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用药负担再减轻!402种临床急需药品纳入国家医保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宣布:“十四五”以来,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有效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

 

同时,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进一步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刚需兜底。

 

医保目录持续扩容

 

“十四五”期间,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更加成熟,每年一次的调整让更多临床急需药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周海兵在发布会上披露的402种新增药品,涵盖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治疗领域。

 

医保目录调整工作自2020年改为申报制后,新药准入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新药从获批到纳入医保的平均时间已从5年缩短至1年左右。

 

约80%的创新药可在上市两年内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大幅提高了患者用药可及性。2024年新纳入医保目录的91个药品中,有33个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的快速准入。

 

罕见病用药保障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医保目录内累计调入罕见病用药76种,覆盖42个罕见病病种。曾经因“70万元一针”引发社会关注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药物纳入医保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创新药发展势头迅猛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为创新药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1类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8种,是2018年的五倍以上。

 

今年上半年,1类创新药获批数量已近40种,呈现井喷态势。

 

从治疗领域看,2025年上半年国内获批的111款药物中,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以32款的数量占据首位(占比28.8%),成为药企研发投入的核心方向。

 

肺癌是获批药物最多的适应症,新药呈现“靶向精准化、机制多元化”特征,覆盖EGFR、KRAS、HER2、c-Met等关键靶点。

 

创新药市场结构也在优化升级。2024年新增的91种医保药品中,90种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38种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比例和绝对数量都创新高。

 

医药行业正从“Me-too”(模仿创新)向 “First-in-class”(全球首创)、“Best-in-class”(同类最佳)转型。

 

养老服务能力提升

 

除医疗保障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64.6%,较“十三五”末实现大幅增长。这一指标提升标志着我国失能失智老人专业照护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标准等措施,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能力。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普惠型养老服务网络建设。

 

养老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医保体系完善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防线。以护理型床位为代表的专业照护资源增加,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医保与商保的“双轨并行”为高价创新药开辟了新的支付通道。以CAR-T疗法为例,单疗程费用高达120万元,远超基本医保“保基本”定位,商保目录建立后,患者自付比例有望降至30%以下。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累计支付已达4100亿元,带动药品销售超6000亿元。

 

随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更多创新药将从“进目录”加速走向“进医院”,最终惠及亿万患者。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药”,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