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滁州到马鞍山,皖东经济是如何崛起的?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过去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要看总量,而要看人均。
在安徽各地市的产业发展中,今年有两个城市的人均GDP增长尤为突出,一个是滁州,一个是马鞍山,人均GDP均超过了10万元,都属于全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从区域特征看,整个安徽最有钱的地方,也是在皖东地区。

位于皖东的滁州和马鞍山
皖东经济为什么那么强?答案就藏在产业升级里。
前不久,正解局应邀调研了滁州和马鞍山这两座皖东城市,发现他们用不足全省11%的国土面积,却创造了安徽25%的规上工业产值,同时孵化出了全球顶尖的激光装备、国家级的光伏储能基地和现象级食品工业等智造样本。
正是这些朝气蓬勃的新产业,带动了皖东地区的经济腾飞。

在马鞍山博望区东海裕祥的智能车间里,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数控机床,正在重塑全球钣金智能装备的市场格局。
谁能想到,这家诞生于三线小城的企业,不仅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生产的数控折弯机、剪板机、激光切割机还远销海外。

东海裕祥激光切割机切割出的展品
2002年,东海裕祥的创始人孙绵玉带着300万元回乡创业。
博望是模具之城,也是孙绵玉眺望世界的窗口,通过几年的快速发展,2008年孙绵玉收购了南京的锻压机床厂,销售额突破了一个亿。到了2015年,东海裕祥进行了股改,逐步把自己的产品推广到全球,让“东海裕祥”的标识出现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工厂里,如今销售总额达到6.05亿元。
从最初仿制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的激光技术,这家企业用持续且大量的研发投入,硬生生在德国巨头主导的激光切割领域撕开缺口。
东海裕祥的展厅里,工程师现场展示了切割精度达头发丝直径1/5的样品:
“我们除了把我们自己的产品推广到全球,我们还带动其他的一些企业,免费帮他们的产品出口到全球各个国家。”
以点带面,以一家企业带动周边企业一起出海。
这家从300万起家的企业,就是用这样的格局,和20年时间完成了从机床厂到钣金智能装备龙头的蜕变。

皖东企业的集体爆发,深植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土壤。
总部位于重庆的蓝黛科技,也将动力传动项目落在了马鞍山,这个项目主要从事动力传动总成、传动零部件及压铸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客户涵盖比亚迪、吉利、上汽等国内外头部车企。

马鞍山蓝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无尘车间
之所以放在马鞍山,就是看中其“1小时供应链半径”——距南京整车厂仅40分钟车程,到宁波模具产业集群3小时可达。
这种区位优势,叠加皖江城市带较低的综合成本,形成独特的“成本洼地+创新高地”效应。
数据显示,马鞍山工业用地价格仅为苏州的1/3,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却可以超过长三角的平均水平。
政府的精准施策,也加速了要素集聚,在蓝黛项目落地过程中,马鞍山经开区也是成立专班,帮助完成厂房改造,同步解决变电站扩容等问题。
马鞍山蓝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总工表示:“园区不仅帮助协调厂房租赁,还为我们主动对接装修、物流等服务,让项目建设‘一路畅通’。”
在此条件下,蓝黛科技的动力传动项目实现了快速扩产——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上规。
对于优质项目的落地,马鞍山经开区牢牢抓住“快”这个关键词,以攻坚的状态及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类堵点、痛点、难点问题。
这种快速落地,快速扩产的“诱惑”,其实也是皖东地区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优选地”的原因之一。
2024年,马鞍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实现“双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占比均居全省第1,科技创新竞争力进入全国城市70强。

沿着长江向东80公里,滁州经开区,天合储能展厅的电子看板上,跳动的数字映射着新型储能产业的增长曲线。
基于滁州对产业园区的科学规划,以及丰厚的招商引资条件,国内领先的储能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合光能,选择落地“光伏之都”滁州。
天合光能总部位于江苏常州,主要生产绿色环保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少数拥有垂直一体化太阳能光伏产品产业链的制造商之一。
这个总投资超百亿的项目,在2022年7月于滁州奠基后,仅用11个月便实现量产,创造了令行业惊叹的“滁州速度”。

天合储能在南澳的250MW储能项目
车间内,全球首个量产314Ah储能电芯在自动化产线上列队前行,技术负责人介绍:
国外的电价高,电网也没有那么稳定,而天合却能实现稳定的电能储备和功率输出。
“集群成势,皖美智造”,像天合光能这样的优质企业能在滁州实现量产,看中的就是滁州市拥有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
在天合储能方圆50公里内,有福莱特的光伏玻璃、隆基的电池片、东方日升的组件,这些企业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生态优势。
如今,滁州已集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900家,其中规上企业483家、居全省第3位。
而且近十年来,滁州也是全国进位最多、增速最快的地市之一,被誉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匹“黑马”,并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天合储能落户滁州,也将致力于建设最先进技术的研发与中试、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基地、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储能制造基地,助力安徽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站在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的交汇点,滁州、马鞍山这两座皖东城市的产业突围,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现象,更是观察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最佳切片。
皖东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深度协同的产业链生态,也深植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
从东海裕祥的激光切割到蓝黛科技的精密齿轮,再到天合光能的储能矩阵,皖东大地正在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智造革命。

东海裕祥的生产车间
天合光能在滁州打造的“石英砂—光伏玻璃—电池片—储能系统”垂直闭环,为同区域的光伏企业提供了组件;同时蓝黛科技落子皖东,也是看中了整个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半径300公里内集聚比亚迪、蔚来、上汽等客户。
这里既有草根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的逆袭传奇,也有传统制造破茧重生的故事。
当然,诞生传奇故事的土壤也很重要。
滁马两市作为安徽的东大门,不仅知道要借助天时地利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也知道怎么主动求变,把营商环境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
近年来,滁马地区坚持把拼经济作为工作的主抓手,紧盯产业形势,找准自身优势,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
主动对标省外先进企业,动员全市上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高水平对接、高效率承接、高质量融入,着力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更大优势和主动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城市也是在全省率先推进政务服务改革,主动搭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集成金融服务、数字人才等各类服务平台,为人才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当一流营商环境与产业链协同碰撞叠加,皖东便发展成了智造新高地。
2024年,滁州扩大投资力度,压茬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11个3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
马鞍山则聚焦“1+3+N”产业融合集群升级版,创新招商思路,着力招大引强,大项目、好项目接踵而至。新签约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54个、同比增加7个。
政府聚焦聚力强产业,企业开拓创新求发展,合力加速“制造”到“智造”转型,共同书写了皖东产业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