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灣:电信诈骗的社会根源探析─从犯罪结构到经济困境的交织现象
一、前言
电信诈骗,又称远端诈欺,泛指利用电话、简讯、社交媒体或虚假网站等技术手段,进行非法取财的行为。它的实施者常以诈骗话术诱使被害人转帐、提供个资,最终导致财务损失。
根据台湾“警政署”统计,2024年诈骗案件数高达18万件,财损总额突破新台币千亿元,为历年新高。而在中国大陆、东南亚甚至欧洲,类似犯罪形式亦呈快速上升趋势。各国地区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打击诈团,却收效有限。
这一现象反映出:电信诈骗的本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治安问题,而是「结构型社会问题」的缩影。 若无法从社会制度与经济结构角度理解其根源,任何表层的法制与科技防堵手段,都只能治标,无法治本。
二、犯罪结构的转变:从黑道到白领再到「边缘青年」
在传统犯罪研究中,诈欺罪往往与组织犯罪密切相关。然而当代的电信诈骗已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三大特色:
(一)「去中心化」的犯罪组织结构
过往黑帮结构多层严谨,核心难以触及;而今日诈骗集团采取分散化模式,广招「人头户」、「取簿手」、「车手」,甚至由诈骗受害者再被转化为共犯(如「求职陷阱」)。每个节点看似独立,却透过加密通讯、虚拟货币串联。
(二)「白领化」的诈骗话术与技术
许多诈骗手法仰赖心理操控、财务知识与技术手段(如Deepfake语音、网页仿真技术),显示屏后策划者具有高程度的社会技术资本与专业背景。
(三)「社会边缘化青年」成为主要执行层
大量车手、账户提供者来自中下阶层,甚至是失学少年与非典型就业者。他们因缺乏稳定收入、教育资源或社会归属,轻易被诈团以「快速赚钱」为由吸纳,形成「犯罪的临时劳工市场」。
三、电信诈骗的社会根源:不只是道德堕落,而是经济失序
(一)阶级固化与向下流动的现实压力
台湾在近20年中,所得中位数成长停滞、青年实质工资倒退,社会阶层日益僵化。中下阶层青年难以透过升学翻转命运,职场则充斥低薪与高工时。根据主计总处统计,2024年30岁以下族群中,有42%处于月薪低于35,000元的区间,远不及基本生活与成家压力。
在经济高度竞争却缺乏机会的社会中,诈骗集团开出的「高报酬低风险」诱因,对处于失业或半就业状态的青年来说,成为一种「被动选择」。
(二)教育落差与数位素养不足
根据2023年“教育部”报告,偏乡学生的数位素养指数明显低于都会区,甚至有高达29%的高中生无法辨别「仿冒官方网站」与真实页面的区别。这不仅使他们成为诈骗受害者,也意味着他们可能更容易成为诈骗集团招募的目标——因为他们无法辨识风险,也缺乏对合法工作与非合法工作的明确边界感。
(三)非典型就业与新贫阶层的风险暴露
以外送员、临时工、零工经济族群为例,2025年全台非典型就业人口已突破90万人,其中60%为35岁以下族群。他们处于「收入不稳、社会保险薄弱」的风险状态。一旦面临突发医疗或家庭支出压力,容易寻求「快速变现」的手段,这正是诈骗集团常利用的心理与情境漏洞。
四、制度的盲点:打诈政策为何效果有限?
(一)法律与技术的错位
虽然有關部門已强化防诈条例、设立数位身分认证与跨部会平台,但面对不断翻新的技术与国际诈骗网络,仍显得滞后。例如:虚拟货币洗钱与Telegram跨境诈团,目前仍无有效司法协作架构。
(二)执法绩效导向错位
基层警方在「破案数据」驱动下,往往集中打击车手与账户提供者,无力追查跨境幕后主谋。这造成表面破案率高,但诈团运作结构仍旧完整,形成「头断尾不断」的局面。
(三)缺乏前端社会干预机制
现有反诈体系多集中于「事后警示」与「事中拦阻」,缺乏「事前风险预警」与「社会干预」。例如失业青年、未成年求职族群进入可疑招募群组时,教育、社会与警政部门并无整合性监测与辅导机制,导致问题持续扩大。
五、解方:以经济正义为核心的反诈策略
1.建立「高风险就业族群」社区支持网络
针对外送员、临时工、失学青少年等高风险族群,由地方政府设立「反诈认知据点」,结合职业训练、心理支持与就业转介,避免其沦为诈团招募对象。
2. 导入「社会影响型干预技术」
利用AI分析社群平台中诈骗语言特征,主动侦测可疑招募与投资话术,并透过LINE@、Messenger等实时通讯工具,发出危险提示与举报管道。
3. 推动「青年基本收入与紧急生活支持」政策
针对15–24岁失业青年,设置基础生活津贴制度(例如青年就业准备金),降低其进入犯罪边缘的经济压力。
4. 教育再设计
从初中开始的「风险识读课程」纳入「数位诈骗案例分析」、「假讯息识别」、「高报酬陷阱」等模拟训练,让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具备防诈心理与判断能力。
结语:从诈骗热土走向社会重构
电信诈骗之所以横行,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太长期地忽视了「努力」本身在当代社会的成本与门槛。
当制度性的机会不均、贫穷代际传递与教育落差不断累积,诈骗集团便能轻易在社会边缘处筑起「犯罪的阶梯」。他们招募的,不只是人手,而是一整个被边缘化的社会层级。
真正的反诈策略,不该只是警方更努力地抓人,而是社会更努力地「留人」——留住那些在边缘游走、渴望改变命运却无力突破现状的年轻人。
唯有此,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让电信诈骗不再是「成长最快的产业」,而成为过去社会错误的见证与警醒。
作者:羅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