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在豹乡田数出38种蝴蝶
去年夏天,猫盟在饮马池村租的小院,出现了一家特殊的房客——马蜂窝,引发了志愿者和月捐人的讨论,我们要不要把蜂窝清理掉,以防马蜂蜇人?最后我们认为,村子里空间大,人和马蜂可以保持距离,相安无事,所以马蜂获得了居留权。
先介绍一下马蜂的家谱,我们常说的“马蜂”或者“胡蜂”,是胡蜂科的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这两个类群的统称,一般口语不会特意区别。马蜂亚科的巢是“露出式”,可以看到里面一个个的蜂房,胡蜂亚科的巢是“封闭式”,有“墙”把蜂房包进去。
饮马池小院的“莲蓬形”蜂巢 ©袁江涛
小院里的蜂巢露出一个个的洞,像莲蓬一样,这是马蜂亚科的巢。去年9月小童和言熙在小南沟发现了两个椭球体的蜂巢,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像大冬瓜一样,这是胡蜂亚科的巢。胡蜂亚科的群体可以发展得非常大,而且攻击性很强,我们用“捅马蜂窝”来比喻惹麻烦,但跟人产生激烈冲突的“马蜂”物种往往是胡蜂亚科成员。
小南沟巨大的“冬瓜形”蜂巢 ©小童
虽然许多人“谈捅马蜂窝而色变”,但和顺的老乡们对它们大多是一种不注意或者不在乎的态度,发现了蜂巢还会高高兴兴地带我们看新鲜。猫盟员工老猫收集了两个废弃的蜂巢,都是老乡东哥带他去捡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如果说我们对大熊猫、老虎和绿水、青山的态度还能达成统一,我们对昆虫的态度,可以说是千奇百怪,而且大多有一定负面性,有的人根本无视昆虫,有的人恨不得用杀虫剂和拖鞋伺候一切昆虫。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对“杀手胡蜂”的恐惧
不久之前在美国发生的一件事,就体现了人们对昆虫的抗拒情绪,而且当事虫也是胡蜂家的。
2020年5月,《纽约时报》登了一篇讲美国出现入侵物种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的文章,将其称为“杀手胡蜂”(Murder Hornets)。
体型巨大的金环胡蜂 图片来源:thatbeeguyrosario / inaturalist
随后,美国多家学术机构的昆虫鉴定部门,收到了雪片一样多的马蜂和“像马蜂的昆虫”照片,请求鉴定“这是不是杀手胡蜂”——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植物病虫害诊所(Plant Disease and Insect Clinic),收到的黄边胡蜂 V. crabro(来自欧洲,在美国也是入侵物种)鉴定请求增加了100倍以上,一种捕食蝉的大型泥蜂Sphecius speciosus(属于泥蜂科,并不是马蜂)鉴定请求增加了4.7倍。
东蜂快递,使命必达——S. speciosus泥蜂把蝉蛰伤使之麻痹,然后带回巢作为幼虫的食物 图片来源:Andrew Dreelin / inaturalist
许多其他昆虫也被当成了“杀手胡蜂”:比如熊蜂(Bombus spp.),拟态胡蜂的食虫虻Promachus rufipes、甲虫、直翅目昆虫和蝉。甚至还有胡蜂形状的塑料玩具。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都明显高估了昆虫的大小,侧面说明他们吓得不轻。
金环胡蜂是最大的胡蜂科成员,毒性虽然不是特别强,但毒液量很大,中国有不少原生的金环胡蜂攻击人,甚至致死的案例。所以这种担心也是合理的。2020年正值疫情爆发期,许多美国人待在家里,就会注意到一些平时无暇关注的自然事物比如昆虫,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更强化了人们对昆虫的恐惧心理。
大猫在豹乡田发现山麻雀捕食黄蜂 ©大猫
金环胡蜂在美国是入侵物种,理应对它保持一定的警惕,但这也说明了一些人对昆虫的排斥感和恐惧感。昆虫是生态系统里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我们要接受自然、保护自然,就不能绕开它们。
昆虫存在感低?
大部分人对待昆虫,相对不那么极端,也更加普遍的一种态度是“无视”。
研究昆虫和人类文化关系的昆虫学家高田兼太(Kenta Takada),用Google AdWords搜索了各种日本的金龟科甲虫名称,发现18种在日本被列为“受威胁”的甲虫里,3种有100~1000条搜索结果,2种有10~100条搜索结果,其余13种根本没有结果。所有他搜索过的甲虫里,有323种没有结果。大部分的金龟科甲虫,普通人甚至不会多看它们一眼。
猫盟基地的巢箱里入住的红角鸮,捉了一只鳃金龟来喂孩子 ©大猫
现如今大部分人了解生态和物种,是通过媒体而非亲身接触,一些外观引人注目的动物或者富有戏剧性的保护故事,往往会吸引大部分的关注“流量”。于是人们相比身边的生态环境,更加熟悉那些“异国”的奇特物种。
《对社会立起的镜子:小孩认识更多的外国物种而不是本土物种》(Holding up a mirror to the society: Children recognize exotic species much more than local ones)这篇论文,介绍了这种本土物种“人气低迷”的现象。研究人员在西班牙的马略卡岛(Mallorca)和阿斯图里亚斯县(Asturias),对11~15岁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孩子们要通过电脑做选择题,识别各种脊椎动物,这些动物中有西班牙本土的,也有来自其他地方的。
豹乡田的缘蝽科昆虫 ©红后
识别正确率最高的几种动物,比如狮子、非洲草原大象、大猩猩,都是非本土动物。本土物种的识别成绩大多不佳。比如马略卡产婆蟾Alytes muletensis,它是马略卡岛特有的濒危物种,阿斯图里亚斯县的孩子认对的几率只有4%,马略卡岛的孩子要好一些,达到了58%。繁殖于巴利阿里群岛(Balearic islands,马略卡岛是其中一个岛)的极危海鸟巴岛鹱(Puffinus mauretanicus),阿斯图里亚斯县的孩子认对的几率是35%,马略卡岛的孩子只有30%。
不认识本土物种代表着什么问题呢?实际上,与人们互动最多的自然生物,往往是那些体型小、不起眼,甚至令人恐惧的物种,比如昆虫。许多人只接受媒体经过包装,为刺激感官而准备的,最“萌”或者最“酷”的生物信息,其结果就是离现实中的生物越来越远,患上“自然缺失症”。
豹乡田的色蟌(cōng),蟌这类昆虫是蜻蜓的小个子亲戚,俗称豆娘 ©大猫
如今,大自然离人们似乎很遥远了。实际上,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中,普通大众的力量正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大家一起关注昆虫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什么呢?昆虫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昆虫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监测昆虫的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也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我们对昆虫所知甚少,而且一些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比如热带地区),数据往往也是最不全的。
乱云瞿眼蝶 ©大猫
昆虫学是非常适合“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发力的一个领域。公民科学是由志愿者(大多是普通大众)参与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与专业研究者通力合作。昆虫监测工作调查方法相对简单,而且范围庞大,需要大量人力,这就给了志愿者大展拳脚的空间。
举个例子,把监测区域划分成块,让志愿者们一个人盯住一块,记录下来采花的昆虫,就能为我们了解传粉昆虫提供海量的有用信息。公民科学提供的信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昆虫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也可以对入侵物种和传播疾病的物种及时做出预警。
蓝灰蝶,访花昆虫创造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也是人类重点关注的昆虫类群 ©大猫
蝴蝶是比较受欢迎的昆虫,专注于蝴蝶的公民科学项目也有较长的历史。英国第一个监测蝴蝶的公民科学项目出现在1976年,现在“英国蝴蝶监测计划”(UK Butterfly Monitoring Scheme)的志愿者们在4000多个地点统计蝴蝶数量,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虫丰度时空数据库。在美洲,同样是在1970年代,志愿者们就开始观测君主斑蝶Danaus plexippus的超长距离迁徙,为了解其生态学立下了大功。
在豹乡田,我们也把蝴蝶作为了解农田生态的渠道。我们种了许多有花蜜而且花期各异的作物,比如油菜、荞麦,还种了果树和黄刺玫等灌木,吸引了许多访花昆虫。去年从4月到9月,大猫在豹乡田做了蝴蝶物种调查,拍下并识别了38种。
大猫去年制作的豹乡田蝴蝶名录
我们对于身边昆虫的关注,并不是“玩物丧志”,而是具有强大潜力的“壮举”,同时,公民科学的参与者也培养了对自然的兴趣,为自己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而感到快乐。
让昆虫成为偶像
前面提到的高仓兼太,则提供了另一个思路:我们可以让个别有魅力的昆虫成为“旗舰种”,通过它们唤起大众的关心,让更多的人了解昆虫这个存在感低的类群,以及其背后的生态系统。
经过搜索,高田发现日本人最感兴趣的金龟科昆虫——毫不意外地——是双叉犀金龟Trypoxylus dichotomus,也就是著名的日本独角仙,搜索结果165000条,是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甲虫(艳金龟Mimela splendens和日本伪阔花金龟Pseudotorynorrhina japonica,两种都是色彩鲜艳的金龟子)的10倍以上。
备受日本人喜爱的独角仙,在中国和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图片来源:Kim, Hyun-tae / inaturalist
众所周知,日本人对于独角仙的喜爱不亚于中国人对雪豹的喜爱(可能达不到大熊猫的程度),高田兼太建议让它成为大熊猫、雪豹一样的旗舰种。旗舰种不仅要受人喜爱,还要具有覆盖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代表性。在这方面独角仙如何呢?
西冷珍蛱蝶 ©大猫
日本在山地种植水稻,农田和次生林交错形成的特殊景观,称为“里山”(Satoyama),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角仙的幼虫依赖农田附近的腐殖质生存,成虫又以里山次生林的树汁为食,同时它也是许多动物,比如貉子的食物。所以独角仙不仅是里山生态环境里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这一生态系统的代表。
豹乡田制作的本杰士堆,马蜂在里面入住了 ©王君
人类与昆虫的矛盾不会停止,但如今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态度去看待昆虫,它们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部分,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了保护大家赖以为生的生态系统,连昆虫也能成为偶像。
参考文献
[1] Skvarla M J, Bertone M A, Liesch P J. Murder hornet mayhem: the impact of the 2020 giant hornet panic and COVID-19 pandemic on arthropod identification laboratories[J]. American Entomologist, 2022, 68(2): 38-43.
[2] Genovart, Meritxell; Tavecchia, Giacomo; Enseñat, Juan José; Laiolo, Paola . (2013). Holding up a mirror to the society: Children recognize exotic species much more than local one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59(), 484–489.
[3] Schlegel J, Breuer G, Rupf R. Local insects as flagship species to promote nature conservation? A survey amo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invertebrates[J]. Anthrozoös, 2015, 28(2): 229-245.
[4] Takada K. Exploitation of flagship species of scarabaeid beetles with application of analyzed results on cultural entomology[J]. Appl Ecol Environ Sci, 2013, 1(1): 1-6.
[5] Roy H E, Martinou A F, Pocock M J O, et al. The global reach of citizen science for monitoring insects[J]. One Earth, 2024, 7(4): 55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