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23万公里命中10环,神舟十九号精准着陆,预报和实际落点仅距186米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成功返回,现在已经抵达北京航天员中心进行休整。这次返回,虽然是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但是复盘了一下落点精度,真的令人感慨。

神舟十九号从空间站撤离之后,采用绕飞5圈飞行模式,累计飞行23万公里后,精准着陆,第一次预测落点和实际落点仅仅相差15.61千米。
神舟十九号返回全过程有四次落点预报,每一次都需要地面系统做好准备,相关预报都由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发出。

30日凌晨4点从空间站解锁撤离,此时大约位于高度380公里的太空,2次调姿后,就进入了无动力的惯性滑行阶段,此时发出第一次落点预报:东经101°02′41″,北纬41°12′18″。
然后等到推返组合体高度下降到145公里,开始建立返回姿态,进行“推返分离”,此时发布第二次落点预报:东经101°02′42″,北纬41°12′19″。
等到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穿越黑障区,并在距离地面10公里时候,展开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时,第三次落点预报发出:东经101°03′17″,北纬41°12′27″。

紧接着返回舱进入了较为缓慢的下降阶段,光学追踪、雷达追踪中能清晰地看到返回舱和降落伞。此时发布了第四次落点预报:东经101°04′07″,北纬41°12′48″。
最终,返回舱落点在东经101°04′15″ ,北纬41°12′48″ 。与第一次预报相比,两者相差的距离约为15.61千米,而与最后一次预报相比相差约186米。

所以我们在直播中,看到神舟十九号返回舱进行切伞的时候,雄鹰指挥机几乎是同时抵达着陆点上空的,航天员们几乎等了几秒钟,搜救人员就抵达了返回舱附近,进行流程操作。

以前在西区着陆时,飞船瞄准的是36*36千米的区域,基本都是“命中十环”,这次在更为广阔的东区着陆,现场还有4-5级风,可以说预报精度已经很高了。
这次返回有两大特点:一是轨道计算精确度、轨道控制能力、黑障区跟踪测量技术等都有更大突破;二是首次在东区着陆,各系统配合严密,体现出了平时演练出了各种预案。

从现场画面看,着陆点附近也很平坦,距离公路还很近,气象条件也非船好,返回舱距离地面1米反推时与切伞几乎是同一时间。

可以说,堪称完美。要说有点遗憾的事情也有,比如说酒泉发射中心的便携站直播像素就很低,拉近镜头时会有模糊感,而央视直播信号清晰度就特别的高。

另外,神舟十九号着陆后,在直播画面里听到了三次请航天员报告,但是没有立即听到,而是看到了现场拉线进行了通话,说实话捏了一把汗。

心里总是不安,还好现场的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然后就听到三名航天员上报了状态,终于松了一口气。
我们知道,神舟飞船内有测控通信分系统的图像、话音、着陆搜寻三个特殊领域的相关设备,在进入黑障区时还报告了状态,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需要现场拉线进行有线通话。

当然,瑕不掩瑜,我们每一次都是以首发的状态面对任务,整体而言,已经非常完美了,让我们继续改进,期待下一次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