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葬俗,死亡哲学有何不同?

500

清明节到了,大家应该都要去上坟。

所以,不妨讲点阴间的。

比如中西方在丧葬这块,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500

中西方葬礼有何不同

中国讲究“重殓厚葬”,葬礼流程十分繁杂。

在古代中国,完整流程有14个,包括送终、小殓、报丧、奔丧、停灵、守灵、大殓、出殡、下葬、烧七、守孝、牌位、扫墓、跨火盆等。

现代则进一步简化,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但一般是这7个流程。

入殓、报丧、停灵、守灵、火化、出殡、守孝。

500

入殓就是给逝者整理仪容,穿上寿衣。

停灵就是把尸体放在灵床上,头朝南,供人祭奠,按照传统习俗灵柩要放三天。

子女要轮流守灵,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人刚死,灵魂还没有离开,守着尸体,让逝者走的时候不会太心寒,去到阴间才会佑蔽后代。

守孝大多需要遵从“七七四十九孝”的惯例,每间隔七天就要去祭拜,祭满七个七天就算结束。

因为据说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亡灵会到处游荡,所以家人要指引他们去往地府,以免错过投胎。

500

而西方讲究“简丧薄葬”,大部分只有停丧、守灵、追思、入葬等4个流程。

后3个议程大多都安排在2天或者3天里。

一般家属会在邀请函中标注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接受邀请的亲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亲疏关系,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参加活动。

但是,不管参加的是哪一个议程,除了着装外,没有其他附带要求,更不会送钱。

因为他们认为,不管生前是穷是富,死了就什么都不需要了。

而且基督教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丧葬是一切从简。

500

葬礼氛围,二者也很不一样。

中国是要哭丧的。

在古代,有一个标准叫“哭不绝声”,到后来也可以以歌代哭,既能保证哭声不会中断,又能让哭累了的亲人们歇一歇喘口气儿。

以前,哭丧歌几乎是家家女子必备的技能。

以上海为例,建国之前,上海郊区的女孩子要是不会哭,会被人看不起。

80年代之后,由于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才兴起了职业哭丧人,避免葬礼冷清。

500

西方则是完全不同的场景。

他们的葬礼主要是为逝者祈祷,祝其灵魂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他们也不会嚎啕大哭,最多只是轻微啜泣,整体氛围非常安静。

他们认为人死后需要安静,大哭会打扰逝者的灵魂,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500

在纪念方式上,也是一个内敛,一个“折腾”。

我们的纪念主要是烧纸扎和冥币,摆上一些贡品,体现事死如事生。

500

文学描写也非常审美化。

比如《红楼梦》对死的形容就是“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500

但西方就不一样了。

不仅直接表达死,纪念方式比较大胆独特。

比如,他们会把亲属在葬礼流下的眼泪收集起来做成殉葬品——泪瓶。

500

还有的会给尸体拍“艺术照”。

500

中西方为何差别如此大?

讲得深一点,就要追溯到中西方文化心理的深层分野。

两种文明对死亡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的认知有根本的差异。

从死亡本质来看,中国认为死亡是"生命形态的转换",而西方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与救赎"。

500

受儒家"生生不息"和道家"气化宇宙观"影响,中国形成了“连续性思维”,死亡是生命形式的转化而非终结,"阴间"与"阳间"是共存的。

所以我们事死如事生,通过烧纸钱体现对逝者"彼岸生活"的想象,维持与他们的情感联结。

这种观念也让中国避讳死亡,不能谈死,也不能想象或宣扬死后的世界。

这种压抑到了葬礼环节就会达到某种情绪的高峰——大哭,这是悲痛,也是恐惧。

500

但基督教将死亡视为肉体与灵魂的分离,灵魂接受上帝审判,上天堂或下地狱,这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强化了死亡的终极性。

所以他们认为,死是一种安息,是在和平宁静中等待末日转化新生的选民。

所以在《魔戒》中,永生的精灵才会说“死亡,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

500

从生命价值来看,中国认为生命价值依附于家族系统,而西方认为生命价值在于个体独特性。

中国是集体主义导向,农耕经济让家族成为生产与社会的核心,个人生命的意义通过家族延续实现,葬礼成为验证"孝道"与家族凝聚力的关键场景。

所以我们的葬礼常常是全族参与。

而且中国是耻感文化,迫于社会评价的压力,后代也会对葬礼大操大办。

这也是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就无法验证孝道和家族凝聚力,在传统观念里,这是人生的失败。

500

但西方是个体主义导向,商品经济让个人很早便脱离家族依赖,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经历的独特性,葬礼也就侧重纪念个人而非延续血脉。

再加上他们是罪感文化,葬礼的庄重性源于对"未尽责"的内疚,而非外界评价。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在葬礼上回忆与逝者的故事,墓碑设计也更加个性化。

500

从“逝者-生者关系”建构来看,中国强调二者是交互性共生关系,而西方则认为这是单向告别关系。

中国的互惠性思维让我们认为祖先灵魂与后代福祸相连,通过祭祀获得庇佑。

所以我们的仪式节奏是周期性的,通过持续互动维持家族的心理安全。

墓地选取也非常看重风水,因为这会影响家族气运。

500

而西方是分离性思维,他们认为逝者灵魂归属上帝/自然,个体已经自由,生者需要做的就是"哀悼-放下"。

所以,他们的仪式节奏是阶段性的,葬礼就已经完成了主体哀悼,之后也很少频扫墓。

墓地景观也偏向公园化,弱化阴森感,体现"逝者已融入自然"。

500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通过殡葬构建"家族永恒"的集体心理防御机制,以对抗死亡焦虑。

西方则通过殡葬完成"个体叙事"的闭环,实现生命意义的确认。

500

死一次,要花多少钱?

不过,虽然中西方对待死的态度完全不同,但在死得体面这件事上,都得出不少血。

由于中国葬礼流程繁杂,运尸、抬尸、火化、取灰、乐队、火袋等等都得花钱。

不过这些都是小数,千把块钱就能搞定,真正的大头是骨灰盒、墓地。

骨灰盒贵的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檀木、楠木、裴翠、玉石,除了防尘防潮还有各种“高级功能”。

500

当然,要是想买基本款,也有几百块的便宜货,但那就得顶住莫大道德压力并拒绝一切“歪理邪说”:

“女人天生体寒,如果用石头的,到了阴间更寒,对身体很不好。”

“死者为大,丧葬品怎么能讲价?!”

但是,高级的骨灰盒也不见得是真的高级。

《中国妇女报》就曝光过殡仪馆发“死人财”的内幕。

一两千的“红木骨灰盒”,多数是用树脂材料假冒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

500

墓地就更不用说了。

看一下市场上的墓地价位,分分钟感受到入土为安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以北京为例。

大兴天堂公墓豪华墓地,145万;

丰台区思亲园骨灰林的“亭子墓”,200万。

再看看平价一些的郊区墓地。

天寿陵园最低价格,128000;

凤凰山陵园最低价格,45800……

而这些还都是5年前的报价。

既然要买墓地,那肯定邀请人看风水吧?

一辈子就死一次,肯定要请最好的,至少准备1万吧。

而且,就算钱都到位了,也保不准政府拆迁要迁坟……

500

西方其实也差不多。

拿英国来说。

2016年,《每日电讯报》统计了全英各地葬礼费用的平均开销。

葬礼价格最高的地段是伦敦,平均5529磅,折合人民币49300左右;

苏格兰均价3716磅,折合人民币33000左右;

价格最低的是北爱尔兰,只要3277磅,差不多30000人民币。

500

法国也是一样,法国一家独立殡葬承办公司公开了自家的收费价格:

殡仪馆提供的最基础服务包括棺材、骨灰盒、葬礼等,土葬费用为 3638欧,火葬费用为3120欧。

但这些价格不包括给遗体化妆等护理费用。

也正是价格的问题,让国外选择火葬或者水葬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费用低40%,而且也用买太贵的棺材,反正棺材也会被烧掉的。

500

生死乃人生大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不管东西方,都是如此。

热门评论 2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1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树增
    生死两茫茫。堕胎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
    在中国是坏事,在西方是好事。对吧?
  • 全部楼层
    marfy
    阁下如何看西方对堕胎的禁令?
    生死两茫茫。堕胎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
  • 全部楼层
    FGfggfGF_MGT
    首先文章没怎么表达你提到的这些意思,其次这些“原因”也并不准确。
    古代中国社会更依赖团体(家国情怀)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更高的人口密度,需要面对更大的资源约束,只有农耕社会才能供养如此多的人口,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大规模的人口治理能力,农业基础建设是农耕型政府的必修课,统一管理的群体意识就会不断强化。
    同理,古代欧洲人口密度低,人均资源丰富,不需要基础设施百姓就能依各地资源禀赋生存下去,欧洲被“一块封底一种文化”的多样性铺满;平原上纵横的河流便利了交通,交易与贸易催生出重商主义,这也是封地间互通有无的必要条件,由此集齐了欧洲人骨子里的坚持个性和交易属性。
    丧葬文化,以死见生,逝去的是死者,操办的却是生者,用播种死者肉体的形式,去保育凝聚生者意识的规则。
    说再多,无论说的中国丧葬文化怎么好,还是看现实吧,年轻人能够自由脱离家庭后,对这种丧葬文化已经没有多少坚持了。
    说白了,一切是利益驱动的,如果家庭或是家族能提供更多的利益,那么一切自然回到原点。

  • 中华文明是世俗社会,中国人怕死,怕死的人是以个人生存为人生第一考量
    西方文明是宗教社会,西方人不怕死(一战之前),不怕死的人是以金钱为人生第一考量
    一个惧怕死亡,一个不惧死亡,这个分别大了/天差地别/并且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运作逻辑)进化差异巨大。
    再举个例子:
    西方社会流行雇佣兵(例如乌克兰现状),即人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自己去杀人
    中国社会基本没有雇佣兵这个概念,宁可讨饭也不会为了金钱出卖自己去杀人
  • 华稼 黄鹤野叟
    中国和西方死后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人死了可以脱生,有来世,西方人没有。
  • FGfggfGF_MGT 改变凝聚为广义生命,是混沌中的有序、消逝前的灿烂
    全部楼层
    皇天巍峨
    文中多少还是说了些现实原因。
    古代中国农耕文化,个体想要生存必须依赖家族或是家庭,否则抢资源抢不过别的家族, 比如水资源。
    而西方资本萌芽早,个体能较早的独立出去并生存。

    现在的中国人也差不多要和西方的丧葬文化靠齐了,这是人性决定的, 社会发展到不需要抱团,个人也能活下去。
    这也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亲缘越来越淡薄,等老一辈人都走了后,基层的丧葬文化要消失大部分。

    总之就是,看个人能否脱离家族或家庭能否很好的生活下去。
    首先文章没怎么表达你提到的这些意思,其次这些“原因”也并不准确。
    古代中国社会更依赖团体(家国情怀)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更高的人口密度,需要面对更大的资源约束,只有农耕社会才能供养如此多的人口,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大规模的人口治理能力,农业基础建设是农耕型政府的必修课,统一管理的群体意识就会不断强化。
    同理,古代欧洲人口密度低,人均资源丰富,不需要基础设施百姓就能依各地资源禀赋生存下去,欧洲被“一块封底一种文化”的多样性铺满;平原上纵横的河流便利了交通,交易与贸易催生出重商主义,这也是封地间互通有无的必要条件,由此集齐了欧洲人骨子里的坚持个性和交易属性。
    丧葬文化,以死见生,逝去的是死者,操办的却是生者,用播种死者肉体的形式,去保育凝聚生者意识的规则。
  • 张恒 本人微博metalgear8
    多数派报告
    西方之所以流传下来轻丧葬的传统,和文章中的各种编出来的美化西方文明的理由毫无关系!
    只不过是因为西方古代基本上就是穷光蛋,实在是舍不得厚葬而已。
    中国的丧葬传统,虽然有很多现在看来不合适的规矩,但古代真正厚葬的也只是王公贵族而已,穷人那时候可没有那么多陪葬品。
    说来说去,还是中国古代有更多的富裕的财富可以埋到坟里而已。
    提倡改革不好的丧葬风俗,我支持!但不要用西方的所谓高级文明来说事。
    作者不是希望改革中国丧葬风俗,而是在宣扬西方文明高级论。
    不错
  • 还是宋代人看的透彻啊——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吴敬中WJZ “站起来!不准跪!没有人值得你们跪。”
    静虚散人
    1、儒家鼓吹厚葬 不代表墨家也厚葬...墨家节葬...

    2、儒家靠丧葬业起家,因此鼓吹厚葬 繁文缛节,不过是为了 巧立名目 敛财自肥 而已...

    3、丧葬本质, 抚慰活人心灵 寄托哀思 而已...大操大办 繁文缛节,除了“被人卖了还帮着数” 以外,有害无益...
    葬礼本就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
  • 中国有轮回,西方没有;中国人修来世,西方人为祖先(亚当夏娃)赎罪,同蛙为逃避最后审判而忏悔。
    ……
    西方人做坏事做多了,担心有报应,所以宗教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忏悔。这样西方人就可以一边不断做坏,一边不断忏悔,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有负罪感。
  • FGfggfGF_MGT
    这文章没解释出什么基于现实导致的文化差异,收获为零。
    只是奇怪的文风用看似中立对比,实则一扬一抑的格式表述作者的“哀思”罢了:
    假如要把中国定义为“耻感文化”,那么相对的西方就一定是“不知耻文化”,结果作者定义完中国后就换赛道了,轮到西方时走了信仰通道,成了“罪感文化”........话说在信仰赛道上中国可是“道法自然文化”呢!
    规则如此灵活的“对比”,通篇比比皆是!
    文中多少还是说了些现实原因。
    古代中国农耕文化,个体想要生存必须依赖家族或是家庭,否则抢资源抢不过别的家族, 比如水资源。
    而西方资本萌芽早,个体能较早的独立出去并生存。

    现在的中国人也差不多要和西方的丧葬文化靠齐了,这是人性决定的, 社会发展到不需要抱团,个人也能活下去。
    这也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亲缘越来越淡薄,等老一辈人都走了后,基层的丧葬文化要消失大部分。

    总之就是,看个人能否脱离家族或家庭能否很好的生活下去。
  • 尸体火化后骨灰选择树葬、水葬(江、河、海),回归自然,可谓彻底的无神论。
  • 敦煌悬泉 致广尽微,极高道中。
    下了不少功夫,树立也很详实,只是没有历时性考察,不同时期的中西方对待生死是不一样的。
  • FGfggfGF_MGT 改变凝聚为广义生命,是混沌中的有序、消逝前的灿烂
    这文章没解释出什么基于现实导致的文化差异,收获为零。
    只是奇怪的文风用看似中立对比,实则一扬一抑的格式表述作者的“哀思”罢了:
    假如要把中国定义为“耻感文化”,那么相对的西方就一定是“不知耻文化”,结果作者定义完中国后就换赛道了,轮到西方时走了信仰通道,成了“罪感文化”........话说在信仰赛道上中国可是“道法自然文化”呢!
    规则如此灵活的“对比”,通篇比比皆是!
  • 树增
    西方还是文明些。中国依旧愚昧着。。。。
    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某些中国人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愚昧,最落后的,为什么呢?
    很简单,任何事情,无论是西方的,还是拉美,非洲甚至亚洲的,我们都没有资格说他们愚昧,因为有人会说,我们要尊重他们风俗习惯,他们不是愚昧,只不过是文明不同而已,但是到了中国身上,就不是文明不同了,而是文明的劣根性,愚昧无知,呵呵,西方有人研究永生,有人研究死后的世界,在中国,有人研究修炼,目的也是昌盛,研究死后世界,比如什么时候下葬最好,在阴间怎么生活,阳间如何帮助,互通有无,然后呢,西方是科学,是探索,中国是愚昧,是落后
    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比比皆是,随便都能举出一件
  • 静虚散人 逍遥红尘 用世炼己
    1、儒家鼓吹厚葬 不代表墨家也厚葬...墨家节葬...

    2、儒家靠丧葬业起家,因此鼓吹厚葬 繁文缛节,不过是为了 巧立名目 敛财自肥 而已...

    3、丧葬本质, 抚慰活人心灵 寄托哀思 而已...大操大办 繁文缛节,除了“被人卖了还帮着数” 以外,有害无益...
  • 有一部南印度电影,拍的就是印度农村葬礼的故事,可以发现,高度相似,都是全村吃席,中国守7天,印度11天,中国长子摔瓦盆,印度是长子背摔瓦水罐
  • 全部楼层
    我就不信抢不到
    他的文章都这样,还有那个食艺文杂志
    是的,随便搜索下英国女王的葬礼,动不动就12天,仪式很多,还要用石棺和铅棺,哪来的简
    所以是有钱了就会搞事,没钱的自然简单。西方是让百姓简单化,和美国现在类似,百姓这些牛马少占用资源,土豪们才可以挥霍嘛
    再说中国传统的葬礼,那是家庭凝聚的一个场合,只是到现代了很多与时代不适应了,也给那些借机发死人财的人大赚一笔昧良心钱的机会。
  • 看似理中客,实则慕洋拳!
  • 太没有文化了

站务

全部专栏