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舰现在入轨都没做到,而后面的技术挑战更是一个比一个大
【本文由“guan_16670084961310”推荐,来自《白玉京:10米级不锈钢贮箱,是中国对星舰式体系的正面回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者对航天领域了解太少。不够专业。首先中国重型运载火箭是一级复用的三级构型(也包括两级型号)和两级全复用的两个大系列。中国两级全复用参考星舰还有一点道理。不过希望作者能真正了解中国重型运载火箭和星舰的差异,如果作者能知道其中差异和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就知道为什么星舰设计是有很大缺陷的。
实际上美国NASA更希望星舰的方案更类似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设计。中国重型运载火箭10米级储箱有2219铝合金,也有考虑到不锈钢设计的。具体是不是不锈钢设计作为最终方案,现在还没定案。不锈钢储箱优缺点都有,研制难度是要低于同级别铝合金储箱的,材料特性就决定了。能做这个规格的铝合金储箱的国家,绝对能用更小代价做出同级别不锈钢储箱。而能做这个级别的不锈钢储箱,但是未必能做出同级别的铝合金储箱,因为二者使用工艺不一样。
不锈钢说白了就是一般的焊接工艺,所以最初的星舰在露天找一堆西班牙语的老墨(南美合法非法移民)就能攒。而铝合金其实不能焊接,或者说要焊接要用特殊的焊接工艺保证拼接质量和强度(材料特性使然)。就因为这些,导致星舰v1实际是失败的,因为不锈钢造成的箭体严重超重,无法达标初始规划运力,5000t的火箭的低轨运力,理论推算也就比不到千吨的长征5强3-4吨(大约28对24吨)。所以空叉才又搞出v2/v3版本。
另外火箭储箱不是越长越好。中国重型运载用的储箱,特别是2级以上,就没考虑星舰那么长,因为没必要。作者不知道星舰系列火箭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其实就在于他号称运力最大。但是实际他的载荷舱长度是很短的。别说和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可以做到30米甚至更长的载荷高度去比较,就是和SLS系列比较,都是很小的。
星舰v1版的载荷舱理论容积是900+立方米,而SLS2的载荷舱理论容积是最大1800立方米,而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载荷舱理论容积,估算最大可以达到2400立方米,甚至更大。而星舰v2版本载荷舱容积更小,只有星舰v3版本载荷舱容积才增加到1200-1400立方米。不知道作者是否考虑过,为什么SLS2一个130t最大LEO运力,中国重型运载一个最大140-150t的LEO运力,要配置这么大的载荷舱呢?
不知道作者是否了解到美国上世纪70年代发射的天空实验室(载荷入轨规模不到90t),去看看那个载荷的尺寸星舰装得下吗?星舰能装100t的这种载荷,能有从箭体中释放到空间中吗?
作者知道,目前星舰规划的所有舱门,都无法投放单体超过10t的卫星吗?作者不知道,星舰运力虽大,但是按目前的规划到2030年,在低轨连DFH5这类体积(5-8t级重型通讯卫星)的载荷都释放不了。
至于巡天望远镜这类(哈勃望远镜),更发射不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重型运载会有发展三级型号的原因(一级复用),而没有盲目上全复用,全复用要到2035甚至更晚才飞的原因。实际上作者要是去知名的NSF论坛看看,就知道,除了空叉的粉丝团体之外,大部分专业背景的人都清楚并多次倡导,星舰必须发展消耗性上面级的规格,而不是全复用的型号。
因为全复用或者货仓构型的航天飞机,在几十年前就让业内认知到,复用货仓的空间使用的低效,航天飞机发射起飞质量接近重型运载(比土星5火箭小一点),送了90吨的载荷入轨,实际最大载荷只有20吨能投放在空间(航天飞机自重70吨)。
然后大部分发射载荷质量还到不了20t。希望作者能认真了解和专研一下CZ9和星舰外观上那么多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体现的国家需求和技术到底差在哪里。如果你真读懂了CZ9火箭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些设计背后代表的技术能力。你会发现真相是,星舰并不那么优秀,作为一个私人航天企业的成果,他确实不错。
但是要作为国家意志力的体现,人类进军深空的旗帜。星舰还到不了那个位置。最后再说一句,美国NASA里面即便是亲马斯克的中层管理官员(猎鹰9初期拿到NASA订单的金主爸爸),去年年中都私下表示,靠马斯克的星舰要完成登月,按现有进度,恐怕都要2030甚至2033年以后了。
星舰现在入轨都没做到,而后面的技术挑战更是一个比一个大。星舰入轨是应该是整个星舰版本HLS流程中最容易的那个环节了。马斯克/空叉/星舰都应该走下神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