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争议到预算提案:F-35外挂油箱缘何“重获生机”?

华语智库:2025-07-06 08:01  发布于北京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安全政策专业委员会旗下官方账号

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500

美国空军

据外媒报道,6月30日,美国空军2026财年预算提案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引发了军事观察界的广泛关注——预算文件中明确提出将“评估可行性并分解要求,以支持F-35的远程任务中外部燃料箱的整合”。这一提案标志着,在经历近20年的技术争议与战略摇摆后,F-35联合攻击战斗机的“外挂油箱”计划终于从图纸走向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作为全球先进的第五代隐身战机,F-35的设计始终以“隐身优先”为核心,其内置弹舱和燃油舱的紧凑布局曾被视为“隐身与多任务能力平衡的典范”。然而,随着全球安全局势的演变,尤其是印太地区“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威胁的升级,F-35的航程短板逐渐成为制约其作战效能的关键瓶颈。此次美国空军将外挂油箱纳入Block 4现代化改进计划,不仅是对F-35性能缺陷的针对性弥补,更折射出美军在未来高对抗战场环境下的战略调整。

500

从左到右为,F-35C、F-35B、F-35A。洛克希德·马丁

一、隐身战机缘何要配备外挂油箱?

隐身战机的“隐身”特性,本质上是通过气动外形优化、吸波材料应用和内置载荷设计,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从而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战术优势。但这一设计逻辑也带来了天然的局限性——为了保持隐身性能,战机的武器和燃油必须尽可能内置,而内置空间的有限性直接限制了战机的航程与载弹量。

对于F-35而言,其三种型号(F-35A陆基型、F-35B短垂起降型、F-35C舰载型)的作战半径差异显著:F-35A的典型作战半径约670海里(约1241公里),F-35C因舰载需求优化了燃油布局,航程稍长;而F-35B因垂直起降系统占用了大量机内空间,作战半径仅约500海里(约926公里)。这一数据在“非隐身战机”时代尚可接受,但在当前及未来的战场环境中已明显不足。

1. 战场空间的“扩大化”倒逼航程需求

近年来,美军战略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而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对战机航程提出了极高要求。例如,从日本冲绳嘉手纳基地到南海区域的直线距离约1500公里,F-35A若以隐身模式(内置燃油)执行任务,仅能勉强覆盖这一范围,且留空时间有限;若需深入更远的西太平洋或印度洋,必须依赖空中加油或前沿基地部署,这无疑增加了任务的复杂性和风险。

更关键的是,对手的反介入能力正快速升级。据美国空军预测,到2050年,敌方远程防空导弹的射程可能超过1000海里(约1852公里),这意味着F-35若想在防区外发起打击,必须具备更远的未加油航程,否则将被迫进入敌方导弹射程范围内,隐身优势将被大幅削弱。

2. 隐身与多任务的“矛盾性”需要外挂补充

F-35的设计定位是“联合攻击战斗机”,需同时承担制空、对地打击、电子战等多任务。在隐身模式下,其内置弹舱最多可携带4枚AIM-120中距空空导弹或2枚JDAM精确制导炸弹,载弹量已显不足;若需执行远程打击任务,还需额外携带燃油以延长航程,这进一步压缩了武器载荷空间。此时,外挂油箱成为“鱼与熊掌兼得”的折中方案——通过外挂燃油释放机内空间,用于携带更多武器或电子战设备,同时保留“必要时抛弃油箱恢复隐身”的选项。

3. 盟友需求的“外溢效应”推动技术探索

除美国自身外,F-35的海外用户(如以色列、澳大利亚、韩国等)也对航程扩展有强烈需求。以以色列为例,其F-35I需覆盖伊朗核设施(特拉维夫到德黑兰直线距离约1600公里),而以色列空军的加油机规模有限(仅7架KC-707),难以支持大规模远程任务。因此,以色列早在2019年就联合本国企业开展了600加仑副油箱和保形油箱(CFT)的设计研究,并被报道在2023年的以伊冲突中实际应用了某种“增程能力”。这种盟友需求的外溢,也成为美国重新审视F-35外挂油箱计划的重要推动力。

500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F-35设计的480加仑(左)和460加仑(右)吊舱渲染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通过 AIAA

二、F-35“外部燃油箱”之争:技术挑战与战略分歧

F-35的外挂油箱计划并非新事物。早在2004-2007年,洛克希德·马丁就曾开展480加仑和460加仑机翼挂架油箱的设计研究;2018-2019年,随着印太战略的推进,美军再次将其纳入“航程扩展研究”。但为何这一计划历经近20年仍未落地?核心矛盾在于技术挑战与战略分歧的交织。

1. 技术瓶颈:隐身与气动的“两难平衡”

对隐身战机而言,外挂油箱的最大挑战是对隐身性能的破坏。传统外挂油箱的悬挂支架和油箱本身会形成强烈的雷达反射源,大幅增加RCS值。例如,F-22曾测试过“隐身副油箱”,通过特殊外形设计和吸波材料降低反射,但仍无法完全避免RCS的显著提升。F-35的隐身设计更依赖整体气动布局,任何外部挂载都可能破坏其“边缘平行”原则(即所有边缘与机翼、尾翼边缘平行以减少反射),导致隐身性能下降。

此外,高速飞行中的气动问题也不容忽视。F-35的最大飞行速度为1.6马赫(约1960公里/小时),外挂油箱在高速飞行中会产生额外阻力,降低战机机动性;若油箱与挂架的分离设计不合理(如气流干扰导致油箱无法安全脱离),甚至可能引发飞行事故。洛克希德·马丁在早期研究中放弃480加仑油箱,正是因为“空气动力学和挂载物分离问题”难以解决。

保形油箱(CFT)被视为更优方案。CFT通过贴合机身设计,减少突出部分,既能增加燃油携带量(通常比副油箱多20%-30%),又能降低阻力和隐身影响。但CFT的缺点同样明显:其与机身固定连接,无法在任务中抛弃,会永久性增加战机重量和阻力,影响机动性;且CFT的改装需要对机身结构进行大幅调整,成本高昂(单架F-15改装CFT的成本约500万美元),这对本就因成本超支饱受诟病的F-35项目而言是额外负担。

2. 战略分歧:“隐身优先”还是“多任务优先”?

F-35项目自启动以来,“隐身优先”与“多任务能力”的争议从未停止。支持“隐身优先”的一方认为,F-35的核心优势在于穿透敌方防空网的能力,任何破坏隐身性能的设计(包括外挂油箱)都将削弱其战术价值;而主张“多任务优先”的一方则强调,现代战场需要战机具备“全频谱作战能力”——既能隐身突防,也能在非隐身环境下执行高强度打击任务(即所谓“野兽模式”)。

这种分歧在F-35的使用场景中尤为明显。例如,在针对中小国家的低强度冲突中,F-35无需隐身即可完成任务,此时外挂油箱可大幅扩展其打击范围;但在针对大国的高对抗冲突中,隐身性能是F-35生存的关键,外挂油箱可能使其成为敌方防空系统的“活靶子”。

美国空军的态度转变或许反映了战略重心的调整。随着中国等大国的A2/AD能力快速提升,美军意识到F-35可能无法在所有任务中保持隐身优势,因此需要“在隐身与非隐身任务中找到平衡”。此次将外挂油箱纳入Block 4计划,本质上是承认F-35需要“多模式作战能力”——既能以隐身模式执行高风险任务,也能通过外挂油箱/武器执行中低风险的远程打击任务。

500

​一张概念上的隐形加油机为两架F-35加油的图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臭鼬工厂

三、F-35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为何还要配备外挂油箱?

F-35的三种型号均具备空中加油能力(F-35A采用硬管加油,F-35B/C采用软管加油),理论上可通过空中加油无限延长航程。但现实中,空中加油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完全替代外挂油箱。

加油机的“生存危机”:高对抗环境下的脆弱性

当前,美军主要依赖KC-135、KC-46等非隐身加油机提供空中加油支持。这些加油机体积大、速度慢、防御能力弱,在高对抗环境中极易成为敌方战斗机或地空导弹的目标。例如,在2023年的“北方边缘”联合军演中,美军模拟了“敌方隐身战机突袭加油机编队”的场景,结果显示,非隐身加油机在未受保护的情况下,生存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更严峻的是,下一代隐身加油机(NGAS)的研发进展缓慢。美国空军原计划2030年前部署NGAS,但目前仍处于“系统工程”的早期阶段,预计2040年才能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在此期间,MQ-25“黄貂鱼”无人加油机被视为过渡方案,但其研发进度已延误三年(预计2027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且其最大载油量仅约6.8吨(KC-46的载油量为96吨),仅能为2-3架F-35提供加油支持,远无法满足大规模任务需求。

任务灵活性的“硬约束”:加油节点的不可控性

空中加油需要预先规划加油航线、时间和加油机数量,这在动态战场环境中可能成为致命短板。例如,F-35若需执行“快速反应打击”任务(如应对敌方突然发射的导弹),可能无法等待加油机到位;若任务区域远离己方基地(如南海深处),加油机的部署成本和风险将大幅上升。

外挂油箱则能为F-35提供“自主增程”能力。以F-35A为例,若挂载两个600加仑副油箱(约2.27吨燃油),其作战半径可增加约30%(达到约870海里),足以覆盖从日本三泽基地到南海黄岩岛的距离(约850海里),且无需依赖加油机。这种“即挂即飞”的灵活性,对提升F-35的快速反应能力至关重要。

成本与效率的“经济性”:减少对加油机的依赖

美军当前的加油机机队规模庞大(约470架),但维持成本高昂(KC-46单机采购成本约2.4亿美元,年运营成本约1000万美元)。若F-35通过外挂油箱减少对加油机的依赖,可大幅降低任务成本。例如,执行一次10架F-35的远程打击任务,若依赖加油机需出动2-3架KC-46(成本约2000万美元),而通过外挂油箱仅需增加约20万美元的改装成本。这种成本差异在大规模战争中尤为显著。

500

四、结语:F-35外挂油箱计划的深层影响

美国空军此次将外挂油箱纳入F-35 Block 4现代化计划,绝非简单的“技术补漏”,而是对未来战场环境的战略回应。其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F-35的“全场景作战能力”。通过外挂油箱的整合,F-35将具备“隐身模式”(内置燃油/武器)和“扩展模式”(外挂燃油/武器)的双重能力。这种多模式作战能力,使其既能执行高风险的隐身突防任务,也能在非隐身环境下执行远程打击、区域制空等任务,大幅扩展了F-35的使用场景。

二是推动Block 4升级计划的实质性落地。Block 4升级是F-35项目的“最后一次重大改进”,涵盖新雷达、电子战系统、武器整合等30余项改进。外挂油箱的加入,不仅是对Block 4“提升作战灵活性”目标的直接支撑,也将推动相关技术(如隐身挂架、气动优化)的突破,为其他改进项目(如新型导弹整合)提供技术储备。

三是影响全球五代机发展方向。F-35作为全球装备数量最多的五代机(已交付超900架),其设计调整将对其它五代机研发产生示范效应。值得注意的是,隐形悬挂式油箱已经在美国空军的F-22猛禽战斗机的开发中,以帮助缓解这些喷气式飞机目前认证可携带的传统类型燃料箱所带来的局限性。与此同时,也对其他大国的五代机产生影响。例如,其他大国可能重新评估“隐身与航程”的平衡策略,甚至跟进“外挂油箱+隐身挂架”的设计方案。

当然,F-35外挂油箱计划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技术上,隐身与气动的平衡能否突破?成本上,Block 4升级已超支数亿美元,外挂油箱的研发是否会进一步推高成本?战略上,外挂油箱是否会削弱F-35的“代差优势”?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在未来5-10年内随着Block 4计划的推进逐渐清晰。

无论如何,F-35外挂油箱的“重出江湖”,标志着隐身战机的设计理念正从“极致隐身”向“多任务平衡”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全球安全局势演变的必然——在“大国竞争”的时代,战机的价值不仅在于“如何隐身”,更在于“如何在不同场景下有效作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