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酸A=天然雷帕霉素?安全延寿26%,跨物种有效,抗衰新“灵丹”来了!
传说,在那遥远的昆仑雪山之巅,居住着掌管长生不老药的女神西王母。昆仑山,遍地珍稀草药,而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那灵芝。西王母常用灵芝来制作长生不老药,赠予那些有幸得到她青睐的人。
时光流转,褪去神秘的面纱,人们发现,神话故事原来没有骗人。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唐玉涵团队对805种具有抗衰潜力的天然产物展开了大规模筛选,从中觅得了一种延寿效果堪比雷帕霉素,可放心使用的抗衰物质——灵芝酸A。巧了不是,正来自灵芝[1]。
“通吃”整个动物界?抗衰实力超强!
天然植物中,蕴藏着极为丰富令人眼花缭乱的化合物,但对于灵芝,可以抓住两种核心成分——灵芝多糖和灵芝三萜。今天的灵芝酸A(简称GAA),就属于灵芝三萜,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
图注:灵芝酸A的化学结构式
古人云:“灵芝,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小小的灵芝酸A,究竟能否为延寿仙草灵芝代言呢?不急,咱们接着往下看。
No.1
细胞齐呼:牛啊牛
为了检验本次筛到的灵芝酸A的抗衰潜力,研究者们首先在细胞身上小试了牛刀。
研究者们为灵芝酸A精心找来了十种细胞衰老模型,这些模型来自小鼠、大鼠或人类,具备衰老细胞的典型特点,例如细胞衰老标志物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水平增加、细胞损伤或死亡指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增加,以及细胞核面积增大等。
在灵芝酸A的干预下,上述衰老细胞模型中SA-β-Gal阳性细胞减少了5-65%,LDH释放减少了9-34%,细胞核面积缩小了5-23%,细胞衰老特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广谱的抗细胞衰老潜力,令研究者对接下来的考察充满了期待。
图注:灵芝酸A在预防细胞衰老方面的作用具有普遍性
No.2
线虫延寿26%,可与雷帕霉素争一争
细胞之后,在低等动物秀丽隐杆线虫这里,灵芝酸A亦传来喜迅。
雷帕霉素能延长线虫的中位寿命(12%)和最大寿命(25%),灵芝酸A也不落后,在10、100和1000μM时,将线虫平均寿命分别增加了5%、6%和8%,最大寿命分别增加了8%、9%和26%。
图注:灵芝酸A能在正常和应激刺激下延长线虫寿命,还能改善健康寿命
此外,它还增加了老年线虫抵抗逆境的能力。对线虫来说,不管是30°C高温还是氧化应激源(1.5%的H2O2),都能要了命。但在这两种环境下,灵芝酸A处理的老年线虫却获得了12%和15%的额外最大寿命加成。同时细胞衰老指标和运动能力也比对照组表现得要更好!
No.3
流水的鼠子,铁打的实力
细胞过关!线虫过关!鼠老弟即将申请出战!
先来个“一键衰老”小鼠,试试!
接下来,研究者们用辐射诱导的早衰小鼠(直接诱导细胞快速衰老)初步评估了灵芝酸A在老鼠身上的抗衰潜力。
实验开始前的5天,研究者们先预防性地给小鼠服用了灵芝酸A,然后通过辐射诱导让它们迅速进入了衰老状态。随后每隔3天给它们喂一次灵芝酸A或达沙替尼加槲皮素(抗衰经典DQ组合),持续了1个月。
同体外细胞抗衰效果一致,灵芝酸A减少了辐射小鼠多个组织或器官中衰老标志物SA-β-Gal的积累、细胞损伤信号γH2AX和p16INK4a的表达,以及炎症信号IL-6的水平,同时减轻了多个器官的病理症状。
图注:灵芝酸A能改善小鼠多种组织器官中的细胞衰老(Con:对照组;IR:辐射组;IR+DQ:DQ对辐射小鼠的干预;IR+GAA:GAA对辐射小鼠的干预)
令人惊讶的是,高频的DQ给药可能会导致肾脏功能障碍等不良影响,但灵芝酸A干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毒性效应。
图注:DQ治疗使一些辐射小鼠出现肾脏功能障碍(肌酐升高)及肝脏损伤(ALT和AST升高),灵芝酸A没有这种情况
自然衰老小鼠,应对有方
那么,面对更接近生理条件的自然衰老,灵芝酸A效果又如何呢?
研究者们给16个月大(正向老年过渡)的小鼠喂食了半年加了灵芝酸A的饮食,发现这些小鼠的存活率变高了,在它们长到24个月大时,预期寿命延长了约13天,相当于人类在69岁时获得了超过1年的额外寿命。
图注:灵芝酸A对自然衰老小鼠寿命的影响
不止活得更久,吃了含灵芝酸A的饮食后,老年小鼠的生活质量也更高了:虚弱发生率降低了、运动能力提高了、焦虑和抑郁情绪也少了、代谢也在灵芝酸A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稳定和健康了!
图注:灵芝酸A对自然衰老小鼠健康寿命的影响(对代谢的改善接近年轻组水平)
减肥,也是好手
肥胖,是引起许多衰老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重要原因。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用来给灵芝酸A作终极考卷,刚刚好。
事实证明,灵芝酸A确实有两把刷子。不但帮肥胖小鼠(8周大)成功减了重,还对伴随肥胖出现的器官功能损伤、运动能力下降和代谢紊乱等情况均进行了改善。和对自然衰老小鼠一样,灵芝酸A把肥胖小鼠的代谢状态也恢复到接近正常饮食小鼠的水平!
图注:灵芝酸A对肥胖小鼠各器官损伤的保护以及对身体活动能力的影响
衰老,拿下了!可能加速衰老的肥胖,也拿下了!回头再问:灵芝酸A能为灵芝代言吗?派派想,大抵是能的。
走核糖体路线?这机制够“清奇”!
灵芝酸A的作用确实强悍,与经典抗衰药物雷帕霉素和DQ组合过招都能不落下风,而且在安全性方面可能更有优势。那么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研究者以灵芝酸A干预效果最明显的肾脏和心脏为对象,继续展开了探索。
在肾脏和心脏中,研究者发现,分别有464和100种蛋白质在年轻组和灵芝酸A处理的老年组中同时出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核糖体途径在灵芝酸A处理后变化格外明显。
图注:富集分析显示核糖体途径是灵芝酸A处理在衰老HUVECs(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变化最大的途径
核糖体被喻为细胞内的“蛋白质工厂”,负责将遗传信息(DNA中的指令)转化为具体的蛋白质。研究发现,在多种衰老模型(包括细胞和动物)中,伴随着衰老,核糖体功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灵芝酸A处理能上调核糖体途径,改善核糖体功能。
图注:在多种衰老模型中,灵芝酸A上调了核糖体途径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找到灵芝酸A的作用靶点,研究者们在茫茫“蛋白质海”中进行了搜寻:
共有345种蛋白质能与灵芝酸A结合,但灵芝酸A最中意的,当属与核糖体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TCOF1蛋白。研究显示,当TCOF1被敲低或抑制时,灵芝酸A将无法恢复核糖体的功能,对细胞衰老的改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图注:灵芝酸A抗衰作用依赖TCOF1蛋白(siTCOF1表示使用小干扰RNA技术特异性地沉默或抑制TCOF1的表达)
所以?灵芝酸A是通过提高TCOF1表达来发挥作用的?恭喜你:答错了!
在衰老的HUVECs(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灵芝酸A并没有像预想一样改变TCOF1的水平,但却巧妙地恢复了因衰老而降低的TCOF1的磷酸化水平(PS:磷酸化是蛋白质功能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TCOF1的磷酸化状态会影响其功能和稳定性)。
图注:灵芝酸A没有提高衰老细胞中TCOF1的水平(左图),但能恢复TCOF1的磷酸化水平(中及右图)
具体来说,灵芝酸A能通过阻止蛋白酶和磷酸酶对TCOF1蛋白及其磷酸化形式pTCOF1的降解,有效地维护TCOF1的稳定性和功能。当TCOF1蛋白得到保护后,它就能够顺利地支持核糖体蛋白的合成,并促进核糖体功能的恢复。
如此一来,灵芝酸A上调核糖体途径抗细胞衰老的表现,自然也就全部说得通了。
图注:灵芝酸A确保了适当的核糖体生物合成和随后的核糖体功能,从而防止了细胞衰老
如此妙哉的好物,怎么吃?
多少抗衰物质眼前过,但能像灵芝酸A这样,在多个衰老模型上做到几无败绩的,甚是少见。不过话说回来,灵芝酸A这么好,有啥办法能补充它吗?
据派派打探,目前除了灵芝外,暂时没有发现其他食物(如普通蔬菜、水果或动物性食品)中含有灵芝酸A,所以补充它还是需要依赖灵芝制品。
No.1
吃灵芝,国人可就来活了
灵芝吃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灵芝粥[2]、灵芝炖肉、灵芝面粉[3]、灵芝果冻[4]、灵芝火锅汤料[5]、灵芝调味料等等…….
水煎是灵芝的传统用途,像灵芝煲汤,本质上类似于热水提取法。已有研究显示,灵芝水提物中的确含有灵芝酸A[6]。不过呢,作为三萜类化合物,灵芝酸A本身水溶性并不高。研究中一般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来提取,这提示我们,炖煮灵芝时加点酒效果可能会更好。
图注:灵芝煲汤,那叫一个香
No.2
灵芝保健品,门类繁多
科学家曾对灵芝糖浆中灵芝酸A的含量展开过考察[7],这说明,灵芝糖浆中就有灵芝酸A!灵芝糖浆是一种常被用于日常养生的灵芝制品。对于身体无明显疾病,但希望强化免疫和优化体质的人而言,适量饮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咦?怕灵芝糖浆太甜?那灵芝红茶怎么样?和灵芝糖浆一样,灵芝红茶也是科学家用来检测灵芝酸A成分的常见对象[8]。虽然派派没喝过,但随手一搜,周边产品是真不少!有喝过的朋友,欢迎畅所欲言。
图注:灵芝红茶(左);灵芝软糖(右)
此外,在国外,类似的灵芝周边保健品还有灵芝胶囊(含9%灵芝酸)[9]、有机红灵芝粉[10]和灵芝软糖[11]等……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在繁忙的当下,对于身体状态欠佳,又怕滋补品过于温热或滋腻,造成“虚不受补”状况的人群,性平味甘、温和滋补的灵芝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灵芝产品种类丰富,价格也非高不可攀,大家可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状况去灵活选择,丰俭由人。当然,在选择灵芝时记得要注意仔细甄别哦。
[本文的名称是《High-content screening identifies ganoderic acid A as a senotherapeutic to prevent cellular senescence and extend healthspan in preclinical models》,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8188-5),通讯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唐玉涵副教授。第一作者是Li Chen。本研究资助来源: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应用基础前沿专项(2020020601012246)]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