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之殇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晓:

【清朝学部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并成立中央教育会,主要是为了研究解决制约宪政进程中的重大教育事宜。

与预备立宪相适应,1908年以后普及教育成为学部兴学大业的重心,同时也是兴学的难点。

在清廷筹备立宪的日程表上,原定于1916年必须使全国识字率达到总人口的5%,以此为实行宪政的国民程度基础。

这一设想虽已家喻户晓,但据1909年学部的第三次教育统计,当年全国在校学生数不过100多万, 加上各省简易识字学塾和私塾的学生,以及原科举制下受过旧学教育的人口,粗通文墨者总数仅约300万左右。不到全国4亿人口的1%。】

【《寻乌调查》是指毛泽东在1930年对江西省寻乌县进行的一次详细的社会调查。

这次调查涵盖了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阶级关系以及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内容。

根据《寻乌调查》的记载,该县人口约10万,尽管主席认为“文化并不很低”,但在经过民国时期的教育推动后,识200字的人口比例仅为20%,能写信的占3.5%,能作文的仅占1%。

此外,初、高小学生占13%,中学生以上仅占0.536%,这主要归功于1927年大革命前后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时期的识字率确实非常低,反映了当时教育普及的严重不足。】

若是有人质疑‘清末学部’的统计数据烂,识字率不是1%,而是更高,不需要辨别质疑者的‘立场问题’,也不需要反驳质疑者的‘学术学理讨论能力’。

只需要简单方法论“比较”即可秒杀, 民国比清代先进,清代为‘殖民反动统治’,只有广泛愚民和思想阉割才能保持落后野蛮的统治。

民国持续推行‘国民教育’多年,但成果却是识200字的人口比例仅为20%,能写信的占3.5%,能作文的仅占1%。(调查人:教员)

落后、野蛮、反动的清朝会比民国普及的教育更好?不会,这是通过基本理性就能推导的判断。

这是内部的历史梳理,历史叙事不梳理干净,中国人思想只会越来越浑噩,历史的坑只会接着踩。

而那时外部的历史如何?

那时,西方自1683年‘牛顿体系’跑通,许多经典力学应用场景优化,但工业化不是这时期开启,而是等到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纺织业技术革命。

外部世界,主要指代‘西方世界’(毕竟这是讨论的一般逻辑,选取主要,最强目标,最有价值标的讨论)经历了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社会革命的洗礼,在20世纪西方世界人文、科技精英荟萃,物理界已经从‘经典力学’发展到‘量子力学’。

而那时的中国,如上‘文盲遍地’,百业凋零,全领域落后。时局,军阀乱战,小鬼子已布局入侵。

那时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会有多绝望和无力,我们现代人很难感同身受,但通过分析还是能理性了解一些。

那时中国‘知识分子’也必然在学识、研究水平上不如同期西方的‘知识分子’,毕竟前者刚从满清愚昧反动统治中脱离,后者自‘牛顿体系’后,虽有认知探索各类曲折,但却实实在在对世界的认识,超越了中国‘知识分子’,这是学术传承的领先,也是社会发展的领先。

而‘知识分子’说到底也是人,说好听点在专业领域有‘专业知识’领先,但在其他领域并不比普通人优秀多少。

如在道德领域、志趣领域、立场领域等等,这些都与‘专业领域’水平的高低毫无相关。

两个最基本的人才判断标准:

1、价值观:立场、道德、志趣

2、专业知识、技术或业务能力:专业知识与理论掌握及研究水平,专业技术、业务能力的高低。

所以,在当时中西方极大发展差距,极大国力差距,极大社会物质丰沛差距下,许多人,特别‘知识分子’因为能比普通人更快、更早接触外部信息。

这就导致一些‘知识分子’叛变的更早更快,并且这类群体也是域外势力最容易识别的群体,也就更容易对其进行策反诱惑。

在这种‘知识领域’被碾压,又叠加‘国力、社会发展、经济实力、物质丰沛程度’的碾压下,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沦为全盘西方化派,要么当上小鬼子的带路党。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我们赶跑了在这片土地上一切海外入侵者,暂时压制了‘国力、社会发展、经济实力、物质丰沛程度’的不利局面对我方人员的思想侵蚀。

但挡不住‘知识领域’被西方学术、媒体舆论阵地的持续碾压和皈依式洗脑。

毕竟那时的‘知识界’真按照‘世界知识界’合格标准评判,那是相当不合格,大多数所谓‘教授’都不如同期西方的‘本科生’。

也正是如此,我们知识界、学术界建立是在一群科学、哲学不达标,不如同期西方‘本科生’的人管理,理工科体系还好,因为体系自带‘硬标准’可以快速识别庸才和能人,伪知识和伪理论都有具体方法进行验证。

但人文社科领域却不是,说是‘社会科学’,实际‘科学含量’连三百年多前‘牛顿体系’时期的科学含量都不如。

这也是当下中国人文社科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几千所人文艺术、西史马院的研究,实际都不如一个理工科学院的‘科学含量’。

为什么?

因为‘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压根不能混为一谈,但在现代中国社会、知识界、学术界依旧混为一谈,这一现象就可以佐证核心素养缺陷。

比如谈论‘西史辩伪’,总有人拿近代西方‘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来附和西方人在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等主观臆造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一现象是最容易用来识别一个‘知识分子’的科学、哲学素养的问题。

‘高级知识分子’们的思想之殇,就在于对‘大历史叙事’中无能和弱势的无法释怀,更是对‘科技史’的研究和认识严重不足。

以至于,在智商和勤劳程度不逊于同期最顶级西方知识分子时,未战前先怯,想战前先懦,战时历史叙事漏洞百出,最后‘道心破裂’,迎来的不是对手安慰声音,而是对手说:我还没有出手,你就跪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