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系统的运营特性决定了其对乘客付费依赖度极低
【本文来自《老人刷老年卡被要求站着?涉事公交司机被停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人形猫爷爷
谈谈我的看法:
1、目前老人过度占用公交资源的现象属实;
2、对于这一现象,广大乘客和部分驾驶员是有意见的,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
3、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应该改革老年卡乘车的做法,已经有城市非常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4、上海的做法是,给60或65岁(具体年龄我忘了)的老人直接发放乘车补贴,每人每月160元;这样,低龄活动能力较强的老人,正常乘车足够(上海公交绝大多数单一票价2元,120分钟内换乘时票价1元),但因为是自己付钱所以不会故意滥乘公交车,只会合理地规划线路,根据实际需要乘车;而活动能力较弱的高龄老人,虽然较少乘车,也获得了实惠,可以用这笔钱补贴家用。
上海的做法好处在于:
(1)把老人乘车的财政负担确定化,避免了无底洞和资源浪费;
(2)并未损害老人的权益,相反更合理地分配了这一敬老资源的使用。
希望各地能学习上海先进经验,尽快消除财政黑洞,让敬老优惠政策更合理、更高效。
公交系统的运营特性决定了其对乘客付费依赖度极低 —— 即便 90% 的乘客是免票老人,车辆仍会按既定班次准时发车。这种 “多载一人是跑,空驶也是跑” 的规模效应,使得边际载客成本趋近于零。但公交系统设立的核心逻辑常被误读:其首要目标既非公交公司盈利(尽管市场化运营需控制成本),也不仅是 “方便市民出行”(这更多是衍生价值),而是从城市治理层面优化道路资源配置。通过高密度、规模化的公共运输,将个体出行需求从私家车/老人樂/電動车转移到公交系统中,本质上是用固定的道路空间承载数倍于私人交通的客流量,从而实现 “以最小道路占用满足最大出行需求” 的城市交通最优解。这种功能定位,让公交成为缓解拥堵、降低碳排放的核心基础设施,其社会效益远高于直接经济收益。换言之,公交的 “公益性” 与 “工具性” 决定了它必须超越简单的商业盈亏逻辑 —— 当一辆公交车满载乘客行驶时,它节省的是整个城市的道路资源消耗,这种隐性价值,正是公交系统存在的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