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区审美,死于KTV式灯光?
有时候挺服气国内景点的。
不管多好看,它都能给你改造成KTV。
最差的中式审美?
前段时间,因为下雨,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天降奇观。
大雨从桥两边落下,形成雨帘,远处的建筑物被水雾遮挡,桥梁和下方的水面互相对称,正着看是“通往现实的钥匙”,倒过来看就是“通向异世界的大门”。
搭配上星际穿越主题曲,整个一科幻电影照进现实。
结果火了之后,当地文旅大手一挥,异世界奇观秒变酒吧蹦迪。
同样的还有各大古镇古楼。
白天看,东南西北每个古镇都不一样,结果到了晚上,一水儿的花红柳绿。
不管你是南方小桥流水,还是北方庄严宏伟,全都给染成了KTV色调。
本想在古镇寻找宁静,结果整条街都是酒吧。
以前放的是《南山南》和《成都》,现在放的《跳楼机》。
滕王阁更是被五彩斑斓的灯毁得稀碎。
看着这样的楼,丝毫想不起落霞与孤鹜齐飞,只会让人以为是江面发廊。
同样的还有各种溶洞。
走进任何一个溶洞,都有一种走进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迪厅的错觉。
只要是能被看得见的颜色,全都往洞里塞。
关键每一个灯的亮度还特别高。
红的绿的仿佛交通信号灯,紫的蓝的仿佛假钞鉴定灯。
每一个钟乳石都浓妆艳抹,仿佛误入西游记盘丝洞。
即便地质学会早就指出,彩色灯光会破坏溶洞内生态系统,但各大溶洞景区还是照旧。
仿佛不能照瞎人眼,就对不起自己收的大几十的门票。
中式审美向来讲究留白与意境,怎么景区总是充满视觉暴力?
为何放不下灯光执念?
痴迷于“夜店化改造”,主要是为了拉动夜经济。
数据显示,游客停留时间超过5小时,二次消费概率会提升至78%。
而且夜间的消费力也比日间要强。
根据商务部2023年的调查,国内60%的消费都发生在夜间。
黄山更是典型。
白天的门票收入只能覆盖运营成本的65%,而夜间灯光秀项目却能贡献135%的毛利。
为了留住游客、促进消费,自然是要将资源向夜间倾斜。
古镇、古楼这些本该在夜里沉睡的地方也纷纷开出了夜场生意。
要做夜间经济,前提是得亮起来。
各大景区文旅和灯光产业就这样一拍即合。
这方面堪称标杆的应该就是石家庄正定夜市。
夜市摊位超过600家,光是美食摊位就有500多家,奶茶摊位一个晚上就能买300多杯。
对于各地文旅来说,灯光秀也是非常实惠的选择。
一来是灯光能刺激多巴胺分泌。
高饱和色光能使大脑多巴胺分泌提升50%,通过闪烁灯光还能刺激大脑奖赏回路,使游客消费意愿提升40%。
而声光电的组合拳更是可以让游客的支付痛感降低62%,这些都是神经经济学的切实数据。
虽然30分钟之后,大脑会对这些灯光产生疲劳,但确能让人们在入场之后进行一波冲动消费。
二来,从政府角度看,灯光的投资回报率也非常诱人。
传统的文化夜游,初始投资大约需要3000万,包括动线设计、文化研究等等,需要5-7年才可能回本。
而灯光虽然投入比前者多,大约5000万,但6个月就能开放,2年左右就能回本。
而且亮化工程还能获得专项补贴,去年,全国文旅灯光专项补贴就超过了120亿。
而对于游客来说,其实不少人都挺喜欢这种夜店景区的。
根据调查显示,中老年游客大多认为越亮越喜庆,而亲子游客也会倾向于选择灯光,因为小孩喜欢看闪闪发光的东西。
更何况现在拍照是追求出片的。
景区灯光的设计逻辑本质就是为手机屏幕服务的,高饱和色在液晶屏上会更醒目。
抖音测试就显示,艳俗配色的视频停留时长比素雅配色高1.8倍。
而且大家拍了照也需要调色,有了这种灯光,后期调色也会更加方便。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只有12%的人明确表示反感景区灯光秀。
没有光也能很高级
其实,景区不一定非得靠灯光吸引游客。
通过文化和其他体验消费反而能显得更高级。
比如我们可以用原始照片代替人造光。
日本奈良春日大社就是如此。
每年的中元节会举办“万灯楼祭”,神社内会点亮3000多个石灯笼和铜灯笼。
而且,因为每盏灯燃烧的是菜籽油,所以灯光亮度也不高,相当于月光水平
既有氛围感,又没有光污染。
其实原始版的西湖三潭印月也是这样的,那会取消了LED投影,用33盏传统宫灯照明,功率也很低,相比于灯光秀更有意境。
如果实在需要灯光,也可以“消极”一点。
在梵高的故乡荷兰布拉班特,就有一条夜晚会发出星光的自行车道。
车道由太阳能供电的LED灯和数千枚鹅卵石构成,白天通过太阳光的照射充电,晚上就能闪烁8小时。
为了配合梵高的《星空》,他们把这些鹅卵石进行漩涡状排列,这样在晚上亮起来的时候就可以实现《星空》的瑰丽效果。
这种灯光既能照明,又不破坏原有景观,还能增加美感,运营成本也比LED低。
或者像良渚那样,用其他感官代替视觉。
良渚古城有一个声景迷宫,它通过地磁传感器触发不同方位的骨笛声,让游客在黑暗的环境中依靠听觉探索古城布局
路径标记也采用更加环保的磷光陶粒,吸光10分钟就能发光8小时,比LED地灯节能97%。
这项创新项目也让它在2023年获得世界建筑节的文化景观奖。
灯光秀就像文旅产业的"快餐",快速饱腹但营养不良。
因为色彩的刺激在30分钟之后就会慢慢减弱,这就是为什么景区夜游总是开头惊艳,后期乏味。
而且过度照明反而增加安全隐患,因为强光会导致瞳孔收缩,暗处更看不清,适度黑暗反而能增加警觉。
放弃灯光不等于放弃体验,有时候用减法,反而能增加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