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考上清华的鼓手,痛击美国AI巨头

500

作者:吴迪

比AI技术发展更让人惊讶的,是AI的造富速度!

6月24日,《新财富》杂志第二十三届500创富榜的发布,用具象化的排名把大佬们的身家呈现给了公众。

但与以往不同,这一次舆论的聚光灯偏离了首富宝座的更迭流转,而是打在了新的技术造富样本上——

年仅40岁的梁文锋,从年初DeepSeek的爆发到手握1846.2亿持股估值高居创富榜第10,只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

500

● 图片来源:《新财富》杂志

在梁文锋之外,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也以93.9亿元身家首次上榜创富榜,排名第366位。

这位曾三次考上清华的90后天才,比梁文锋还要年轻7岁。

他打造出2024年AI圈的头号宠儿Kimi——其被描述为中国的Chat GPT,帮助月之暗面豪取240亿人民币的估值。

500

● 杨植麟

500

被清华三次录取的乐队鼓手

作为一名90后,杨植麟兼具理工男和资深文青的双重特质。在未成立月之暗面前,他最被人称道的是考上了三次清华、成立了一支乐队。

2008年,15岁的杨植麟一脚踏入汕头最好的高中——金山中学,在学霸扎堆的校园里,“虽然我见过很多天才,但他们都称我为天才”有了具象化体现:

高一时,杨植麟加入了学校的信息学奥赛班,仅训练一年,就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获得广东赛区一等奖,首次获得清华大学保送资格;

紧接着,他又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再次超越录取分数线拿到了录取资格;

高三时,已是清华保送生的他决定以普通高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结果以667的高分考上汕头市的理科状元,第三次获得了清华的录取资格。

站在三次被清华录取光环背后的,并非书呆子型的学霸,相反,杨植麟的座右铭颇具伊壁鸠鲁主义——“Just for Fun(娱乐至上)”。

得益于父母开放的教育理念,杨植麟热爱摇滚、电影和旅行,最喜欢的乐队是平克·弗洛伊德,参加过学校乐队,坚持在课余时间练习打鼓,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摇滚明星或流浪诗人。

顺利考取清华后,他创立了名为Splay的摇滚乐队,并担任乐队的鼓手和词曲作者,成功在清华校园歌手大赛中杀入前三。

摇滚,不只是对压力的宣泄方式,更是杨植麟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大学期间,他目睹身边许多人为了实现阶层跨越而拼命努力。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他既感叹其荒诞,又深感危机四伏。于是,他创作了一首歌,歌词大致讲述了一个关于创业成功、一夜暴富的白日梦,以此勉励自己不要沦为功利主义的奴隶。

500

● 作为乐队鼓手的杨植麟

500

清华上下几届的神中之神

音乐之外,杨植麟的学术成就同样耀眼,借用月之暗面投资人的评价,他是“清华上下几届的神中之神”。

出于对未来就业的考虑,杨植麟在入学时选择了热能专业,但大二时突然转系至计算机,师从中国大模型领域的领军人物唐杰老师,而他转系的理由非常“摇滚”:喜欢。

这种喜欢来自村上春树的小说——杨植麟曾在村上的一本小说里看到一个很厉害的程序员的角色,这让他对深夜写代码让技术落地这件事充满了憧憬。

500

● 现为清华大学基础模型研究中心主任的唐杰教授。图片来源:THU基础模型

在唐杰教授的影响下,杨植麟养成了“做学问要像喝咖啡一样上瘾”的习惯。由于转系的缘故,杨植麟少学了一年功课,但他在热能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成绩都极为优异:

在校四年成绩保持年级第一,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稳居年级首列,90%专业课成绩超过95分,在算法、机器学习等硬核课程中展现统治力。

在学术上,杨植麟手握二十多篇论文,十多篇一作,凭借独创的社交网络数据流算法,在全球癌症预测大赛中将预测错误率压降28%,大幅刷新了赛事纪录,被赛事官方认可为“颠覆传统预测模型的里程碑”。

2014年,杨植麟以14票中13票的绝对优势拿下毕业答辩奖学金,为自己四年的清华岁月画上了完美句号。

他在答辩中的一句话,正透露出这位21岁青年的科技野心:

“这是计算机科学最好的时代,因为这是数据的时代。这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时代,因为我怀揣梦想,做最好的事情,让数据改变世界”。

抱着用数据改变世界的梦想,杨植麟前往美国深造。

500

拿到AI2.0时代门票

2015年,杨植麟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两位顶配导师——苹果AI负责人Ruslan Salakhutdinov和谷歌首席科学家William Cohen。

500

● 杨植麟与导师Ruslan Salakhutdinov(右)、William Cohen(左)合影

在导师的帮助下,杨植麟深入Google实习。他在Google学到最关键的一课,就是把自己从死抠细节中释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和思考留给大方向与大梯度。

2017年,杨植麟一改过去的发散型探索,判断语言模型将是最重要的课题(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无比正确),就把精力收敛到对大语言模型的研究上。

对杨植麟这种层次的天才来说,只要找到了靶子,就有一万种方式射中靶心。

虽然还只是学生,但他靠着层出不穷的点子和踏实肯干的研究精神,先后与图灵奖得主、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Yann LeCun(杨立昆)、Yoshua Bengio进行合作,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两篇里程碑式论文,成功拿到了通往AI2.0时代的门票。

500

● “人工智能教父”Yann LeCun 和 Yoshua Bengio 。图片来源:NUS

2022年年底,AI行业为整个世界带来了一次震颤——随着Chat GPT的发布,AGI(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正开始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因为走在行业前沿,杨植麟是第一批体验Chat GPT的中国人,他敏锐察觉Chat GPT扩散需要时间,很多人对语言大模型能创造多大的财富和价值没有概念,这让手握信息差的他既激动又焦虑。

为了吃到行业的第一口红利,杨植麟展示出了极强的决断力和执行力,他立刻飞往美国,凭借在行业内的口碑以及创业的经验,迅速拿到1亿美元融资。

2023年4月,月之暗面诞生,主攻AGI领域。

500

颠覆未知的决心

所谓月之暗面,是由于地球引力分布的不均匀,使得月地之间存在潮汐摩擦,让月球自转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总是以同一面面对地球,另一面则始终不向人类展示。

月背的这份黑暗给古今众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随着天文学和航天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其认知也历经了从恐惧、好奇到想要挑战、彻底征服的演变。

杨植麟将公司取名月之暗面,是对音乐偶像的致敬,更是对人类颠覆未知精神的拓扑回归。

500

● DARK SIDE OF MOON专辑封面

在他看来,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就像登月,需要长期主义的坚守。

在公司内部,杨植麟把长文本称为登月计划的第一步。

2023年10月,Kimi首次亮相,背靠千亿参数大模型,支持输入的长文本达到20万字,首次将对话框容量做到了全球第一,而彼时Open AI的GPT-4则是约2.5万字,相当于它的8倍。

假如用手机内存做比喻,GPT-4的大小是128G,Kimi就是1TB——这正好是丐版iPhone和顶配iPhone的内存大小,让用户直观感到了Kimi的强悍。

5个月后,Kimi又跨了一大步,升级到200万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百二十回的全本《红楼梦》约为71万字,而Kimi能在短时间内处理约3本《红楼梦》的数据量并给出答案,至今领先同行。

凭借面向用户的独特定位、实打实的技术领先,让Kimi在2024年2月的访问量高达305万,较环比增长107.6%,在国内仅次于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两家大厂,位列AI大模型第3位。

强劲的技术和用户表现,也让月之暗面备受资本青睐,天使轮获得红杉中国和真格基金等近20亿人民币的融资。

2024年,月之暗面更是成为AI圈的头号炸子鸡,美团、阿里、腾讯、小红书等企业接连投资,估值一路飙升至33亿美元(约240亿元人民币),领跑一众大模型企业。

500

但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航行中,一场由DeepSeek掀起的AI风暴,很快吹向了一路顺风顺水的杨植麟。

500

风暴下的月之暗面

文艺青年身上总会带点理想主义,文理双修的杨植麟则是典型的技术理想主义者。他不认为月之暗面是为了竞争而建立的公司,而是为用户提供好产品的公司。

基于技术理想主义的纯粹,他认为技术是这个时代唯一新变量,其他变量没变。

随着年初DeepSeek-R1的横空出世,他的这句话竟一语成谶:一条凶猛如麦尔维尔《白鲸》中莫比·迪克的巨鲸,以独特的蒸馏技术与开源模式引爆了整个AGI领域,英伟达、Open AI都倍受其害。

在大的维度上说,假如把中美AI技术的发展视作一场竞赛,那么Kimi、DeepSeek、豆包、千问等一众国产大模型是并肩作战的队友。

平心而论,月之暗面内部对DeepSeek的态度很乐观,认为其加速了大模型在全国的落地,为行业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但矛盾之处在于,Kimi偏偏是被DeepSeek影响最深的那个——随着全球用户对Chat GPT祛魅,让一直标榜中国版Chat GPT的Kimi商业价值同样大打折扣。

更严峻的是,DeepSeek改变了国内大模型的生态。

过去的大模型厂商多面向企业,但随着年初全民的关注,字节、阿里、腾讯等一众互联网头部都在向To C(普通用户)转型,可这个市场,恰恰是Kimi砸入大量资金才啃下的基本盘。

这导致Kimi也吃下了部分由DeepSeek带来的增量市场,但市场占有率却大不如前,最近的月活也在下滑。

500

● 图片来源:QuestMobile

有业内人士直言,月之暗面遇到的挑战是:“从资源的维度,投流投不过大厂;从技术和产品心智的维度,目前被DeepSeek反超。”

在风暴中,杨植麟也曾短暂迷失,但他没有轻言放弃、畏惧变革,他曾用The Verve乐队的一句歌词勉励自己,并将其分享给清华的学弟学妹们:

“I'm a million different people from one day to the next”

“不要惧怕改变,自己革自己的命,每天都不一样,可能离美好的东西会更近一些。”

500

理想主义的浪漫

​在重新研判市场和技术环境后,杨植麟明白眼前的路只有一条——突围。

但他没有操之过急,失去战略定力,而是继续坚持长期主义。一方面,月之暗面在此前的多轮融资中称得上实力雄厚,远未到生死存亡的边际;另一方面,他明白技术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早在DeepSeek问世的前一年,杨植麟就说:

“它(AGI发展)是个螺旋。看你投入多少分配在短期,多少分配在长期。要在你能活下去的情况下,追求长期。长期一定不能没有,否则你会错过整个时代。今天下结论,确实太早了。”

如果说长文本是登月计划的第一步,那么月之暗面迈出的第二步就是个性化。

具体而言,是切入垂直领域。

早在去年,Kimi就针对知乎用户进行了精准投放,试图从互联网高知群体中率先打开市场。

今年则更进一步,先是在4月与财新传媒达成合作,用户提问财经相关内容时,Kimi将结合财新传媒旗下专业报道内容生成答案,收获了一大批财经媒体的青睐。

近期,Kimi更是布局AI医疗,针对医学类的专业用户需求,加强在专业领域的搜索质量。

500

● 图片来源:Kimi官网

切入垂直赛道之外,杨植麟也始终把技术视作第一要素,在沉默中打赢了一场技术突围战。

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月之暗面开源了Kimi-Dev-72B编程大模型,只用不到DeepSeek1/9的参数,就在AI编程能力测试中以60.4%的成绩超越DeepSeek-R1。

500

● 图片来源:月之暗面GitHub项目

此外,月之暗面还发布了一款名为Kimi-Researcher的自主Agent(智能体),在号称AI评测的天花板——《人类最后的考试》中以26.9%的准确率,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并开始向用户推出。

500

● 不断进化的Kimi。图片来源:Moonshot官网

Kimi和DeepSeek在技术上的你追我赶,实则是两个技术理想主义者在AGI领域的思想碰撞。

梁文锋、杨植麟,抑或是每位AI领域的创业者,都希望自己能打造出最伟大的AGI公司。

但我们应当相信,比起最终的结果,他们也都更享受追逐“用数据改变世界”梦想的过程。

正如有人曾问杨植麟:“如果你没有做成什么,会觉得自己失败了?”

他的回答极具理想主义者的浪漫:

“关系不是那么大,我接受有失败的概率……这个事情它已经完全改变了我的生命,我是充满感激的。”

● 参考资料

[1] 中国国家天文丨Dark Side of the Universe |月之暗面

[2]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丨杨植麟丨学霸养成记

[3] 白鲸实验室丨杨植麟,一个90后理想主义者的掉落

[4] 腾讯科技丨月之暗面杨植麟复盘大模型创业这一年:向延绵而未知的雪山前进

[5] 机器之心丨月之暗面「调教」出最强Agent,在「人类最后一场考试」拿下最新 SOTA

[6] AGI接口丨DeepSeek风暴里的月之暗面

[7] 暗涌Waves丨「Kimi杨植麟仲裁案」水下故事全揭秘

[8] 钛媒体AG丨“六小虎”抢滩大模型第一股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