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也要看广告?百度透支的不只是用户信任
近日,多位网友反映,在使用百度地图导航时,画面中突然出现"东鹏特饮"的品牌Logo,醒目地"植入"在虚拟导航道路上,无法关闭,仿佛被强行"喂"了一口能量饮料。
此事件迅速引发广泛争议。不少用户质疑百度此举"毫无底线"、"罔顾用户安全"。
业内人士评论表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广告争议,它揭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某些互联网公司为了流量变现,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边界感和责任感。
而百度官方,至今未作正式回应。
导航场景不该是流量乐园
在当下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产品早已全面商业化,广告几乎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数字角落。从视频片头、信息流推荐,到App弹窗,其实用户对广告的忍耐阈值是越来越高的,平台靠广告变现也早已是行业(用户)默认的游戏规则。
但百度这次把广告"种"在导航路面上,性质完全不同。导航软件的核心是安全,是效率,是帮助用户"安全到达"。用户依赖它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准确高效、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当用户在开车时,注意力须高度集中,而路面上的虚拟广告极易干扰视线,诱发误判,后果可不是"多看一眼广告"这么简单,而是威胁生命的交通事故。百度地图此次将醒目的广告内容"种"在导航路面图像中,并强制展示、无法关闭,无疑打破了行业的基本安全红线。
这并非简单的广告尝试,而是一次拿用户生命安全冒险的商业赌博。广告本该"为用户所接受",而不是"强塞给用户"。百度这种“亡命”式的广告植入,说白了就是以用户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商业收益,这不仅无节操,更是对基本商业伦理的践踏。
技术强权掩盖下的用户被动
从用户反馈来看,此次广告是系统默认开启,用户既无法关闭,也无法规避。这背后的问题远不只是"体验差",而是百度利用其在地图导航市场的主导地位,单方面制定规则,将用户牢牢绑定在自己设定的变现轨道中。
这就是技术强权的典型表现:你用的是我的产品,就必须接受我的规则,而我的规则可以随意改,因为你没有选择。
别忘了,百度地图之所以能做到国内导航市场的头部位置,正是因为数以亿计用户在使用中贡献了大量的数据。但当一个行业领头羊开始将安全性让位于广告利益时,其背后所代表的,是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无视,是对基本用户信任的漠视。现在,它不仅吃着用户的数据,还反过来用广告"喂养"用户,这种对用户贡献的背叛,已经不只是冷酷,更是傲慢。这种"技术强权"的思维模式,正在让百度一点点消耗自己曾经建立起来的口碑与信赖。
企业的价值观藏不住
企业做广告无可厚非,但一个企业如何做广告,体现的是它的价值观和对用户的态度。
百度并不是第一次因广告问题陷入争议。从搜索结果的竞价排名,到内容平台的信息"伪装"推荐,再到如今地图导航中的强制性品牌露出,其广告模式屡屡被批评"唯利是图"、"缺乏底线"。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企业在商业化路径上的一种急功近利——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方式向广告主交差,而不考虑对用户的长期影响。
更讽刺的是,百度作为一家以"AI科技"自居的公司,其产品广告策略却越来越"粗暴"和"低级"。这不仅让广告主的品牌形象遭到用户反感,也让百度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企业价值观显得日益空洞。
科技公司最忌讳的,是在商业化过程中忘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初衷。当技术被用来压迫用户而非服务用户时,它便失去了正当性。
而让人更加寒心的是,面对如此大范围的用户吐槽,百度至今未作出任何回应。有时候,沉默比回应更伤人。
互联网企业更应科技向善
科技理应向善,产品理应以人为本。导航,本该是一个护航工具,而不是一个广告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科技公司,应当在盈利与用户利益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在技术层面"反客为主",将用户变成牺牲品。
我们并不是反对广告,而是反对那些不尊重用户、不顾风险、不设底线的广告行为。当一个企业连最基本的用户信任都可以牺牲,那它未来的商业前景也注定难以持久。
百度地图强行在导航路面植入东鹏特饮广告,不是一则广告创意,而是一次价值观的滑坡。它不仅暴露出企业对商业边界的漠视,更是对用户信任的公然践踏。一个失去了底线的企业,即便技术再强、流量再多,也终将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