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长久以来的模糊谁知,再谈汉字的笔画顺序,“六先六后”完全适用所有汉字
再谈汉字的笔画顺序
——拼形文字(第15篇)
夏国民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文分说”)
汉字的字根与笔画顺序密切相关,掌握好笔画顺序知识是快速拆字以及检字和打字的基础,因而有必要梳理一下过往人们对笔画顺序的模糊认知,加深对汉字笔画顺序的逻辑性认识。
以往有所谓“17条笔顺规则”(后文将陆续提到),其实,前面第12篇提到的“①先横后竖,②先撇后捺,③先上后下,④先左后右,⑤先中间后两边,⑥先骨架后补差。”这6条笔顺规则,是完全适用所有不同类型的现代汉字的,过多的笔顺规则没有必要。
例如,针对“问”字,应用“③先上后下”和“④先左后右”规则,全部6笔就都有理由,不需要用过去的“先外后内”这个“一般规则”来解释。“先外后内”的可操作性还不如前两条。
又如“固”字,应用“④先左后右”、“③先上后下”和“①先横后竖”规则,全部8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以往的“先外后内再封口”这一“一般规则”来解释。
下图是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10条笔顺补充规则”,从逻辑上来说,一条都没有必要,都可以逐一解构。
针对带点的“门”字,左边应用“③先上后下”,右边就剩“④先左后右”,全字3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点在正上及左上,先写点”这个“补充规则1”来解释。
针对带点的“发”字,应用“③先上后下”和“⑥先骨架后补差”规则,全字5笔就都有理由,不需要用“点在右上,后写点”这个“补充规则2”来解释。
针对带点的“瓦”字,应用“③先上后下”和“⑥先骨架后补差”规则,甚至无需“规则⑥”,全字4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点在里面,后写点”这个“补充规则3”来解释。
针对两面包围的“句”字,应用“③先上后下”和“④先左后右”规则,全字5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右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这个“补充规则4”来解释。
针对两面包围的“庆”字,只需应用“③先上后下”规则,全字6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左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这个“补充规则5”来解释。
针对两面包围的“近”字,应用“③先上后下”规则,这里的“之字底”是一个整体,全字7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这个“补充规则6”来解释。
针对三面包围的“凶”字,应用“②先撇后捺”和“③先上后下”规则,全字4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缺口朝上,先里后外”这个“补充规则7”来解释。
针对三面包围的“同”字,应用“④先左后右”和“③先上后下”规则,全字6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缺口朝下,先外后里”这个“补充规则8”来解释。
针对三面包围的“区”字,应用“③先上后下”和“②先撇后捺”规则,全字4笔都有理由,不需要用“缺口朝右,先上后里再左下”这个“补充规则9”来解释。
针对四面包围的“国”字,依次应用“④先左后右”,“③先上后下”,“⑥先骨架后补差”,最后又一次应用“③先上后下”,全字8笔就都有理由,不需要用“先外后里再封口”这个“补充规则10”来解释。
尽管上面的论述中附带罗列出了“10条笔顺补充规则”,但是,针对国字中的“点”,如此众多的“补充规则”并没有“给出其顺序以及恰当的理由”,还有诸如“办、刃、丸”等字,这些字中的“点”都没有适当的“名分”。由此可见,“补充规则”并没有完善笔顺规则,或者说不适用于所谓“一般规则”之外很多特殊字的笔顺。
当下归纳推敲出来的“⑥先骨架后补差”规则,是综合性的,与笔顺历史上的“①先横后竖,②先撇后捺,③先上后下,④先左后右,⑤先中间后两边”五大规则紧密相连,可以说弥补了汉字“过去很多字的少数笔画顺序无理由”的空缺。
总结上面解构以往12条多余规则的过程,可以归结为一点:从每个例字的第一笔起到最后一笔都要有“笔顺理由”,而且有上述①至⑥条“笔顺规则”就够了。
以后人们只要掌握了上述6条笔画顺序规则,另外再对前面第12篇中关于“竖心旁、万字类、肃字类”三类字的传统笔画顺序的情况有所了解,汉字学习者就能够熟悉汉字笔画的基本逻辑,理清对单个汉字笔画顺序的认识。
以上所说的都是关于单个汉字笔画顺序的探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字符集汉字的排序。
国家语委1999年公布了《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该规范对20902个汉字逐一规定了笔顺和字序的编号。
国务院2013年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时明确说明:“本表字形依据《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字序遵循《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的规定”。国务院国发〔2013〕23号文件的附件二《笔画检字表》,表中的8105汉字全部按笔画序排列。
笔画序排列需要依次考量汉字的笔画数、笔形、笔顺、主附笔形、折笔的折数、折笔的起笔笔形、笔画组合方式、笔画结构方式等8种相同情况下的下一步操作。显然,具体操作时需要详细对比,这里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