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岁月的下注

       太平天国反清后,实际上有不少知识分子、士大夫出于对满清统治的不满,对太平天国抱有期望。电视剧中讲左宗棠在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化名拜会翼王石达开和东王杨秀清。双方由于观点不一致最后没有合作。这段剧情是有一些历史传闻的。在左宗棠在浙江和太平军交战时,就有人弹劾他和太平军一直有联系,故意放跑太平军。实际上当时在满清和太平天国之间横跳、两边下注的人很多。

     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乘船从上海去安庆。湘军在1861年攻占了安庆,但从安庆到镇江的长江两岸还是太平天国控制区。赵烈文选择坐英国商船,这样太平军就不敢轻易拦截和搜查。赵烈文在日记“能静居日记”中记录了他在英国商船上的奇遇。

500

能静居日记

     “趁(乘)舟广东客曾耀光,字济雨,系三水县人。向在本省暗通贼匪,奉宪严拿,因挈一子至沪。此次趁船,竟投贼巢,并向同舟直言无讳。又以名片交吾,属先呈曾帅,伊日后尚拟到营云云,可为诧异之至。又舟中一趁船夷人亦曾在贼巢数月,与曾甚投合,曾去时,棹小舟送之,良久方归。”。

      在船上有一位曾耀光的广东乘客,三水县人。他在广东参与反清活动,所以被满清通缉,因此他带自己的儿子跑到上海躲进了租界。在船上曾耀光和其他乘客直言要乘船去投奔太平军,丝毫不避讳大家的目光。当他知道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幕僚以后,他居然递上名片,说自己未来会投奔湘军,希望赵烈文先把自己名帖递交给曾国藩。曾耀光在南京(天京)下船之时,有一位英国船员驾驶小舟送他到岸,两人相谈甚欢,因为这位英国船员曾经在南京城中住过数月,和太平军非常的熟悉。

     后来赵烈文还真的像曾国藩推荐了曾耀光,但曾国藩说:“此人五六天前已经到了这里,因为所说的话语十分悖谬,所以把他杀了。”

      这段记录说明太平军没有杀害曾耀光,更没有阻止他去曾营面见曾国藩;而他死在曾国藩手上,并不是因为私通太平军的嫌犯身份,而是在曾国藩面前所说的话语十分“悖谬”。所谓“悖谬”,就是荒谬、荒唐、离谱、不合常理的意思。

      曾耀光究竟讲了什么,没有明确记载。按照当时的时局,曾耀光要么游说曾国藩与太平军联合起来,共同反清;要么鼓动曾国藩起兵造反,自立为帝。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别的解释。如果有第三种解释,曾耀光就不会招致杀身之祸。加上按照曾耀光的性格,估计在湘军中和很多人也讲了自己的看法,湘军中不少人也有拥立曾国藩的想法。如果曾国藩不杀曾耀光就无法不足以洗脱自己。

500

年轻时的容闳

       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广东人容闳。咸丰十年(1860年),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冒险前往天京(今江苏南京)考察。向老友干王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并表示如被采纳,愿为太平天国效力。洪仁玕赞成其建议,但碍于形势,无法实行。但容闳“未敢信其必成”,对洪秀全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坚辞不受。1863年9月,容闳应召前往拜谒曾国藩。聊天中,曾国藩提起洋枪洋炮的威力,说想开设工厂来制造。容闳则明确表示,中国最缺的不是生产武器的工厂,而应先建立"制造机器之机器"的工厂,作为一切工厂的基础。曾国藩对这一见解大加赞赏,立即命他负责购买机器。当年12月,容闳前往美国,购买优良机器。运到上海后,成立了洋务运动中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局。自此以后,中国的洋务运动才蓬勃开展。

      实际上,太平天国反清的环境还是相当有利的,北有捻军、幅军、水套军等反清武装,南有天地会、大成国等反清武装,就连上海也一度被小刀会占领。很多知识分子对满清统治不满,甚至有举人、贡生参加起义。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时,红巾军也是以弥勒教、白莲教等为号召。但随着形势变化,朱元璋逐步淡化宗教色彩,注意吸引士大夫阶层,对其最后夺取天下起了很大作用。如果太平天国及时改变政策,取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毕竟大部分人,包括知识分子希望能在汉家政权下生活,脑袋后面的猪尾巴随时提醒自己亡国奴的身份。但太平天国坚持拜上帝教狂热,使大部分知识分子不能接受,转而与之为敌。这些人未必真效忠满清,只能讲他们坚持儒教。1867年7月21日,赵烈文就和曾国藩坦言满清活不过50年,44年后满清被推翻。

    我一直在想,在英国商船上,赵烈文是不是也把自己的名片塞了一张给曾耀光,拜托在太平天国方面走走门路,说不定大家以后可以一起进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