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径只差3毫米:为何中国淘汰152加榴炮,最终选择155榴弹炮?
作者| 科罗廖夫
来源|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152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的口径只相差3毫米,差异是非常小的,例如它们的炮弹重量不过相差三、四公斤,所以性能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明显差距。155毫米榴弹炮之所以在今天成为主流,更多是因为历史因素。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为了方便后勤统一保障,就选择155毫米口径作为北约大口径榴弹炮的制式标准,而苏联为首的华约则选择了152毫米作为统一口径。总的来看,北约国家数量更多、范围更广,其他非北约成员国的国家也偏向于紧跟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发展、购买大口径榴弹炮时往往选择155毫米榴弹炮,所以155毫米榴弹炮的型号越来越多、装备数量也越来越庞大。
而华约国家往往是直接装备苏联研发的152毫米榴弹炮,没有进行自主研发,所以152毫米榴弹炮的型号相对更少。后来因为苏联解体,华约分崩离析,不少国家都转而投靠北约,武器装备的发展也以北约制式作为标准,所以152毫米榴弹炮不可避免的成为小众,目前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仍然在继续研发、装备152毫米榴弹炮。
中国目前仍然装备有一批152毫米榴弹炮,不过它已经接近退役,未来将被国产155毫米榴弹炮所取代。当初受苏联的影响,中国也是选择装备152毫米榴弹炮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66式152毫米榴弹炮,它仿制于苏联的D-20式152毫米加榴炮,目前仍然可以在不少演习中看到它。
后来由于中苏交恶,中国开始和西方国家接触,并拥有过一段“蜜月期”,在这期间,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155毫米榴弹炮,发现西方155毫米榴弹炮拥有多方面的性能优势,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优势不是因为155毫米榴弹炮口径比152毫米榴弹炮口径大了3毫米导致的,而是因为西方国家在榴弹炮倍径、身管、弹药、观瞄、底盘等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入后取得的性能优势。后来中国开始全面仿制西方的155毫米榴弹,从此就把155毫米榴弹炮作为大口径榴弹炮的新口径标准。
随后中国开始在155毫米榴弹炮领域持续发力,研发出多款155毫米榴弹炮,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研发155毫米榴弹炮型号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发出PLZ-45型自行火炮、PLZ-05式自行火炮、超轻AH-4、SH-11、SH-15、PLC-181型车载155毫米榴弹炮等一系列自用/外贸的155毫米榴弹炮,更是极大促进了155毫米榴弹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