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被砍头,特战遇伏击,马来西亚的特战电影还挺刺激!丨军武电影
最近一段时间,一部来自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战术题材电影《多拉特行动》(又译:《雷域尖兵》)在国内军事爱好者当中流传了起来,且国内很多网站也陆续上线了这部电影的资源。
▲电影海报
既然如此,本期《军武电影》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部颇有一些亮点的东南亚战争片,并通过该片顺便和大家谈谈现实中的“沙巴冲突”。
良好的质感和故事原型
作为一部军事主题电影,想要让人入戏,及格的“服、化、道”肯定是基本功,这部电影在这一点上,做得还是能拿一个接近优秀的分数的。
电影中无论是作为主角部队的“VAT69”突击队,还是其他的地方警察与特警部队,都穿着符合角色定位与战术要求且非一眼看上去就是“渣寨”的作战装具。
▲电影里的VAT69突击队员,队员的作战服版型像国际大牌“UFPRO”但是其颜色又很像一些厂家的复刻版
▲正品的UF PRO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特效横行、AI遍地、大量剧组不敢冒险的年代里,片中的演员们都是拿着货真价实的“真家伙”进行拍摄的。这可比那些一不小心还能看见“波箱”、“电机”等玩具典型部件的电影们强得太多了。
▲电影反派们手持加利尔突击步枪开火的场面
为什么说该片的质感处于中上水平,但是离“优秀”还稍微有些距离呢?因为它在队员的一些装备细节方面还是比较单调的,比如说:电影中所有出现队员佩戴头盔的场面里,他们的头盔都基本上是只加了一层布的“裸盔”状态,而没有使用夜视镜配套的支架、敌我识别的信号灯、用于阅读的头灯、以及支持夜视镜长期作战的电池盒等小型但很增加战斗力的部件。
▲训练中的VAT69队员,头部装备配了不少“零碎”
▲电影中的VAT69,头盔十分简洁
这和其电影中入夜之后便使用夜视镜建立单项透明的战场环境,封控敌对武装活动范围的设定以及现实中的VAT69队员,还是有些许的出入的(现实中的特战队员在搭配好自己的头盔之后,夜视镜支架,求生灯,电池盒等配件是不会轻易频繁拆装的),不过,考虑到马来西亚毕竟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剧组预算并不充足,这一点算是瑕不掩瑜了。
作为马来西亚顶级的反恐处突快反尖刀单位,能够动员他们参加的战斗,必定都是高端局。发生在2013年的“沙巴冲突”即电影中的故事原型,就是一场马来西亚军警精锐倾巢而出的“大考”。
▲登陆地点,图源/联合早报
这里简单给大家讲一下“沙巴冲突”是怎么来的,大概就是原先沙巴地区的拥有者“苏禄苏丹国”跟英国殖民当局签了一个协议,让英国管辖沙巴,英国人觉得这是转让协议,原主人家族觉得是租赁协议,后来殖民者走了,沙巴地区加入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继续付转让费给原主人家族,但是原主人家族觉得这只是租金,并且觉得每年5300令吉(大约9000人民币)实在是打发叫花子,便在2013年2月12日带着自己的族人武装(约200人)由菲律宾出发跨海登陆了沙巴,起初击溃了马来西亚地方警察聊胜于无的防御,占据了一些村镇,要用武力从马来西亚政府的手里夺回沙巴。
▲和苏禄武装交火后负伤的马来西亚军警人员
对于这种局面和要求,马来西亚政府自然完全无法接受,再怎么样马来西亚也是一个东南亚地区性大国,岂有面对区区数百武装分子就割地求和的道理?
于是马来西亚政府决定调集全国精锐,大军进剿,展示一下自己的铁拳。
▲登陆马来西亚的苏禄武装
根据战后公开的资料和当时新闻记者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分析,此战,马来西亚出动了陆、海空及警察治安部队进行综合反击,空军3架F18战斗机、5架“鹰式”攻击机,率先展开轰炸。
随后,马陆军架起迫击炮,持续对入侵武装进行火力压制。
在陆空联合火力掩护下,大约2000名马来西亚陆军建立了包围圈,最后,马来西亚全国抽调的各精锐特战单位对入侵武装实施最后的抵近清剿,经过一番丛林激战,马政府军一方以10人(地方警察+特战队员)阵亡的代价,击毙苏禄军68人,俘虏149人,完成了这次“反登陆”作战。
▲马方阵亡的特战队员
战斗场面解析
作为一部成本有限的电影,《多拉特行动》削减了所需经费庞大的战斗机与装甲部队的戏份,将场面全部集中在了VAT69的清剿战斗上。
也因此我们将重点解析电影中的几场警匪大战。
▲实际战斗中动员了轮式装甲输送车
第一场要说的就是双方的丛林遭遇战。单从演员的战术动作和真枪拍摄的视听感受来说,这段戏可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导演为了艺术效果,在战斗决策的科学上性上,做得并不到位。
这段戏是这样的,VAT69突击队作为马来西亚军警的尖刀,率先杀入丛林,寻觅苏禄军的踪影。苏禄军则以逸待劳,等着VAT69冲上前来,并且成功地伏击到了初来乍到的VAT69。
如果按照伏击战的正常发展逻辑,数量占绝对多数的伏击一方,对上除了单兵武器和训练占上风,其余均不占优势的被伏击者,这场战斗是没有悬念的,再精锐的突击部队也会被人多枪多的一方淹没(参考美军特战部队在阿富汗的红翼行动和在尼日尔的被伏击战斗)。
但就在此时,本来掌握先手优势的苏禄军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也许是为了渲染苏禄军一方的邪教色彩,在本该突然开火,第一轮射击就放倒大量军警的关键时刻,苏禄军方面派了一位角色定位类似“法师”的人,占在两军阵前开了一顿“嘴炮”!
▲电影里的嘴炮场面
这段嘴炮剧情,在普通观众看来可能增加了反派的邪性,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感,但是在军事爱好者看来,这简直是打草惊蛇、错失战机的典型案例……
在苏禄军一方错失突袭良机的同时,VAT69一方也犯了显而易见的错误,作为坐拥强大兵力与火力优势一方的政府军,在整个对峙期间,突击小队静待敌军嘴炮动员并展开包围自己……
▲在苏禄军法师进行战前动员的同时,大量苏禄武装分子占领了射击阵位
突击队既不呼叫炮火/装甲或空中单位支援,制造对敌军的不对称降维打击优势,也不避其锋芒,硬挺着在被半包围的情况下和优势敌军在丛林中用轻武器对射,直到己方其他的突击小组赶来,才在轻武器的混战对射中将苏禄武装击退。
虽然最终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多位精锐队员的损失,这对于国家级的反恐单位来说,是很严重的了。
相比之下,对这种没有人质,没有多少重火力的匪徒武装,我国武警在历次丛林清剿战斗当中,都十分注意发扬火力优势,在能够用炮的场合都尽量发挥了炮兵或装甲的威力。比如在1999年4月6日围剿持枪悍匪阮强的作战行动当中,我国南宁武警部队就果断动用了82mm无后坐力炮助战,直接用炮击的方式拔掉了悍匪团伙盘踞的窝点。
▲扬长避短,制造“我能打你,你打不了我”的优势局面,永远是最优秀的战术选择
电影里的第二场战斗,发生在一个水上的民居社区当中。作为衬托反派苏禄武装凶残程度的一场重头戏,在这场战斗当中,作为正面角色的政府军一方是由普通的地方警察上阵的。由于轻敌和自身装备准备不足,这支地方军警付出了近乎全军覆灭的代价……
▲电影里出场的这支地方警察部队,一半的人只有便装+手枪,也没有后续支援……
在已知敌军装备有大量自动火器,且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地方警察误把敌人盘踞的老巢当成了普通的居民点,犯下了海量的战术错误。而在上一场战斗当中,犯下嘴炮失误的苏禄武装在这场战斗当中,则充分明显是“长了脑子”。
首先,作为火力与兵力都整体弱势的一方,苏禄武装这次知道抓一些平民做人质了,有了人质之后,实际上就相当于废掉了政府军使用重火力攻坚的可能性,迫使政府军必须和苏禄军在狭窄的空间内打CQB(室内近距离战斗),苏禄军可以藏在暗处打黑枪。
▲电影里的水上社区
其次,这次他们盘踞的地点选择在了水上社区当中,这就使得政府军的装甲车辆无法抵近支援,最后,虽然水上社区的民居房屋都不抗弹,但由于人质的存在,使得这些建筑对于苏禄军而言“单向防弹”,他们可以无顾忌的打政府军,而政府军即使是轻武器也不敢火力全开。
▲2013年实际冲突时,马来西亚军警面对的作战环境
恶劣又束手束脚的作战环境,配上情报有误的地方警察,这场战斗很快就朝着最为危险的境地去了,地方特警的两只分队“x”和“y”很快就陷入了包围之中。
▲经典的开门杀
更加要命的是,由于地方特警部队的情报工作严重缺失,缺乏应急预案,地形不熟,没有接应,导致他们即使是撤退作战,也无法落实到位,很快就被以逸待劳的苏禄军一方赶进了死胡同里,甚至受到了对方凶残冷兵器的砍杀,一些阵亡警察的尸体,直接被砍头辱尸。
▲绝望的场景
除了极个别运气好的警察靠灵活走位躲过一劫以外,其余警察均被苏禄军消灭,成为了城区CQB战斗的典型反面案例。
在第二场战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电影里的第三场战斗终于在马来西亚警方的重视之下,认真了起来。
这次任务,再次由VAT69突击队执行,为了不重蹈上次地方警察的覆辙,VAT69高度重视,排出了正规战斗的架势,先用无人机进行侦察,了解城区分布和地形环境;再安排海上火力支援艇在必要时进行接应,并做好封锁海面,拦截与追击逃敌的准备;最后,在突击队后方的陆地上,安排狙击与火力支援组,必要时进行火力支援。充分发挥了作为政府军一方该有的兵力、科技与火力优势。
▲盾牌开路,队员跟进,标准的战斗队形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VAT69的精锐部队扛着防弹盾牌出发了,接下来的戏份就比较单一但较为精彩了,突击队员对每一个房间几乎都执行了标准的清理作业程序,按部就班地破门、切角、压缩敌军的活动空间最后逮捕或是击毙敌军,最终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狙击小组替主攻部队消灭敌军隐藏的火力点
▲相比地方特警,VAT69在破门方面专业了很多
▲海上火力支援艇发威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较为精彩,质感写实的战术动作电影,值得大家一看,目前只需在常见搜索引擎当中,输入搜索《多拉特行动》即可找到,祝大家观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