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小红书总能带火过时的数码产品?
哪怕是平时不怎么关注娱乐圈的朋友,最近这段时间,只要打开微博或小红书随便翻一翻,那你大概率就会被各种这样的“撕拉片”刷屏。
想你(复活)的风,到底还是吹到了又一个被历史淘汰的产品上。
从最早的任天堂3DS,到中古胶片相机,再到CCD、拍立得和撕拉片。
按正常历史进程来说,这些东西大多都应该是在下一代产品到来之后,一路躺进垃圾填埋场,匆匆结束它们那效果一般还不怎么好用的产品生涯;
结果一进小红书,是效果也变好了,东西也变吊了,贼拉难用的使用方法,现在也给包装成仪式感,让好多人心甘情愿地顺着鱼钩往上咬了。
所以小红书到底是哪里来的魔力?
为啥已经被行业淘汰的技术,反倒通通在小红书成了平台爆款?
01“过时科技”是怎么在现代复活的?
防止有些朋友不太了解啊,我还是先老老实实讲一下撕拉片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我会说它是一个本该被淘汰的技术。
撕拉片最早是由美国的宝丽来发明,在70年代它最火的时候,主打的功能点是即时成像,按下快门后不一会儿就能得到成品照片。
要知道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手机和数码相机,普通的胶片相机想要出片必须要把负片拿到暗房里冲洗显影,拍照后通常要经过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冲洗才能看到照片。
汪淼:“负片学”不存在了
但是撕拉片呢,用不着冲洗负片,只需要拉一下再拉一下,通过滚轮把显影剂涂抹在负片和接收相纸中间,此时显影剂中没感光的卤化银会和溶剂反应形成硫酸银然后迁移扩散到接收纸上,等大概1分钟,一撕开就能得到一张色彩正常的照片。
拍完几分钟就能成像,还不用把底片交给别人冲洗,撕拉片当年一出现就立刻爆红。
但问题是,成片速度虽然是快了,但质量可实在有点惨不忍睹。
因为要手动拉片,所以极有可能会造成显影剂涂抹不均匀,出现黑影和暗角。
而到了2025年的现在,哪怕是最新的撕拉片相纸也已经停产快10年了,你现在再去拍,那就相当于在用一张至少过期5年甚至10年的相纸,去赌一个撕拉均匀和药水没干,出片率堪比SSR出货率。
撕拉片的正常现象
所以我建议所有考虑购买撕拉片相纸的朋友,最好先对着溢出这么多的价格先仔细想一想,要是这玩意儿真的那么值,怎么会10多年了库存都还没拍完呢?
其实在智能手机影像能力登峰造极的今天,只要大家按照正常的拍摄姿势去拍照,你就是想把照片拍得难看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但故事的两面性往往也就体现在这里,算法将每一张照片都打磨得光滑无瑕,却也带来了千篇一律的乏味感。
图源:小白测评;现代手机影像的横评对比
正是在这种“完美”的窒息包围下,那些带着颗粒、漏光、偏色甚至模糊边框的“缺陷”,被小红书上的年轻世代打捞上岸,赋予了“氛围感”的美学新标签。
所以撕拉片说到底,之所以会火,跟之前的CCD老相机和老iPhone一样,就是因为它清晰度没那么高,有点糊的同时相当于自带了柔光滤镜,来了波物理美颜,而且介于它的特殊成像方式,拍完你还可以说,哎,我这可是不可编辑的一次性成像,没有p过哦。
更特别的是撕拉片那难以预测的显影效果,就好像盲盒一样,这种由物理特性决定的“不完美”,在数字影像的包围中,撕开了一道有温度的口子。
“数码照片在手机里积灰,但撕拉片我会裱在墙上。”
一张略带瑕疵的撕拉片照片,一台造型别致的老式胶片机又或是一台限量配色的3DS游戏机,这些现在看上去可能有些过时的产品,在社交平台里却各自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拥趸,悄然划分着圈层与认同。
从实用角度看,上述产品无疑各个都像是“智商税”,但在这个信息过载、注意力破碎的时代,这些功能单一的“老物件”却意外地成为一种精神解药。
它们不再仅仅是工具,反而成为了一种小众审美趣味的社交货币。
当Z世代的用户们第一次有机会重复上个时代的装胶卷、手动对焦、等待显影、撕拉相片等等这些缓慢地,需要全情投入地步骤时,在效率至上的世界里,旧时代的繁琐反而构成了一种对抗数字快餐的“仪式感”。
所以理清这套逻辑后不难发现,这些“有个性的老物件”再次翻红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但是还有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小红书?
02 为什么是小红书?我们仔细例数一下在小红书上翻红的几个产品:
ccd、撕拉片等摄像相关的有无忌论坛;
3DS等复古游戏机有贴吧、NGA等等;
iPhone XS这些手机更是、b站、知乎等等一大堆传统平台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什么偏偏是小红书这么一个新兴平台做到了老平台办不到的事呢?
答案在于小红书对数码产品体验底层逻辑的彻底颠覆:当传统平台还在为跑分和参数争论不休时,小红书用“情感体验”完成了对“技术至上”的碾压。
在这里,评判一台设备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同样是旧款iPhone5S和XS的走红并非因其残存的性能,而是它们独特的成像“玄学”:没有Deep Fusion过度锐化的“死亡原生相机”,自带一层朦胧的时光滤镜。
注:Deep Fusion是自iPhone11后苹果加入的新功能,利用算法,通过多张合成技术提升拍摄样张的清晰度,但因部分场景下的“过度锐化”导致大多数用户一致认为苹果是在“反向优化”)
小红书用户关心的,从来不是DXOMARK评分或白平衡偏移多少,而是这张照片能否传递出90年代港风韵味,或是CCD能否拍出xxx同款的梦幻柔光。
小红书的不同,在于它把数码产品从冷冰冰的参数对比中剥离出来,并成功催化成一种新的“社交货币”和“生活方式”。
复古胶片机不一定非得要记录风景,它也可以是打造OOTD(今日穿搭)的时尚道具;
ccd也不一定非要拍什么“冷白皮”,有了它你会遇到更多愿意钻研“复古人像”风格的新朋友,融入新圈子。
所以在这里用户分享的不只是设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相比传统平台,小红书的KOL味道没有那么浓,“功利性”也没有那么重。
对比一上来就对比一大堆参数和满是专业术语的传统平台,社区里充斥着各种拉踩和骂战。
小红书剥离了数码产品的技术门槛和geek属性,满屏普通用户的“傻瓜教程”和“翻车实录”,没有晦涩术语,只有直观的图片、短视频和情绪化短评,相对更“亲切”的内容让更多非技术背景、追求乐趣和美感的用户也能够轻松入门享受乐趣。
而小红书平台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算法,更是给这场复古狂欢装上了turbo引擎。
作为一个以视觉内容为核心平台,胶片风、拍立得、撕拉片等等天生的独特视觉风格,在被“数码味”图片灌溉的信息流中堪称“眼球磁石”,更关键的是,静态精修图+氛围文案的内容呈现方式,刚刚好可以让它们避开“过时数码产品”可能出现的雷点,比如一张精心构图的iPhone XS Max的人像照片时,轻轻松松就能收获10万+点赞,但点赞的人群中不一定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它实际运行时可能存在的卡顿。
小红书强大的商业闭环能力更是给这场复古之火添上了新柴,用户被种草后,只需要简单的几个跳转就能到得到二手平台或专门店链接,瞬间完成从“心动”到“行动”的转化。
相比之下,传统平台的硬核测评,尽管内容风格更加偏向于“理性”,但却往往因过度暴露产品缺点而“拔草”,反倒抑制了消费冲动。
毕竟按照“绝对的理性”来说,下一代产品一定是更好的,人人都是“等等党”还谈什么消费呢?
而对于这些“获得重生”的过时产品,你可以说它们大多都是为冲动消费所付的“智商税”,但倘若真的人人保持绝对理性,万中选一,传统平台们一直身处如此严酷的商业形式自己又能活多久呢?
03 为什么我们会“想回到过去”?其实要我来说,这场席卷小红书的“过时科技”狂热,更多地是一场对数字时代的集体“反抗”。
撕拉片按下快门后的“不可撤销”,是对美颜软件无限撤回、精修到失真的逆反;
3DS任天堂合家欢游戏的乐趣,映射出玩家们对现代网游和3A游戏中玩法枯竭与数值攀比的厌倦。
复古潮另一个更深层的动因,在于它巧妙地模糊了现实的身份阶级。
当万元徕卡哈苏是财富象征,千元出头胶片机一样可以是“品味”的代名词。
“不是16 ProMax买不起,实在是XSMax更有性价比。”
过时的数码产品以更亲民的价格,让个性表达摆脱了沉重的消费主义枷锁。
然而,过时与潮流却又往往是辩证关系,今天某某产品可以是“复古神器”,明天就有可能变成闲鱼也出不去的垃圾。
CCD的爆火到退潮仅两年,撕拉片、黑莓键盘机、iPod Classic轮番登场,又迅速让位。
当“怀旧”本身被流水线化,谁又猜得准下一个“过气网红”是谁?
剥开现象看本质,年轻人狂热追逐的从来不是科技本身。
当现代智能手机在技术上碾压一切过往时,却也在高度集成与同质化中,失落了那份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我们真正怀念并渴望的,或许是那个科技产品还能带来意外惊喜、承载独特个性的时代。
而小红书上的过时科技狂欢,不过是在算法时代洪流中,一次笨拙却真诚的打捞尝试。
下一次当你刷到又一款“电子古董”在小红书上翻红时,不妨想想:它填补的,或许正是你数字生活中,那块悄然失落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