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6岁男子相亲2000次,被女方当场嫌弃,一看条件,给网友干沉默了……
在婚恋市场上,学历、收入、家庭背景、外貌,似乎无一不成为衡量婚配价值的标准。但一个人的幸福,真的只取决于这些因素吗?今天的故事主角——ヨシオ,一个36岁开始相亲,四年时间内经历2000余次失败,最终却成功结婚并创办婚介公司的男人,用他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ヨシオ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是国立大学理工科硕士,这样的学历本应在相亲市场上占据一定优势。然而,他却赶上了日本的就业冰河期,毕业后并未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是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直到35岁,他终于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并搬回老家与父母同住。
36岁时,他决定开始相亲,正式进军婚恋市场,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记当头棒喝。
第一阶段:单打独斗,相亲频频失败
最初,ヨシオ选择参加婚恋派对,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找到合适的对象。但相亲市场是残酷的,他的低年收(3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6.5万元)成为了被拒绝的首要原因。一位位相亲对象都因收入、居住环境等问题对他望而却步。
第二阶段:婚介所的冷眼相待
意识到单独行动效率太低后,ヨシオ决定加入婚介公司,希望借助平台的资源提高成功率。然而,他在填写资料时,工作人员看到他的学历后笑容满面,但当视线落到年收入350万日元时,空气瞬间凝固了。
最终,工作人员委婉地拒绝了他,直言:“这样的年收,我们很难为你安排合适的相亲对象。”
被这家婚介公司拒绝后,ヨシオ在另一家婚介公司成功注册,并设定了每月30次相亲的目标,但现实是,每月真正能安排的次数仅有1-2次。对于低收入且与父母同住的独生子,在婚恋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
第三阶段:屡战屡败,接连受挫
随着相亲次数的增加,ヨシオ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年收问题拖累,还有一些无可奈何的现实问题。
1. 被误认为“妈宝男”
有一次,他和相亲对象相谈甚欢,还交换了LINE(聊天软件)。在一次聊天中,他随手发了一张和母亲一起吃饭的背影照片,对方问:“你和妈妈一起吃饭吗?”
结果,对方在发完这条消息后,立刻拉黑删除,完全不再联系。更讽刺的是,他后来又在另一场相亲会上遇到了这位女士,但对方装作不认识他,避而不谈。
2. “经济型代步车”被嫌弃
由于收入有限,ヨシオ选择了一辆日本国产经济型小轿车,而这在相亲市场上似乎成了一个巨大的减分项:一次集体相亲会上,当其他男士自豪地介绍自己的进口车时,他的小车在对比之下完全被忽略;一次公园赏樱约会,当他开车去接对方时,女方看着车说道:“这是什么牌子的?还真认不出来呢。”之后便加快步伐,显然有意疏远他。
最终,这次约会后,对方直接拒绝了他。
3. 低年收、父母同住成劣势
即使有一些相亲对象愿意继续接触,但当她们得知ヨシオ仍与父母同住后,都会迅速撤退。有一次,一位女性在得知这一事实后,约会前一天突然取消见面,并发消息:
“我们还是不要见面了,我的脑子现在很乱。”
四年时间,2000余次失败,ヨシオ一度陷入绝望和自我怀疑。就在他打算注销最后一个婚恋APP时,命运却悄然降临。
通过这个APP,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人顺利交往1年3个月后结婚,如今已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更让他惊讶的是,岳父竟然是他学生时代给予过他帮助的长辈,这让这段婚姻更加充满缘分的巧合。
更有趣的是,ヨシオ后来创办了一家婚介公司,用自己的经验帮助那些同样在婚恋市场苦苦挣扎的人。他深知:“相亲的失败经历让我成长,帮助我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对于ヨシオ的经历,网友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支持“面包优先”派:
“男人挑女人外貌,女人挑男人年收,这很公平。”“现实婚姻需要考虑经济基础,结婚后女性可能因为生育育儿影响收入,男性承担家庭经济支柱是必然。”“收入越高,结婚的成功率就越高,先提高收入才是王道。”
支持“价值观相近”派:
“金钱固然重要,但价值观和消费观念更加关键。”“我年收400万日元,仍然成功结婚,买了房,育有孩子,虽然不能随意花钱,但日子过得幸福。”“婚姻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条件。”
收入和条件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婚姻幸福的唯一标准。在一次次相亲失败的过程中,成长、总结经验,才是成功的关键。婚姻需要现实支撑,但更需要与自己价值观契合的人相伴。所以,婚姻究竟是要“面包”还是“爱情”?或许,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适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