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叫停!特定技术禁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安全存疑

7 月 8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禁止将 “颈深淋巴管 / 结 — 静脉吻合术” 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通知》,明确要求立即停止该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这一决定源于对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审慎评估,旨在规范医疗行为,保护患者权益。

 

早期探索阶段的科学性争议

 

“颈深淋巴管 / 结 — 静脉吻合术” 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静脉吻合,近年来被部分医疗机构尝试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其理论基础是改善脑脊液引流以促进脑内代谢废物清除。然而,国家卫健委组织的专家评估指出,该技术目前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存在多重关键问题:

 

基础研究证据不足: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缺乏直接的临床前研究支持,现有理论多基于推测,尚未阐明其与脑类淋巴系统功能改善的明确关联。

 

临床证据体系薄弱:截至 2025 年 6 月,全球范围内尚未发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或长期队列研究,已发表的单臂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缺乏对照组,无法形成说服力的证据链。

 

操作规范缺失:不同医疗机构在患者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严重不足。

 

循证医学与患者安全优先

 

此次禁令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作出,明确将 “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 列为禁止临床应用的情形之一。国家卫健委强调,医疗技术的推广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任何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贸然用于临床,不仅可能延误患者治疗,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值得关注的是,通知并未完全否定该技术的研究价值。文件特别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充分临床前研究基础上,通过伦理委员会严格论证,科学规范地开展临床研究,并强调未来将根据研究进展重新评估其应用价值。这一表述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创新技术 “包容审慎” 的态度,即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留探索空间。

 

规范医疗行为与科研导向

 

禁令发布后,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已启动对相关临床应用的排查工作,要求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立即停止治疗行为,并做好患者随访服务。对于违规使用的机构和人员,将依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专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作为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治疗需要长期、多维度的证据支持。当前技术的短期症状改善可能源于手术应激反应,而真正的临床价值需通过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数据验证。部分临床医生呼吁,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标准化患者筛选、统一手术操作规范,并建立多中心协作机制,以加速科学证据的积累。

 

科学认知与理性选择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庞大,现有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和家属对新技术的期待值得理解。但专家强调,在缺乏高质量证据的情况下,任何治疗尝试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例如,类似技术曾因严重并发症在减重代谢领域被淘汰,这为临床应用敲响了警钟。

 

针对已接受手术的患者,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密切观察疗效与安全性。专家建议患者及家属保持科学理性,优先选择经循证医学验证的治疗方案,并关注国家卫健委等权威部门发布的医疗技术动态。

 

在探索与规范中守护医学底线

 

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始终是科学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此次禁令并非对技术本身的否定,而是通过严格监管为医学探索划定边界。正如国家卫健委在解读中强调的,审慎态度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大负责。

 

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证据的积累,该技术若能通过科学验证,仍可能重回临床视野。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全社会对循证医学原则的共同坚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