朝廷

文史君说

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山公有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目标都是光耀史册,所以清朝抓住了这些文人的痛点,力图将这些人消灭在史册中。然而,人心似水,民动如烟,对英雄的崇拜和祭奠,虽然会暂时遗忘,但永远不会缺席。

参考文献

赵娜:《茅元仪武备志研究》,华中师大博士论文,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