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莫迪、内塔尼亚胡的共同敌人:纽约市长候选人,为何能拿下历史最高选票?

来源:微信公众号“冰汝看美国”

说到纽约市长,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这样几个人物:曾强力打击五大黑帮家族、带领纽约走出9·11废墟的鲁迪·朱利安尼;身价千亿、富可敌国,却限制市民大口喝可乐,随时对市民搜身的迈克尔·布隆伯格。

500

 

而如今,纽约即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

最新公布的民主党市长初选计票结果显示,年仅33岁的90后民主社会主义者佐赫兰·马姆达尼以565,639张选票创下纽约市初选历史最高票数。这位来自印度裔家庭、童年在非洲度过、最终在纽约成长的“全球公民”,正书写着纽约政治版图上的新篇章。

500

刷新纪录的胜利

根据纽约市选举委员会的非官方数据,马姆达尼在6月的排序投票制初选第三轮中,共获得565,639张选票,其中约102,000张是从其他候选人处转移而来。这一数字,超过了1989年大卫·丁金斯在非排序投票制下创下的547,000张票的纪录。

丁金斯是纽约历史上首位非裔市长;而马姆达尼,有望成为历史上首位来自南亚裔穆斯林背景的市长。这一胜利来得并不轻松:他的竞争对手包括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的前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

即便如此,马姆达尼依靠一支庞大的志愿者团队,发动了“敲响一百万扇门”的基层动员行动,成功打破了建制派的垄断。马姆达尼在X频道上自豪地宣布:“根据选举委员会刚刚公布的总票数,我们正式获得了纽约市初选历史最高票数。”

一个全球公民的崛起

马姆达尼的个人履历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国际主义色彩:他的父亲是著名乌干达裔学者马哈茂德·马姆达尼,母亲是印度裔导演米拉·奈尔。他出生在乌干达,后随家人移居南非,最后来到美国。

500

年仅33岁的他,却代表着纽约市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实:南亚裔、非洲裔、穆斯林、移民二代……而正是这种身份,使他在竞选中成为保守派和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攻击的靶子。

除了个人魅力,马姆达尼胜选背后最核心的力量,是那支被称为“敲门大军”的志愿者网络。他们以街头为舞台,挨家挨户争取选票,尤其动员了大量年轻人和首次投票人群。

律师乔尔·丁恩指出,无论马姆达尼能否最终当选,他已经改变了纽约的政治格局,“他告诉所有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政治——无论是竞选国会议员还是总统。”

软件工程师坦齐拉·拉赫曼则提到,马姆达尼不回避自己的穆斯林身份,用真诚和坦率打动了选民,“他的出现,让很多曾觉得自己无足轻重的群体看见了希望。”

对纽约市的承诺

马姆达尼的竞选承诺紧扣三个关键词:可负担、可及、公正。他提出,要在每个行政区设立至少一家市营杂货店,为居民提供更实惠的生活必需品;冻结部分租金上涨,缓解住房负担;同时推行免费巴士服务和儿童日托,让城市出行与育儿变得更加轻松。他还主张提高企业税率与最低工资标准,让经济增长惠及更多普通劳动者。

500

值得注意的是,马姆达尼并非一味排斥市场,而是强调要在鼓励私营市场运作的同时,扩大公共部门在住房建设中的作用。他多次重申:“我并不主张政府接管一切,而是要确保普通纽约人也能负担得起生活成本。”

用保守派评论员的话来总结就是:马姆达尼比伯尼·桑德斯还“极左”,他提出要开市属杂货店、冻结部分房租、让大家免费坐公交。

特朗普的眼中钉

就在马姆达尼赢得民主党初选的第二天,特朗普就在Truth上发文,称其为“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疯子”。一个“正在迈向市长之位”的“激进左派”。

500

除了定性,特朗普还直接放话威胁:要是马姆达尼当选后敢不听话,敢拦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抓人,那就扣光纽约的联邦资金,甚至要把他逮起来示众。

特朗普还暗示了自己最后一步狠招:彻查这位出身乌干达、童年在南非长大的穆斯林议员的身份合法性,说要“代表国家非常仔细地监视他”,甚至查到他的根上去。然而话锋一转,特朗普又摆出一副“我们也会给他钱、让他能管好这座城市”的口气,一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可对纽约大学教授阿尔温德·拉贾戈帕尔来说,这一切不过是右派民族主义的又一次碰瓷——马姆达尼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这种老套恐吓最锋利的现实回应。

莫迪的肉中刺

马姆达尼的胜利,不只震惊了白宫,还挑动了数千公里外的德里神经。印度总理莫迪以及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BJP),对这位年仅33岁的纽约市长热门候选人怒火难掩——只因他不留情面地批评莫迪政府对穆斯林群体的打压,更在莫迪访美前,当众朗读一名因批评政府而被囚的印度活动人士笔记。而更早前,他也曾直指印度人民党默许或参与1992年摧毁巴布里清真寺的暴力。

500

来自遥远东方的攻击随之而来:印度人民党议员康格娜·拉瑙特在社交媒体上质问,为何马姆达尼“听起来更像巴基斯坦人”,甚至指控他“准备消灭印度教”。与此同时,一个名为“印度裔美国人支持科莫”的团体更在纽约上空悬挂横幅,喊出“拯救纽约免遭全球起义,拒绝马姆达尼”的口号。

学者们指出,这场跨洋的政治交锋背后,也折射出印度裔美国人内部的阶层与身份裂痕:在美印度裔群体大多属于高收入、高学历的移民菁英,对马姆达尼这种第二代移民、出身非洲、拥有穆斯林身份且敢于批评莫迪的形象,既有陌生,也有排斥。圣克拉拉大学教授罗希特·乔普拉则一针见血地认为:正是他的宗教和移民背景,让他遭遇了比其他印度裔政客更严苛的审视,而马姆达尼“不惜撕破脸”批评莫迪的无畏态度,正让他成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真正肉中刺。

内塔尼亚胡的梦中魇

这位即将掌管纽约市的33岁年轻穆斯林,不仅得罪了特朗普和莫迪,还引发了正忙于中东战争的内塔尼亚胡的不满。

500

去年12月,马姆达尼曾公开表示,如果自己当选市长,将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纽约时,根据国际刑事法院(ICC)对内塔尼亚胡发出的逮捕令进行逮捕。他强调,虽然美国并非《罗马规约》缔约国,但“纽约市的价值观应与国际法一致,是时候让我们的行动也一致了”。

今年6月的初选活动中,马姆达尼再次重申,他认为纽约市“应该遵守国际法”。当被问及是否会在当选后访问以色列时,他拒绝正面回应,只表示因为自己曾支持“抵制以色列”活动,可能根本无法入境。

《以色列时报》评论称,这一表态可能终结一个持续了75年的传统——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历任纽约市长都曾访问以色列,以示对纽约庞大犹太社区的尊重。

500

风波还在继续:上周7月7日晚,内塔尼亚胡前往白宫在与特朗普共进晚餐前,被记者问及是否担忧在纽约被捕时,内塔尼亚胡回应称“毫不担心”,并表示若明年访问纽约,会拉上特朗普一起,然后拭目以待。特朗普见状当场表态:“我会把他救出来。”内塔尼亚胡随即回应称,这种说法“荒谬且不值一驳”。特朗普随后又表示,市长人选尚未最终确定,并指责马姆达尼发表过“极端的反犹太言论”。二人联合双簧,才避免了这一尴尬。

不只是政治,更是身份与希望

尽管在民主党初选中大获全胜,但马姆达尼在11月的市长大选依然面临重重挑战。现任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可能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前州长安德鲁·科莫也有望以类似身份参与竞争,而共和党候选人柯蒂斯·斯利瓦则是另一强劲对手。此外,纽约拥有约71万印度裔美国人及大量南亚裔选民,他们的投票倾向或将成为左右最终胜负的关键因素。

 

马姆达尼的胜利并非孤立事件:它背后是新一代选民的觉醒,是南亚裔和穆斯林社区的集体出声,也是民主党内部对建制派统治的挑战,更是特朗普主义与全球右倾浪潮的反作用。而这一切,正发生在纽约——美国最大、最复杂、最国际化的城市。

 

马姆达尼本人在选举夜曾表示:“这不仅是我的胜利,也是每一位移民、少数族裔、年轻选民的胜利。”对于那些长期被排斥在纽约政治核心之外的群体来说,他的胜利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通向权力殿堂的路。

 

不过,批评者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风险:马姆达尼的路线被认为“过左”,支持大幅增加公共开支、扩张社会福利以及对房地产和富裕阶层加税;部分商业领袖、警察工会及中间派选民担心,这可能让本已负担沉重的纽约财政雪上加霜,并加速中产阶层和企业外迁。

 

无论11月的选举结果如何,佐赫兰·马姆达尼的出现都已在纽约留下了印记:一个全球公民的故事,一次青年与移民的政治反叛,也是一场关于理想与代价的大都市实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