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同力:是谁凝聚起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力?

1937年7月10日,北平的夏季异常闷热、压抑。

20来岁的北平青年方大曾,匆匆告别母亲与妹妹,身挎相机自广安门而出,骑着自行车直奔烽烟初起的卢沟桥。

在桥头斑驳的石狮旁,一位背着大刀巡逻的战士进入了他的取景框,成为永恒的历史……这位第一个抵达战地的新闻记者,以镜头和笔,为后世留下了战争最前线的记录。

88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烽烟。

500

方大曾拍摄的卢沟桥事件组图之一

战争之初,几乎没有人看好中国。

日本对侵占中华的自信近乎狂妄:卢沟桥事变时,日本陆相杉山元向裕仁天皇保证,日本陆军可以“在1个月内打垮中国”;日军参谋本部制定的《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判定,3个月击败国民党中央军……

我们或许能从对比中一窥究竟。1937年,中日两国工业产值相差4倍,钢铁、石油、铜等3个重要工业指标差距均超100倍。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中国的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产量几乎为零……贫瘠落后的中国将遇到日本力量的全面压制,溃败求和的屈辱似乎又要重演。

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源于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

“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这是内藤湖南在《支那论》中定义中国的“蚯蚓说”。

中国“不过是在一个自治部落的地区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这是板垣征四郎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动员讲话。

侵略者预想的是,中国人没有国家意识,军人不敢抵抗外来的入侵,民众也会屈服于他们的统治。

然而这一次,情形和之前已然不同。

年仅17岁的学生李鸿斌,和1700多位同学一起奔赴南苑前线,他们是第一次拿枪,很多人甚至不知如何卧倒,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决心,与日军以身相搏。

在南苑之战,这场卢沟桥事变期间中日两军最激烈的一场战斗中,南苑守军7000人中,伤亡超过5000人。与学生兵并肩作战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两位将领壮烈殉国。

500

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

卢沟桥的炮火没有吓倒中国人,面对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一往无前、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台儿庄战役前,镇守滕县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向全师官兵下达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命令。战斗中,他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300多名受重伤的士兵全部饮弹殉城。

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到祖国,在“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从事汽车运输、维修任务。“我们选择回国,就没想活着回去,就是要跟日本人拼,随时准备死!”

如同《大公报》一篇文章所描述的那样:“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能达到。”

“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前线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虽然屡屡失败伤亡惨重,但更多爱国青年英勇地站在时代前列,以笔代枪或投笔从戎;主流的各派政治势力空前团结,虽然也不乏大小汉奸出现,但各界爱国人士都以不同方式参加抗日,甚至割据一方的军阀也共赴国难。“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正是这种全民族大觉醒,凝结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强大力量。

这是自然而然凝聚的伟力吗?当然不是。

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关键,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关键力量。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率先呼吁武装抗日,发表愿意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协定的宣言。

1935年,在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立即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而奋斗。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500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

“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当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士,主动放下恩怨,与昔日的对手并肩走向抗敌战场。个人恩怨、党派嫌隙,在民族存亡的天平上,轻若尘埃。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日战争形成了一切爱国力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大的诚意推动国民党抗战、动员全国军民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在冀南抗日根据地,有一份报纸叫《人山报》。

冀南是大平原,没有山地做依托对抗侵略者。但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没有自然的山,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就是人山,就是抵抗中最深厚的力量。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了整个近代中华民族沉沦的根源,也发现抗争的最大依靠,“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就放手发动群众,“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

八路军、新四军走到哪里,群众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被发动和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可谓“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

500

百团大战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在《华北治安战》中如此评价:“中共及其军队集中全力去了解民众,争取民心,不但日本,就连重庆方面也远远不能相比。”

中华民族并非真的“一盘散沙”,只是缺少切实有效的组织动员。而中国共产党“唤起工农千百万”,使广大民众有了抗争的“主心骨”,由此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卢沟桥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在城内的广场上,一尊昂首向天的“卢沟醒狮”青铜巨塑,肌理贲张,目光如炬。

500

宛平城墙上的弹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习主席指出,“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全民族抗战使中华民族真正团结成一个整体,彻底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激发出巨大的抗战潜能。

这份淬炼于烽火中的凝聚力,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长河。今年6月以来,贵州榕江县等地遭遇洪灾,全国救援力量星夜驰援,各族群众并肩奋战的感人故事屡见报道。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表明,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前进道路上,必然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需要继续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愈难愈勇、愈险愈进,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