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咸香到药香:藏在新疆人基因里的茶

500

“爱情不是冰红茶,再来一瓶qihmaydu”(没有)——这句带着新疆风情的俏皮话,巧妙地道出了新疆茶饮那份无可替代的真挚醇厚,冰红茶只是流水线上匆忙的复制品,而新疆的茶,却沉淀着千年时光的深意与这片土地的生命气息。

穿越流沙的茶香之路

当茶香穿越瀚海流沙,最终抵达这片土地时,历史早已为它铺好了道路。

新疆人喝茶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汉初,随着最早的茶马古道以及丝绸之路的兴起,茶叶开始成为这条最早连接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通道上的重要货品之一。

500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第一个高峰期,饮茶之风盛行。

随着唐帝国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安西、北庭都护府)和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茶叶作为重要的贸易品和战略物资大规模进入新疆地区。

宋代,面对北方游牧政权的压力,“茶马互市”成为国家战略。

朝廷在西北边境设立专门机构如茶马司,用中原的茶叶(主要是便于运输、保存的砖茶)交换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战马。

这条制度化的贸易通道将湖南、四川等地出产的茯砖茶、黑砖茶、米砖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域,深刻塑造了新疆各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饮茶习惯。

500

明清两代继承并发展了茶马贸易。特别是清代,乾隆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叛乱后,随着新疆的重新统一和深入治理,官方主导的“边茶贸易”体系更加成熟。

500

游牧文明的刚健之引:咸奶茶

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茶并非仅仅为解渴之物,更似一种无声的抚慰与力量。

当凛冽寒风卷过冬牧场,凛冽的寒气似乎能穿透厚厚的毡房,而帐内,炉火正旺,铜壶嘴喷吐着热腾腾的白气——咸奶茶的浓香便成了牧民们对抗严冬的温暖铠甲。

厚实的砖茶被用力敲碎,投入滚水中熬煮,等到茶色浓郁,再倾入新鲜的牛奶,最后撒入一小撮盐。

当滚烫的奶茶滑入喉咙,咸鲜醇厚的滋味瞬间弥漫全身,给辛劳的筋骨注入一股暖流,这朴素茶汤的力量足以融化冰雪,支撑起牧民们在苦寒中的坚韧。

500

绿洲智慧的疗愈之饮:维吾尔药茶

“恰依达热”(Chay Derman)——茶即良药,这句古老的维吾尔谚语揭示了他们看待草木的独特方式。

药茶配方如同家传秘方,各家自有珍藏。在维吾尔医学的智慧里,药茶不是急风暴雨式的猛药,而是以温和之力引导身体重归平衡的良伴。

一碗药茶下肚,苦涩之后回甘绵长,它无声地滋养着绿洲子民,如同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那份相生相守、彼此疗愈的古老默契。

穿行在喀什迷宫般的老巷深处,空气中常会浮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香气——那是肉豆蔻的辛烈、小茴香的温润、藏红花昂贵的金红,它们彼此交织缠绕,萦绕鼻尖。

巴扎旁不起眼的茶室,或是老者们闲坐的庭院里,都有醇厚香味的药茶,这便是承载千年疗愈智慧的维吾尔药茶。

500

▲图片来源:@天山网

500

多元交融的甜美之饮:三泡台

若论及新疆茶席上最富丽堂皇且能体现这片土地热情好客之心的,莫过于那碗流光溢彩的“三泡台”。

此名源自精致的盖碗茶具一套三件——茶碗、碗盖与托碟。

这碗中乾坤,可谓包罗万象:绿茶为底,托住沉浮其间的红枣、桂圆、饱满的葡萄干、杏脯,还有洁白的菊花、艳丽的玫瑰花蕾,当然少不了大块的冰糖——有人戏称其为“八宝茶”,甜蜜的“阳谋”尽在其中。

滚烫的天山雪水倾注而下,瞬间激活了所有封存的滋味。头一泡,冰糖的甜润率先涌出,温柔地抚过舌尖;

二泡时,茶叶的清雅与果干的酸甜渐次登场,彼此唱和;待到三泡,花香果韵与茶味浑然一体,圆融饱满,甜而不腻,香远益清。

500

茶路即心路

新疆茶文化的历史,是一条由驼铃、马蹄和无数平凡日子踩出的“心路”。

从汉唐的星火初燃到茶马互市的血脉相连,再到各民族匠心独具的本土创造,这片土地将外来的“东方树叶”,酿成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琼浆。

咸奶茶的醇厚、药茶的深邃、三泡台的甘美,每一种滋味都沉淀着生存的智慧、交往的真诚与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爱情确非冰红茶,无法随意重来;而新疆茶味,亦如生命本身那般厚重且不可复制,每一口都是历史与风土的深沉馈赠。

当茶汤滚过喉咙,那浓烈的滋味分明在诉说:生命如茶,唯在漫长煎熬与沉淀中,方得醇厚真味。

-END-

审核主编:刘美仪

副  主 编:许露琪、穆尼热

版      块:迹忆新疆

版      主:阿依波塔

作      者:阿依波塔

校      对:江琰红

排      版:叶雯菲

后      台:秦佳音

图片来源:网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