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大清帝国的衰落--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500

从今天起,笔者与读者一起共同研读日本帝国的崛起和大清帝国的衰落之路,采取类比方式,探究历史,寻找最深入的根源,探寻不可知的未来。

两个东方国家的“闭关锁国”之策。

一、日本的“闭关锁国”

时间:1639年——1853年。

16世纪末期,丰成秀吉意识到天主教在日本传播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冲击,开始压制迫害天主教徒,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雏形。丰成秀吉死后,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湖建立幕府,并逐渐完成日本的再次统一,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自此开始长达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德川家康继承了丰成秀吉“闭关锁国”的政策,进行全面闭关锁国。

1639年7月颁布第五次《锁国令》,共3条:禁止天主教在日本传播;禁止与葡萄牙通商(主要是防止大名向葡萄牙人购买武器);只允许中国和荷兰船只来日本长崎进行贸易(荷兰人不是新教徒,不信奉天主教)。

自此日本进入长达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时代。

历史背景:

日本政权的性质: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本质上就是地方控制中央的政治模式,天皇只是象征性的存在,真正的实权在幕府。德川幕府深知地方藩镇对统治的巨大影响力,首要的就是削弱其他地方势力,壮大自身势力,进而稳控中央。

地方政权私下里和葡萄牙商人做生意,购买武器,壮大自己不断威胁到幕府统治。这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16世纪50年代天主教思想传到日本,因其倡导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与官方倡导的忠孝思想相悖。天主教的快速传播使幕府大惊失色,幕府采取一些手段再三禁止其传播。直到1637年发生的天主教教会信徒组织的“岛原起义”使江户幕府受到巨大冲击,逐渐认识到了天主教的巨大破坏力,促使幕府严厉的禁教政策,促进锁国体制的最后完成。

二、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

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只是中国“闭关锁国”的其中一段历史,当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段历史。为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大清政府“闭关锁国”,那么我们首先从明朝的“海禁”政策谈起。

大明王朝的“禁海令”。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的封建诸侯就组织武士、商人、倭寇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现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洪武三年(1370年),罢黜“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禁海令》;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

早期海禁主要对象是商业,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

明朝“禁海令”的结束——“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各地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新时期。明朝自此出现一个全面开放的局面,开放了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自此明朝的《禁海令》走下历史舞台,海外贸易的日益繁盛,促使明朝经济全面领先于世界。

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

雍正元年(1723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之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可以说“闭关锁国”政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此时也正直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这一观点,后来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入教科书,并且形成一个观点认为“清代闭关锁国”。

三、“闭关锁国”的作用

(一)闭关锁国对日本的作用。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有利性。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维护了日本的利益,也有力的抵御了西方国家的入侵。另一方面是其有害性。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2个世纪,使日本和飞速发展的整个世界逐步脱轨。

在历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而日本仍是停滞不前,所以日本在19世纪中期被美国用炮舰轰开国门,也不足为奇。这就是著名的“黑船来航事件”(后续将详细作以介绍)。

(二)闭关锁国对中国的作用。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有利性。无论是大明王朝推行《禁海令》,还是大清王朝的《一口通商》,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和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力的抵御了西方国家的入侵行为。另一方面是其有害性。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100多年,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飞速发展的整个世界逐步脱轨,满满落后于世界。

四、“闭关锁国”的历史启示

“闭关锁国”是中日两个封建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施行治国政策,一定程度上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如果单从实施之初来看,其正面意义是十分巨大的,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罢,国家政权稳固是头等大事,所以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实施之初,外部威胁发展受到压制,国家政权得到稳固,这是比较符合“攘外必先安内”的意识的。为避免腹背受敌,求得自身的团结稳固,是应对外部威胁的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中日封建社会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统治阶级善用愚民之策,而缺乏战略眼光,守城思想较为严重,对一切影响到统治的思想是排斥的。加之自身发展都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中国明清时代,这一时期民间经济都是异常繁荣的,所以中日统治阶层宁愿固守,也不愿意开放,“闭关锁国”政策得以长期延续。在意识到外部威胁时,政策更有所加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因此而惨遭厄运,被扼杀在摇篮里。

“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延续,直接导致了中日同时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日两个农业社会被西方工业社会超越,并且远远抛在了后面。

西方国家第一工业革命对中日的超越,不仅是在工业科技的超越,而且是在文化、思想、经济上的全面超越。不过日本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完全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闭关锁国”政策指引下的中日两国,就像是两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拄着锈迹斑斑的拐杖,颤巍巍的行走在公路上,身旁疾驰而过的豪车,刮起一股风,就能把他们吹倒在地,摔到满地找牙。

可是,最终被摔到满地找牙的,却只有中国这个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日本成功逆袭,并且加入到分刮中国的列强队伍之中。

日本这个颤巍巍的封建国家,如何实现成功逆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下期,就“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和日本”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无忧小书匠      微信:692656213      微信公众号:惊鸿一瞥c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本号将持续对中日近代史进行研究。

微信公众号坚持每周二、周五19:55分持续更新!

期待您的关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