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飞的蓝思科技表现最旺,港交所“最挤上市日”六锣齐鸣

500

7月9日的香港交易广场金融大会堂,罕见地响起六面铜锣的共振。蓝思科技、极智嘉、峰岹科技等5家企业与1只ETF同时敲钟,不仅刷新了港交所单日上市企业数量纪录,更让“锣不够用”的调侃成为资本市场的鲜活注脚。这场看似偶然的"上市盛宴",实则是香港IPO市场深层变革的集中投射。

500

500

500

一、最挤上市日:数据里的市场温度

当6面铜锣同时摆上礼台——甚至需要从各区巡礼展调回备用铜锣时,这场仪式本身已成为市场热度的最佳注脚。5家企业合计募资净额98.21亿港元,其中"果链"龙头蓝思科技以46.94亿港元独占近半份额,公开发售获462.76倍超额认购;极智嘉作为物流机器人头部企业,国际发售获30.17倍认购;即便是募资最少的大众口腔(1.78亿港元),上市首日也一度涨超25%。这些数字共同勾勒出市场对新经济企业的强烈渴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宏观数据的支撑: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44家新上市公司数量同比增47%,1071亿港元的募资额较去年同期暴增699%,稳居全球新股募资榜首。恒生指数上半年20%的涨幅(超4000点),更以历史最大半年度升幅为市场注入信心。

当“上市日拥挤”从偶发现象变为常态,其背后是资金、企业、政策三方共振的必然。

二、资本热流的底层逻辑:科技与政策的双轮驱动

此次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颇具深意——蓝思科技(智能终端制造)、极智嘉(物流机器人)、峰岹科技(半导体)占据三席,加上云通信领域的讯众通信,科技企业占比达80%。这与上半年港股新股“科技、新消费、医药医疗”的主赛道高度吻合,印证着香港市场正在从"金融地产主导"向"新经济驱动"加速转型。

安永相关负责人的现场解读揭示了关键:资金面和政策面的双重支持,让更多资金回流香港。

一方面,港股通扩容、人民币柜台推出等政策创新,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新经济企业开辟了更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港交所对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规则、特殊股权结构接纳),使其成为"硬科技"企业对接全球资本的最佳接口。蓝思科技作为A+H两地上市企业,其基石投资者包括小米集团与金涌投资,正是“产业资本+财务资本”协同看好科技赛道的典型案例。

500

三、锣不够用的长期启示:香港金融中心的新坐标

这场“最挤上市日”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单日的热闹。

截至6月末,港交所递表有效期内企业达211家,其中软件服务(66家)、医疗保健(40家)、工业制造(31家)构成主力,首次递表企业占比超八成——这意味着未来半年,类似的“锣声齐鸣”或将成为常态。

更关键的是,当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面临流动性压力时,香港IPO市场的逆势增长,恰恰验证了"中国新经济+国际资本"的独特优势。蓝思科技副总监刘曙光"希望长期回报投资人"的表态,与极智嘉“全品类物流机器人”的技术底色,共同传递出企业对香港市场“长钱属性”的认可——这里既有来自全球的配置型资金,又有熟悉中国产业逻辑的本土资本,能够为科技企业的长期成长提供“耐心资本”。

500

《一波说》观察:铜锣声里的中国新经济脉动

六面铜锣的共振,敲出的不仅是企业的上市喜悦,更是香港资本市场的转型强音。从“锣不够用”到“递表队列长”,从科技企业集中上市到全球资本持续流入,这场发生在维港之畔的资本盛宴,正在重新定义香港作为“中国新经济离岸中心”的角色。

当211家企业仍在排队等待敲钟,当更多“硬科技”企业将香港作为连接全球的跳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最挤上市日",更是中国新经济与国际资本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

或许正如现场一位投资人的感慨:“今天的铜锣声,是中国新经济的号角,更是香港金融中心的新起点。”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