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跑得越快,摔得越狠?
4月22日,江苏银行财报出炉,次日股价微跌0.8%,24日复涨。
这种走势反映了市场的态度——年报存在瑕疵,但瑕不掩瑜。
不可否认,站在任何角度,江苏银行都是城商行中最顶尖的选手,2024年全年营收808.15亿元,归母净利润318.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8%和10.76%;资产总额为3.95万亿,与北京银行的差距缩窄至不到1000亿元。
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江苏银行还保持着优秀的资产质量——不良率仅有0.89%,是上市以来最低水平。
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站在任何角度,江苏银行都是不折不扣的黑马,而人们对黑马,总是宽容的。
但没有谁能独立于周期之外。高增速的不一定是黑马,也可能是蒙眼奔驰的莽夫;低不良也不一定十足稳健,也可能是人为“制造”的结果。
狂飙之中并非毫无隐患。对江苏银行而言,当下跑得越快,未来也许摔得越狠。
作为一家省级城商行,江苏银行表现亮眼并不奇怪。
相较其他市级城商行而言,江苏银行在全省绝大多数城市拥有30个以上的网点,广阔的覆盖率,意味着它能获取更丰富的业务机会。
你从江苏银行的贷款结构能看出这一点。传统意义上,城商行往往以地方财政局为大股东,资产业务大多以服务本地基建项目为主。
杭州银行就是其中典型,从2024年数据来看,与基建相关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贷款合计占比在40%以上。
相比之下,基建类贷款在江苏银行的占比只有25.37%。而受益于江苏活跃的民营经济,江苏银行制造业贷款比重为14.4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更是高达3.24%,远超同区域城商行一般水平。
更丰富的对公贷款结构,为江苏银行提供了好的盈利能力。2021年和2022年,江苏银行净息差一度位列长三角城商行之首。
但到了2024年,尽管江苏银行1.86%的净息差比行业1.52%的平均水高出不少,但不管是与此前的自己,还是与区域内其他城商行相比,退步都算明显。
原因也与江苏银行的信贷结构有关。
江苏银行信贷结构具有显著的大行特征。2024年,江苏银行发放各类贷款20952亿元,其中对公贷款13179亿元,占比62.9%。
以对公业务为根基,在此基础上逐渐补充零售和中间业务,是传统大行最熟悉的发展思路。对公业务具备更强赚钱能力和综合开发前景,适合作为基本盘,但由于其对风险资本消耗明显,重资产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故而势必要向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平衡。
剧本已经写好,如果江苏银行能走通,那么发展势头将一直延续。
但在过去5年里,江苏银行零售贷款占比非但没有上涨,反而一路下滑。
按照年复合增长率测算,按揭、消费贷均下滑明显,经营贷尽管有所增长,但一定程度上与低基数效应有关。小微同样下滑明显。
相比之下,基建类贷款在过去5年的增速算得上是一骑绝尘。
这反映出江苏银行正主动调整贷款结构,这或许是为了强化自身韧性,应对银行周期风险。然而基建类项目虽然稳健,但往往利息更低,这类项目占比增长,无疑对银行造成了净息差压力。
更不乐观的是,江苏银行净息差存在持续下行的可能性。
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息资产的赚钱能力正在下降。
银行最能赚钱的生息资产,通常是发放贷款和垫款。但由于银行业正在陷入存量竞争,单纯依靠贷款难以实现规模增长。
因而大多数银行采取的方式,是加码金融投资。江苏银行也是如此,甚至由于上一任董事长夏平曾任南京银行行长,后者是业内公认的“债券之王”,注重金融投资的风格或多或少被注入了江苏银行。
从过去五年来看,江苏银行金融投资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到了2024年,金融投资占比出现显著增长。
但金融投资本身与银行经营能力关联不大,反而由于大量资产投向金融投资,会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
另一方面,江苏银行资产质量存在隐忧。
乍一看,江苏银行的不良率属于商业银行里最优秀的那一档。2024年不良率为0.89%,拨备覆盖率虽然略有下滑,但也保持在350%以上水平,是监管最低要求的2倍以上。
但问题是,江苏银行的正常贷款迁徙率为2.36%,比2023年的2.13%进一步提高。关注类贷款余额293.6亿,关注率1.4%,同比分别增加51.97亿和0.04%。
这意味着不良生成的压力正在累积。
更关键的问题是,江苏银行“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可能被人为掩盖了。
2023年上半年,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从0.96%大幅上升至1.51%,同时不良核销转出率也从91.18%飙升到151.30%。
到了2024年,江苏银行核销及转出不良248.76亿,同比2023年的163.35亿又大幅增加52%。
以上数据结合来看,江苏银行内部不良贷款生成速度实际上在加快,是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地把这部分不良“清理”掉。
江苏银行在不良贷款“拍卖”的急切上看出这一点。今年3月,江苏银行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4批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合计超70亿元,但起拍价仅为3.47亿元,相当于“打了0.5折”。
综合上述,江苏银行实际上正在收缩阵地。尽管350%的拨备率能确保其后续利润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其实际正处于关键转型期。
而一个看似颇为矛盾的问题,是江苏银行明明在压降小微和个贷业务,基建本身较为稳健,为何不良贷款生成速度却明显加快了?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江苏银行看似稳健的资产中其实藏了不少“雷”,而究其根本,在于江苏银行在展业上过于激进。
不能否认的是,江苏银行向来具有创新基因,不少业务江苏银行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比如2017年11月,江苏银行宣布完成了首单票据区块链跨行贴现业务;
比如2019年9月,江苏银行发起了(前)银监会新政后的收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
比如2024年12月,江苏银行为徐钢发放了全省首笔转型贷款;
......
但创新步子迈得太大,走不稳不说,甚至可能从先驱变成“先烈”。
举个例子,江苏银行地产贷款不良率为2.20%,低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水平,但在所有行业分类中是最高的。
一定程度上这能反映出江苏银行在地产时代的激进,但表内的激进,还只是冰山一角,表外的非标业务才称得上“精彩纷呈”。
时间回到2015年8月,地产正在享受黄金年代的尾声,北京首开也正筹备新的融资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首开与建信资本签订委托贷款合同,后者设立专项资管计划,并委托江苏银行向首开发放30亿贷款,第一年、第二年利率为7.5%,第三年开始协议上浮。
这个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委贷合同并未设立固定期限,因而这笔贷款本质上更像一笔永续债,对参与的三方而言:
永续委贷在境内会计处理上被列为“其他权益工具”,不计入负债范畴,首开的资产负债率因此无需承担过大压力;
对江苏银行而言,在贷款存续期间内获得了中间业务收益;
而对建信资本而言,从专项资管计划中获得了管理费和佣金。算得上是多赢。
但这笔业务本身是一个与监管“博弈”的经典案例。其关键在于,江苏银行在这个计划中扮演的角色。
一般委贷业务里,作为受托方的银行不提供贷款资金,仅作“中间商”,理论上风险较低。
但有分析评论认为,专项资管计划募集的资金,在穿透多层嵌套后往往来自银行自有或理财基金,本质上是变相“银行贷款”。
因此,永续委托贷款存在“影子银行”的嫌疑,具有一定金融风险。
更严重的后果,是银行作为资金的实际提供方,本质上并未出表。当地产资金链断裂,无法还款时,银行仍将收到猛烈冲击。
如果说在监管尚不完善的2015年,这笔业务还算得上是在灰色地带游走。那么江苏银行近年的各类创新,则多少存在“无视”风控的嫌疑。
最为典型的是江苏银行极其重视的数字化转型。
江苏银行网金部原一把手蒋建明在一次采访中曾如此表示:
“江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做得比较早。夏董事长之前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2013年到江苏银行之后就‘逼着’我们要把中小企业业务数字化......到了2015年,个人经营贷在线上跑通了。”
2020年4月,时任董事长夏平在江苏银行2019年年报中再次提出“努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彼时江苏银行金融科技投入6.89亿元,占归母净利润比重为4.71%。
不可否认的是,长期投入为江苏银行换来了显著增长。2023年,江苏银行个人消费贷余额突破2800亿元,占零售贷款比重超45%。
但与此同时,“乌龙”事件也在不断增加。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揭开了冰山一角:577件投诉中,42%涉及“被贷款”、“莫名授信”等系统漏洞。2024年3月,一位用户投诉称“从未申请贷款却被录入征信”,经调查竟是银行与合作平台的数据接口遭受恶意攻击所致。
技术为业务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但同时也放大了风险,其关键在于数据安全、模型校验等底层能力,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很明显,不管是金融科技,还是10年前的委贷业务,在安全和监管上都存在不成熟之处。
急于上马,高情商的说法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低情商的说法就是需要持续地、花式地、甚至不惜挑战监管地扩张。
你能从诸多罚单看到这一点:
2019年12月,江苏银行宿迁分行因虚增存贷款规模,被罚款85万元;
2020年12月,江苏银行徐州分行存在信贷资金或票据贴现资金用作保证金虚增存款等其他两项违规,被罚款130万元;
2024年12月,江苏银行扬州分行又因徐州分行同样的违法行为,被罚款75万元。
“虚空”扩张,屡罚不改,江苏银行为何如此?
可能的推出,是江苏银行分支机构存在较大的存贷款业绩考核压力,完不成考核指标的后果是如此难以承受,以至于分支机构不惜铤而走险。
问题是,江苏银行的压力从何而来?
即便在长三角,江苏银行的省级城商行地位,完善丰富的贷款结构,都足以让其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尤其是当大多数城商行都以服务地方基建为主,在基建大时代过去之后,江苏银行的发展后劲可谓一骑绝尘。
除非,势均力敌的对手已经出现在了江苏银行面前。
基建贷款占比只有21.26%,营收增长8.19%,归母净利增长6.23%,不良贷款率仅有0.76%,个贷占比37.79%但增长后劲十足——宁波银行2024年交出的财报,对比江苏银行并不逊色。
二者在诸多层面都算是势均力敌——都在基建项目上有优势,净息差也相差无几。
但宁波银行有张江苏银行要不起的底牌——
牌照。
江苏银行牌照包括金租、理财、消费,这三块宁波银行也有,但宁波银行多了一块公募基金。
永赢基金,宁波银行旗下的资管王牌,2024年增收又增利,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3.63亿元、2.55亿元,同比增长33.89%、46.55%,资管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元。
不要小看基金业务的出彩。短期来看,基金子公司的发展为宁波银行带来了蓬勃的中间业务。过去数年里,宁波银行手续费与佣金一直高于江苏银行,在营收中的占比也更高。
而从长期来看,全金融拍照意味着能对客户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综合开发,让其更具粘性的同时,也强化银行自身在周期轮动中的韧性。平安银行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换言之,全金融牌照意味着更足的后劲。尽管宁波银行和江苏银行在业务上暂无太多交集,但宁波银行在城商行排名上的强势突进,势必会给江苏银行带来不小压力。
而相较于漫长地、艰难地获取基金牌照,对江苏银行而言,尽可能地扩张规模,显然是更快速熨平焦虑的方法。
只是狂奔时的隐忧与阵痛,又是否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拖累江苏银行前进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