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与事实:防止“孩童失联案”问题的关键是加强青少年校外生活的组织
近期,浙江失联的女孩章子欣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公安同志对她进行了最大努力的搜救,但是很不幸她还是被确认遇难了。我们认为,此事证明了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对留守儿童的关照等。
但是,我们认为此事对于我们的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学校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的社会生态位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缺位的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为避免在未来出现更多的类似的事件,有必要调整这方面的教育政策,我们应积极依托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关心青少年的校外生活;这除了能确保青少年校外生活具有意义不虚度光阴外,还能够对青少年的能力提升发挥积极的影响外,同时最重要的是在青少年的思想的塑造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全国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对学生的校外生活的管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这在相当程度上是是因为的教育部的“目的导向”政策所导致的,即过于强调“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的重要性导致各级学校的老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提高而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发展,“唯分数论”,对思想先进的学生进行打击,认为是“不务正业”,而与此同时,却经常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示以宽容,从而以“唯分数论”将学生的追求也紧紧捆绑。大部分的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不闻不问,就好像把枕头塞得高高的放心大胆的睡大觉,学生思想成长上就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无政府主义表现。
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要求的,更是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违背,我们应该与其坚决斗争。
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无政府状态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必须坚决地克服许多地方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
但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进入我国的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却在我国的青少年的大面积的意识形态真空的情况下去抢占了应属于共产主义的空间。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在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上总有一部分人利用青少年的某些特点,用不良书籍、网络文章、充斥着不良思想的歌曲和不良的故事去引诱和腐蚀我们的青少年。
这也就是和平演变,就是资产阶级对我们的青年的争夺,就是阶级斗争。不要觉得天下太平了,国内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足为虑,在如今的高房价、高医疗费、高教育费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和新生资产阶级对劳动群众的日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阶级斗争就一定存在并将会一支持续到社会分工被消灭和国家消亡的那一天。
正如中国社科院原院长王伟光同志所说:“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历史时代,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前途、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大力量生死博弈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仍然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内的阶级斗争也是不可能熄灭的。”[1]
可是有些单位和有些同志,却至今对于青少年校外生活这个阵地上的尖锐的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某些像“校外时间学生都在补课没工夫受社会影响”等类似的似是而非的认识也还在他们的头脑里占据着主要作用。
还有一种认识是“推卸责任踢皮球”。比如说,如果学生的校外时间大部分花在电子游戏上或是看网络小说上被发现和曝光,学校就说这是文化部门和出版部门等其他单位的事,但是当学校推卸责任时这些部门也不是哑巴,他们就会反过来说这是学校的教育责任没有到位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总算应该责无旁贷了吧?不,他们照样能找到理由,比如“校内的事都还忙不过来,那里还顾得上校外?”。
纵观全国,普遍情况就是很多同志都忘了阶级斗争是不分行业的,甚至教育和科学部门还是阶级矛盾严峻的重灾区。正如我曾经在我自己的小册子《北大清华意识形态观察》中所写到的那样。
现实的情况是,面对着资产阶级向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的激烈斗争,我们的大部分的教师同志和学校领导对此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竭力寻找思想工作与我无关的“理由”或者就思想工作简单化,将其简化为只要学生不在校抽烟、早恋等违纪那就是证明学生思想上没有出现问题。
我们认为,这是向资产阶级的和平演变交枪投降、让出阵地,还充当带路党的行为,其实质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极为恶劣的背叛。
在小学、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是长身体,也是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需要学习,还需要劳动,还需要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参加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于他们来说,事实上课外阅读的书记和接触的事物比起课堂教育来,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深刻得多,对自身的性格和人生目标的形成也影响很大。
因此,看什么书,唱什么歌,听什么故事是对青少年今后的一生中走什么路有很重大的影响的,这也是关系到是否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大事,怎么能被刻意忽视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心青少年的校外生活,辅导青少年阅读健康的课外读物,在青少年中组织有社会主义文化性质的文娱活动,是新时期的教育工作和文艺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认为,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以后不要说“与我无关“,客观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怎么你自己怎么想,怎么说,事实就是“与你有关”。如果继续说“与我无关”,就是坐视资产阶级夺取我们的青少年的想法成为现实,就是坐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失去一代人的政治悲剧的再次发生。现实社会是主观意识的映射,如果继续坚持错误的思想,那么历史悲剧就不可避免。
第二种具有代表性的认识叫“没有办法”。这是我们的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同志政治理论水平偏低的一种表现,当然这也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这还和教育部对教师行业的激励和考核的侧重和某些历史原因的影响有着紧密关系。
事情走到极端,总是要走向他的反面。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部分年轻教师在学校中毫不讲原则,不对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蚀做丝毫抵抗,甚至自己就已经被这种文化和思想攻陷了,主观上有意或无意的帮助资产阶级争夺我们的青少年;还有一部分教师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什么书或资料都以影响学习的理由定期检查,通通没收或管制,然后就以为就万事大吉了,又“唯分数”去了,但是事实是青少年还是会从其他渠道接触到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什么都不管,什么都管,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喜欢走极端就是主观意识上的形而上学。
我们认为,此事应当辩证的看待。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书籍、资料和歌曲等的本质当然是有驳于共产主义的标准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条件下,在有组织的进行批判学习的情况下,这些东西也能起到反面教员的作用,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否和判断是否符合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力。当然,不是所有材料都可以用来批判学习的,那些极其反动书刊、文章和色情资料和文章必须坚决铲除,绝不能让他们出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把文化看做是多方面的现象,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个各个领域。在人民群众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关系的领域内有互相起作用的物质、政治和精神文化,它们对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对人们的精神和道德世界,以及各阶级、社会集团、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影响。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学校的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中有两种互相联系的过程辩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错。
一方面,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纵向发展,即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各时期、各民族的文化接受和改造这个时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以及泥沙俱下的资产阶级文化。
另一方面是横向发展,即青少年得到了其他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积极帮助,使青少年在他们自身的精神文化发展领域不断输入其他年龄段的人的成果,也通过书籍等方式吸收了其他时代的热的优秀文化成果。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如我国的社会大气候所中所具有的矛盾因素一样,在目前的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中也是含有以下的辩证矛盾的:旧时代文化传统(如目前火热的民国时代)、以往时代的文化同它转变为新本质过程中的“消除“之间的矛盾;民族因素和国际因素之间的辩证法;党的、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因素同美学的、职业的因素之间的辩证法;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因素同普及因素之间的辩证法。
当然,或许有同志要说这是固步自封和闭关锁国,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不排除各时期的艺术所创造的真正珍贵和美好的成分,也不排除各国和各民族的艺术珍宝。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是本质上具有崭新内容和方向的艺术。其核心是劳动题材、建设者和新世界的捍卫者的形象。从渊源和本质上来说,这是民主的、人道主义的艺术。它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生气勃勃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1) 越来越成熟的社会主义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生活方式更加完善;
(2) 广大的人民群众掌握社会主义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切成就,并成为这种文化的积极创造着;
(3) 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在文化产品的创作中,批判继承旧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合理传统并同解决新问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结合起来。
当然,我国还没有完全符合上述全部特点。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需要注意通向共产主义的一般人类文化的道路不能通过互相对立的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结合而实现,即不能通过互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结合而实现,也不可能让不可调和的阶级意识形态和平共处,更不可能压制阶级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应该是通过解决内部非对抗性的矛盾而实现。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并不否认人民内部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不否认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敌我矛盾的外部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原则的胜利不能保证我们永远不会倒退到反面,倒退到敌人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因此,具体到青少年的的校外生活的如何领导和如何组织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在新时期,应当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组织批判学习的基础上,依托共青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加强对红色读物的集体学习的组织力度,以将那些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书籍、资料和文化产品等从学生的时间表中挤出去,让学生无法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自行阅读。
另外,经常说“没有办法”的同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只把青少年看做“管”的对象,看不到一部分青年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诚信仰,看不到一分部青年是党的领导下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的一支极其活跃的革命战斗部队。在许多方面,这部分青少年不比成年人差,他们政治敏感,接受新事物快,有革命者的意志和决心,敢于向一切腐朽的思想进行斗争和批判[2]。在网络技术普及后,信息化的条件下的事实表明,他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战线上,常常在第一线战斗。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这部分青少年进入大学后,经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的过程,这部分青少年的政治觉悟就能迅速提高,也就是说,他们是能够在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成绩的,是能够在同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进行坚决的战斗的。
当然,还有一种认识是“不好管”,觉得新时代的青年有个性,敢替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这种认识的教师很多的还是喜欢那些“老实”和“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老练”的“好学生”。
“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老练”的“好学生”及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行为不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青少年就应该锋芒毕露、生机勃勃,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具有像以上三种认识的教师和领导同志不能以“特事特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原因和道理回避问题。必须正视并解决问题。正如毛泽东主席指出的那样,“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我们的最大的道理,管着其他所有的道理、
我们认为,在学校中应当主要以三个方面来要求青少年,即讲政治的革命性,学本领的科学性和强纪律的组织性。应当将青少年培养成朝气勃勃的、能像一切阶级敌人及其附庸和衍生事物作斗争的先进战士,同时还具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不断学习”的自我意识,最重要的还要自觉的坚决遵守政治纪律,无时无刻不想着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之所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
对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1]《红旗文稿》,2014年第18期
[2]通常这种行为会被教师认为是不务正业。
[3]《习近平论青年工作(2019年)》,学习强国,2019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